- 汉字箏
- 拼音zhēng
- 首字母z
- 部首竹
- 注音ㄓㄥ
- 部首笔划6
- 总笔画14
- 繁体字箏
- 字体结构上下结构
- 造字法
- 86五笔TEVH
- 98五笔TEVH
- UniCodeU+7B8F
- 四角号码88507
- 仓颉HBSD
箏的基本解释
● 箏 zhēng ㄓㄥˉ ◎ 同“筝”。
箏的汉语字典
[①][zhēng][《廣韻》側莖切,平耕,莊。]“箏1”的新字形。亦作“1”。拨弦乐器。形似瑟。传为秦时蒙恬所作。其弦数历代由五弦增至十二弦、十三弦、十六弦,现经改革,增至十八弦、二十一弦、二十五弦等。
音韵参考
[广 韵]:側莖切,下平13耕,zhēng,梗開二平耕莊[平水韵]:下平八庚[粤 语]:zaang1zang1[闽南语]:cheng1
箏的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释 【未集上】【竹字部】 箏; 康熙笔画:14; 页码:页887第15【廣韻】側莖切【集韻】【韻會】甾莖切。【正韻】甾耕切,𠀤音爭。【說文】鼓絃竹身樂也。【通典】箏,秦聲也。【急就篇註】箏,瑟類,本十二絃,今則十三。【風俗通】箏,蒙恬所造。【集韻】秦俗薄惡,有父子爭瑟者,各入其半,當時名爲箏。【釋名】箏,施絃高急,箏箏然也。【傅元·箏賦序】上崇似天,下平似地,中空準六合,柱擬十二月,設之則四象在,鼓之則五音發。【史記·樂書】唐有軋箏。【註】以片竹潤其端,而軋之有聲。 又簷前鐵馬曰風箏。風動成音,自諧宮商。【元稹·連昌宮辭】鳥啄風箏碎珠玉。 又草名。【爾雅·釋草】傅,橫木。【註】一名結縷,俗謂之鼓箏草。
箏的字源字形
字源演变: 小篆 楷体 字形对比: 中国大陆宋体台湾细明体香港明体日本明朝体韩国明朝体旧字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