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字芦
- 拼音lú
- 首字母l
- 部首艹
- 注音ㄌㄩˊ
- 部首笔划3
- 总笔画7
- 繁体字蘆
- 字体结构上下结构
- 造字法形声
- 86五笔AYNR
- 98五笔AYNR
- UniCodeU+82A6
- 四角号码44207
- 仓颉TIS
芦的基本解释
● 芦 lú ㄌㄨˊ ◎ 〔芦苇〕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水边,茎中空,茎可编席,亦可造纸。简称“芦”,如“芦花”、“芦根”、“芦笛”、“芦席”、“芦荡”;亦简称“苇”,如“芦丛”、“芦塘”、“芦箔”、“芦荡”。 ◎ 姓。
芦的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芦 蘆 lú 〈名〉 (1) (形声。从艸,盧声。本义:草名。芦菔) (2) 芦菔,似芜菁。今作萝卜 [radish] 芦,芦菔也。——《说文》。段注:“今之萝卜也。” 芜菁,共紫华者谓之芦菔。——《方言》三 (3) 又如:芦萉(莱菔的别名。又名萝卜) (4) 芦苇 [reed],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浅水里;茎中空,可以编帘子,盖屋顶。又名“苇子”。如:芦汀(生长着芦草的水边);芦田(清代称在长江等河湖沿岸,只适合种植芦苇的低洼地);芦衣(用芦花为絮所缝制的衣服);芦灰(芦苇烧成的灰。相传女娲氏堆积芦灰以防止泛滥的洪水)
芦的汉语字典
[①][lú][《廣韻》落胡切,平模,來。]“芦1”的繁体字。(1)植物名。即芦苇。(2)见“蘆菔”。
音韵参考
[上古音]:鱼部来母,lia[平水韵]:上平七虞[粤 语]:lou4[闽南语]:loD5
芦的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释 【申集上】【艸字部】 芦; 康熙笔画:22; 页码:页1020第01【集韻】與芐同。或作𦬅,非。(蘆)【唐韻】落胡切【韻會】【正韻】龍都切,𠀤音盧。【說文】蘆菔也。一曰薺根。【爾雅·釋草】葖,蘆萉。 又【玉篇】葦之未秀者爲蘆。 又藥名。【本草】黎蘆,一名蔥葵。 又城名。【北史·皮豹子傳】宋以文德爲武都王,守葭蘆城。 又水名。【水經注】長蘆水又東徑九門波故縣也。 又關名。【杜甫詩】少留周家窪,欲出蘆子關。 又【集韻】淩如切,音閭。亦藥名。【本草】漏蘆。【博雅】飛廉,漏蘆也。
芦的字源字形
芦的组词
- 抱住葫芦不开瓢
- 宝葫芦的秘密
- 苞芦
- 笔芦
- 比葫芦画瓢
- 冰糖葫芦
- 初入芦苇,不知深浅
- 醋葫芦
- 打破闷葫芦
- 打闷葫芦
- 得胜葫芦
- 东扯葫芦西扯瓢
- 摁倒葫芦瓢起来
- 瓠芦
- 菰芦
- 菇芦
- 瓜芦
- 寒芦
- 葫芦娃大战群妖
- 葫芦丝
- 葫芦笙
- 葫芦韵
- 葫芦依样
- 葫芦藓
- 葫芦蹄
- 葫芦题
- 葫芦提
- 葫芦啼
- 葫芦格
- 葫芦
- 壶芦
- 胡芦提
- 胡芦笙
- 胡芦
- 火葫芦
- 酒葫芦
- 酒胡芦
- 看样画葫芦
- 兰州刻葫芦
- 藜芦
- 芦苇冒充钢筋
- 芦苇节
- 芦森
- 芦荟胶
- 芦荟花
- 芦花鸡
- 芦苇舞节
- 芦子
- 芦锥
- 芦竹
- 芦中人
- 芦衣
- 芦芽
- 芦雪
- 芦席
- 芦苇
- 芦笋
- 芦粟
- 芦笙
- 芦哨
- 芦人
- 芦簰
- 芦牌
- 芦酒
- 芦笳
- 芦荟
- 芦花
- 芦虎
- 芦管
- 芦沟桥
- 芦根
- 芦菔
- 芦莩
- 芦苻
- 芦萉
- 芦扉
- 芦菲
- 芦藩
- 芦丁
- 芦笛
- 芦荻
- 芦荡火种
- 芦荡
- 芦柴
- 芦箔
- 毛葫芦军
- 毛葫芦兵
- 毛胡芦兵
- 没嘴葫芦
- 闷嘴葫芦
- 闷葫芦罐儿
- 闷葫芦
- 蒲芦
- 青芦叶
- 穷士芦
- 塞芦
- 沙芦菔
- 上不得芦苇
- 水葫芦
- 随葫芦打汤
- 踏芦渡江
- 糖葫芦
- 提壶芦
- 提胡芦
- 西葫芦
- 衔芦
- 香蕉西葫芦
- 响葫芦
- 响胡芦
- 押不芦
- 掩口葫芦
- 依样画葫芦
- 依样葫芦
- 依葫芦画瓢
- 依本画葫芦
- 油葫芦
- 照葫芦画瓢
- 指冬瓜骂葫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