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刻葫芦
基本解释
兰州刻葫芦,起源于魏晋。考古资料已充分证明,自魏晋起,生产技术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那时中国丝绸经西北各民族之手少量地辗转贩运到中亚、印度。
详细解释
简介
商人便接踵西行。至此丝绸之路益加畅通,大量丝帛锦绣通过兰州不断西运,同时西域各国的珍奇异物也输入中国。魏晋时,东西商业往来不断,位于丝路咽喉重地的兰州和敦煌,就是胡商的聚集地之一。5~6世纪时,南北朝分立,但沿丝路的东西交往却进一步繁荣 。北魏建国后不久就派使者前往西域,以后中亚各国的贡使、商人常集于金城兰州,金城兰州更成为各国商人荟萃之地,金城中也聚集着不少胡商。因此金城兰州也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补给地之一。当时胡商从和田带过来的巨型葫芦(盛水用的),经兰州工匠刻上图案画面和文字出售,这便是最早的兰州刻葫芦。隋初改置兰州总管府,始称兰州。自汉至唐、宋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出现了丝绸西去、天马东来的盛况,兰州逐渐成为丝绸之路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商埠重镇,联系西域少数民族的重要都会和纽带,在沟通和促进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时候兰州刻葫芦除了盛水用的以外,工匠们开始刻“药葫芦”。古丝绸之路也在这里留下了众多名胜古迹和灿烂文化,隋炀帝曾派黄门侍郎裴矩到张掖招徕西域商人,把大量的西域葫芦运到兰州,说明当时丝路的兴旺。
到了唐贞观年间称葫芦为匏器和瓠,当时兰州刻葫芦雕刻技艺已很精巧。据《隋荫刻缉》记载,隋末兰州周围已大量种植葫芦,把葫芦的外皮刮去后磨光,在葫芦上雕刻书法碑贴或花纹图画 。兰州葫芦雕刻的发展与鸡蛋葫芦的发现、应用有极其重要的关系。隋唐宋元时期,葫芦上雕刻书法碑贴之所以文字简短,可能所用质地坚硬的匏器和瓠有关,与当时葫芦仍以形状有关。隋唐时期兰州丫腰葫芦做为“药葫芦”中药铺前都挂着一个药葫芦,葫芦上刻有“药”字,但这药葫芦内通常是空的。中药铺里摆的一部分大药葫芦和瓷罐内分别放有炮制好的中药,有淮山、白术、茯苓、虫草、人参、灵芝、鹿茸片、肉桂、蚕蛹、淫羊藿、补骨脂、益智仁、杜仲、吐丝子、枸杞、何首乌、熟地黄、山萸肉、当归、川芎、白芍、酸枣仁、麦门冬、五味子、朱砂、三七、龙骨、炙甘草、蛤蚧、河车、黄芪等,药葫芦上刻有药名和药性赋或汤头歌。
信息
李继迁,银州(今陕西省榆林县南)人。祖先为拓跋氏,唐朝时因参预镇压黄巢起义,被赐姓为李。党项族,北宋时任节度使,西夏国奠基者。在位14年,被箭射伤,创伤恶化死去,终年42岁,葬于裕陵(今宁夏贺兰山平羌堡西北五里处)。公元1003年,李继迁对宋作战胜利后,又转而西攻回鹘和吐蕃诸部。先攻陷金城兰州,11月攻陷西凉府(今甘肃省武威县)。缴获了金城守城军队大量刻有姓名和番号的用于盛水的葫芦,可见当时兰州刻葫芦已经很盛行了。而随着兰州刻葫芦至明清时已发展成了一种艺术品,它的艺术性也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明崇祯十六年囊云大师(一六四三),进士,字唯一(一六o三至一六七一)。鄞(今浙江宁波)人。曾在金城葫芦万处学艺,清顺治三年(一六四六)后为僧,人称囊云大师。刻葫芦画山水,超脱畦径,槎杆突兀,孤峭绝人。家居时,每以匠者入门即审视其法,自仿造,所用器辄能善其事。及于盘谷构山房,束竹覆茅,尽出己手。得悬压一奇木,制为养和(唐书李泌传:“泌尝采松穋枝以为隐背名曰养和。”)日卧坐其间。拾烧余以为炉,状绝古。卒年六十九。《杲堂集、明画录》作品有传世孤品-葫芦雕刻婴戏图。到康熙年间发展为以玛瑙制的刀具刻出凸起的阳文,有的为儿童斗蟋蟀等图画,儿童面目各异,而且不留刀痕。道光年宫中有太监梁九公,人称梁葫芦,精于刻葫芦 ,其手艺是受金城胡鼎和传艺,葫芦大者如斗,在葫芦上刻镂山水花鸟之状,细入毫发,有的镶嵌象牙、紫檀为盖,空隙处刻有“梁九公制”小方印,为京师所贵重。光绪年间,刻葫芦逐渐以甘肃兰州为著名。据《皋兰县志》记载,光绪十八年,王姓艺人鸿平等已在葫芦外皮上刻画戏剧脸谱,最初为民间玩物,到20世纪初被上层社会作为礼品。当时,书画家李文斋也从事刻葫芦,在技艺上加以改进。以细针代笔,刻画人物、诗词等。他能在直径5-6厘米的小葫芦上 ,一面刻苏东坡前《赤壁赋》全文 ,一面刻后《赤壁赋》,并镌刻山水,字迹清晰流利。刻葫芦的方法主要有:阳雕、阴雕、透雕、阳雕平地、阳雕沙地、阴刻阳雕、双勾勒等等。主要刀法有:直刀、平推刀、外侧刀、内侧刀、顺行刀、逆行刀、挑刀、剁刀、切刀等。这些雕法和刻法基本上是从竹雕、木刻等工艺中,借鉴而来的,但最重要的是:施刀要做到(心静气和)准。,在用刀上有单刀、单针、针刀兼用之别,在书体上融真草隶篆行为一体,在风格上雄强与婉约并存,在内容上则由作者单刻的唐白居易、陈子昂、杜甫、杜牧、韩愈、李白、李商隐、李煜、刘禹锡、柳宗元、王昌龄、王维。宋代范仲淹、李清照、陆游、欧阳修、苏轼、王安石、文天祥、辛弃疾、晏几道、周邦彦、贺铸、张元干。元代关汉卿、王实甫,明代刘基、汤显祖。清代龚自珍、纳兰性德 、陈维崧、钱谦益的诗词、歌、赋和山水为主再刻上年月和署名,进而发展为或有感而发,或叙事抒情,考辨,涉及面极其广泛。这样,兰州刻葫芦就成了一门集书法、绘画及文学、史学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到上世纪40年代,兰州刻葫芦的质量进一步提高,其中以阮光宇、王德山、王云山、陈唯一的作品最为出名。阮光宇原本是河北省的一个民间画家,1938年移居兰州后,开始研究刻葫芦的技艺,并将他在诗书画印等方面的修养引入了这一民间艺术。因而他的刻葫芦,题材广泛,刻功精细,凡诗词书法,南北派山水,以及西厢、红楼、聊斋人物,应有尽有,技法也日臻完美。及至50年代,兰州刻葫芦空前繁荣,并在政府的支持下,于1954年成立了兰州市特种工艺美术社,专门从事刻葫芦的制作。1959年首次出口海外,行销于英国、德国、匈牙利和苏联等国,年出口量达1100多件。
历史
70年代刻葫芦所用的葫芦经过改良、培植的独特品种,如鸡蛋,小者如算盘珠,皮质细腻而光滑,略呈浅黄色。每到成熟采摘后,经过刮去外皮、晒干、磨光,尤见光亮。然后,艺人们在葫芦上设计、刻画各种人物、云山烟雨、花卉、诗文书法等。风格古朴典雅。传统以针浅刻,技法以工笔画为主。80年代以后,兰州葫芦艺术大家阮文辉以刀代针,并且创作出镂空刻葫芦、仿水墨画刻葫芦、彩画刻葫芦等。有的刻葫芦上端开口,配以盖,下端配以底座,有的可以悬空吊挂。80年代末陈氏刻葫芦其创始人陈唯一大师发明的三角刀刻,独辟蹊径,推陈出新,开创了陈氏刻葫芦之先河。陈氏刻葫芦后继有人他们打破以往刻葫芦只有单色的古老模式,大胆创出多彩葫芦,使用多种色彩使画面更加丰富。进入90年代以后,兰州葫芦艺术界更是人才济济,高手如林。他们的刻葫芦,构图新颖,线条流畅,雕刻考究,技艺精湛,题材除中国古典诗词、歌、赋和山水、花草、动物外;还有创作的西方图案、雕刻欧美文化和人物,如耶稣降生 、天使报佳音、 牧羊人见圣婴、 东方博士朝拜耶稣 、耶稣接受洗礼 、耶稣的使命 、招收门徒 、瘫子行走、 耶稣论福气 、五饼二鱼 、谁是好邻舍 、浪子回头等等和用英文刻的莎士比亚诗歌、用阿拉伯文刻的《古兰经》等。因而,他们的作品不但行销国内许多地方,有些作品还漂洋过海,被美国、英国、墨西哥、巴西、阿根廷、菲律宾、马来西亚、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爱沙尼亚、芬兰、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韩国、日本、加拿大、丹麦、法国、土耳其、埃及、瑞士、德国、格鲁吉亚、亚美尼亚、白俄罗斯、匈牙利、希腊、瑞典、葡萄牙、西班牙、奥地利、保加利亚、挪威、波兰、罗马尼亚、沙特、伊朗等几十个国家的收藏家或博物馆所收藏,为兰州刻葫芦更多地走向世界,开创了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