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感
时间: 08-17 来源:曾晴怡
上帝把你的一扇门关上了,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题记
她的眼睛从光明变为黑暗,但她的内心却从黑暗走向光明;她的耳朵听不见各种美妙的声音,但她的记忆却绚丽多姿,五彩斑斓;她虽很难表达想说的话,但她却用一只沾满墨水的笔和一颗盛满激情的心在纸上写下文章篇篇。你们也许会问她是谁?她就是《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作者兼主人公——海伦·凯勒。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是我最爱看的书之一,主要讲了书作者年轻时的经历:海伦·凯勒于1880年6月27日出生在美国亚拉巴马州,是个很聪明的孩子。但两岁时的一场大病,却无情地夺去了她的视力与听力,使海伦·凯勒成为又盲又聋又哑的残疾人。这场厄运使她脾气变得暴躁起来,直到她的指导老师安妮·莎莉文到来才改变了她的生活。安妮·莎莉文用独特的教学方式,教她说话、拉丁文、单词……还带她感受大自然,感受生活。最后,海伦·凯勒靠着大家共同的努力,考上了他梦寐以求的哈佛大学。在整本书的最后,她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篇文章,来呼吁人们要珍惜这世界上的一切。
“黑暗将使人更加珍惜光明,寂静将使人更加喜爱声音。”这是海伦·凯勒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读了这本书,使我受益非浅,让我感到这世界的万事万物对于一个盲人来说有多么珍贵,在海伦·凯勒从邻居口中的疯女孩变成在哈佛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一表人才的这条路上,又有多少的艰辛,多少的坎坷。她读书时不是像我们一样,必须用手触摸书面,才能知道这是什么字。走路时,不能看清路面,不像我们能随意地跑跑跳跳。“《霜王》事件”沉痛的打击,让她从幼稚走向成熟。与别人交流时,她只能用那难懂的唇语……这让我想到了著名音乐家贝多芬的故事——贝多芬在27岁时患上耳鸣,而且后来越来越严重,这能听见十分细微的声音。以至于在作曲时,要将金属管的一头对着耳朵,另一头对着钢琴,感受金属管的震动。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创造出了一首又一首世界名曲。
从海伦·凯勒的身上我认识到了:我们常常抱怨一到期末作业太多,累得手好酸,好麻。可这对海伦·凯勒来说简直不是问题——因为她是残疾人,在学习生活方面比别人多付出了好几倍的努力,这一点痛苦对她来说根本不值一提。海伦·凯勒付出汗水学习知识,知识的力量正如黑漆漆的大海上闪烁的明灯,照亮她的内心世界。而我们学习也应该像她一样,学无止境,不断用努力换取更多的成功。
还有安妮·莎莉文老师的耐心把我深深地感动了——找遍天下也难以找到对学生如此用心,被家人一次又一次看扁,却无怨无悔的老师呀!
仅仅三天的光明,对海伦·凯勒来说是一种奢侈。1968年,她去世了,却一直没有实现这个愿望。而我们却有千万天的光明,更应该好好珍惜。身体上的残疾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心灵的残疾。黑暗只能封闭你的眼睛,却永远也封闭不了你如天使般透亮的心灵。
中心不突出,表达不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