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上“抽丝剥茧”想起的
时间: 07-18 来源:乐乐
往事如过眼烟云,转瞬即逝,可这缕轻烟,却在我记忆的脑海里留下了最深的一个印记。
那是一个星期三的上午,科学室里,高老师与我们一起讨论关于蚕的问题,并给我们示范如何“抽丝剥茧”。高老师从高雨豪的蚕盒里拿出20多个蚕茧,向一个装满热水的塑料盒里扔了进去,然后娴熟地用竹枝把丝头抽了出来,同学们为高老师鼓起掌来,可我却惊住了,因为我没想到”抽丝剥茧“是这样一个过程,20多条蚕茧的生命在热水中完结,它们的灵魂步入了天堂!高老师给每个小组分了两个蚕茧,让我们学着抽丝,同学们忙得热火朝天。我看了一眼蚕茧,茧已变成半透明了,蚕蛹彷佛张开了它的眼睛,绝望地盯着我。我的耳边好像响起了蚕蛹被烫时发出的凄厉的求救声,眼前好像出现了蚕蛹临死前挣扎的情景,我不禁疑惑起来,难道蚕茧就应该这样被结束了生命吗?
放学回家的路上,我将这个疑惑讲给了爷爷听,爷爷笑着说:“你盖的蚕丝被哪儿来的?人们养蚕的目的就是为人类生活服务!这是自然法则”。突然,我想起了唐朝诗人李商隐写的一句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作者巧妙地用自然现象来表达一种伟大的奉献精神,不正像老师们把自己的知识和才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们学生吗?想到这里,我对高老师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高老师“抽丝剥茧”的示范动作仿佛浮现在我的眼前,历历在目,我懂得了丝要一根一根地抽,茧得一层一层地剥的道理。
夕阳的余辉映照在我的身上,回家的步伐轻快了许多,我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清朝诗人郑板桥的诗句“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语言平淡,详略不当
文章相关推荐
- 关于端午节作文素材:家乡的端午节与屈原无关 07-18
- 不褪色的友谊——致闺蜜 09-08
- 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11-04
- 为自己喝彩 11-04
- 助人为乐 11-06
- 花仙子(第六章成功收服亭玉) 08-24
- 忘不了,那条路 08-24
- 雪 07-29
- 滑雪的启示 11-06
- 孤村夜雨 11-06
- 秋天的比喻句 11-04
-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 09-02
- 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08-09
- 会心一笑作文 11-06
- 高考易错成语 11-04
- 欢乐的课堂 11-10
- 读《能闻出孩子味儿的乌龟》有感 07-18
- 醒来 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