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地学会了欣赏
时间: 11-06 来源:郑央
小时候,母亲教我读《笠翁对韵》,逐字逐句: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没念几句,我顿觉索然无味,匆匆跑开。那时的我,并不懂得欣赏诗词中蕴藏的美。
幼时我待诗词,犹如待打油诗,只觉得这诗念起来琅琅上口,便端着漫不经心的态度学。那诗经的篇目又长,没了耐心便搁置在旁,不多久,便蒙上了薄薄的灰尘。
稍大了些,书本上的诗词内容丰富起来。我也有了耐心仔细思索诗词字里行间的意思,竟有了几首喜爱的诗,譬如《忆江南》中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其生动而又平静的比喻,让我为之眼前一亮。
原来我以为,我和诗词之间的关系,会这样不温不火下去,却没想到,一篇古文彻底颠覆了我固有的印象。
偶然一次,我在书中觅得这样一句话: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一时被之触动,似乎周遭的一切都被赋予奇妙的色彩,更作文加柔和,更加鲜活。我迫不及待地查阅了这句话的出处,赤壁赋”三个大字跃然于眼前,三两行字被我逐个缓慢念出,一时耳边嗡嗡作响,只余留几句牢牢地攫信我的视线壬戌之秋,七月既望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我第一次知道,原来文章可以这么美。近乎缓慢地读完整篇赤壁赋,苏轼与客人泛舟江上,洞萧声凄然婉转的场面印刻在我的脑海中,与此同样挥之不去的,还有他豁达的宽慰之语,感慨声中深邃的智慧。
后来,我接触了更多诗歌。读《将进酒》时豪放酣畅的诗句,似乎在我眼前交织出青莲居士复杂而强烈的情感;读《虞美人》时,我又被南唐后主亡国之悲痛深深感染了;读及《湖心亭看雪》,我又为那浅淡的故国之思而怅然凡此种种皆让我流连于诗词之中,不愿分离。
慢慢地,我懂得了欣赏诗词的美,也沉醉于它深刻而隽永的美之中。
文章相关推荐
- 秋雨 11-06
- 生活启示录 11-10
- 初一描写景物的排比句 11-04
- 参观萧山消防指挥中心 11-06
- 游实践基地 08-25
- 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之予曼星球观后感 11-06
- 充满回忆的一天 11-06
- 开学二三事 11-07
- 重庆参营感受 11-10
- 给新疆小学的一封信 08-28
- 诸葛先生,你好 11-06
- 美国为什么不先打朝鲜 09-30
- 读《柳林风声》有感 07-18
- 那件事让我想起来就好温暖 11-06
- 朋友(1) 07-18
- 身边的变化 08-08
- 冬天的怀念 11-05
- 我爱家乡的春天 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