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字緵
- 拼音zōng
- 首字母z
- 部首糹
- 注音ㄗㄨㄥ
- 部首笔划6
- 总笔画15
- 繁体字緵
- 字体结构左右结构
- 造字法
- 86五笔XQBT
- 98五笔XRBT
- UniCodeU+7DF5
- 四角号码22947
- 仓颉VFUCE
緵的基本解释
● 緵 zōng ㄗㄨㄥˉ ◎ 古代布帛在二尺二寸的幅度内含经线八十根为一緵,也因此指很粗的布。 ◎ 古同“稯”,古代计量器,满手为一把,緵为四十把。
緵的汉语字典
[①][zōng][《廣韻》子紅切,平東,精。][《廣韻》作弄切,去送,精。]“總2”的被通假字。(1)古代一种粗布。(2)细而密的鱼网。参见“緵罟”。(3)通“稯”。古代禾稼的计数单位。
音韵参考
[广 韵]:子紅切,上平1東,zōng,通開一平東精
緵的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释 【未集中】【糸字部】 緵; 康熙笔画:15; 页码:页932第07【廣韻】子紅切【集韻】祖叢切,𠀤音㚇。【玉篇】縷也。【史記·孝景本紀】令徒隷衣七緵布。【註】緵,八十縷也。與布相似,七升布用五百六十縫。 又【爾雅·釋器】緵罟謂之九罭,九罭,魚罔也。【註】今之百囊罟,江東謂之緵。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作弄切,音糉。義同。 又與稯通。【儀禮·聘禮】十筥曰稯。【註】古文稯作緵。考證:〔【爾雅·釋器】緵罟謂之九罭,緵罟,魚罔也。〕 謹照原文緵罟魚罔也改九罭魚罔也。
緵的字源字形
字形对比: 中国大陆宋体台湾细明体日本明朝体韩国明朝体旧字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