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字欘
- 拼音zhú
- 首字母z
- 部首木
- 注音ㄓㄨˊ
- 部首笔划4
- 总笔画25
- 繁体字欘
- 字体结构左右结构
- 造字法
- 86五笔SNIJ
- 98五笔SNIJ
- UniCodeU+6B18
- 四角号码47927
- 仓颉DSYI
欘的基本解释
● 欘 zhú ㄓㄨˊ ◎ 古代锄头一类的农具:“恶金以铸斤斧鉏夷锯欘,试诸木土。” ◎ 斧、锄等自然弯曲的把:“半矩谓之宣,一宣有半谓之欘。” ◎ 树木弯曲的地方:“(盐长之国)有木,……百仞无枝,有九欘。”
欘的汉语字典
[①][zhú][《廣韻》陟玉切,入燭,知。](1)树枝弯曲。(2)钁锄之属。(3)古代计算角度的单位。
音韵参考
[广 韵]:市玉切,入3燭,shú,通開三入鍾常[国 语]:zhǔ,zhú[粤 语]:zuk1
欘的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释 【辰集中】【木字部】 欘; 康熙笔画:25; 页码:页564第14【唐韻】陟玉切【集韻】【韻會】株玉切,𠀤音劚。【說文】斫也。齊謂之鎡錤。一曰斤柄,性自曲者。【周禮·冬官考工記·車人】半矩謂之宣,一宣有半謂之欘,一欘有半謂之柯。【鄭註】倉頡篇有柯欘。【管子·霸言篇】匠人有以感斤欘,故繩可得而料也。俗作欘。 又【類篇】一曰木名。枝上曲。【山海經】神民之丘,建木百仞,無枝,有九欘,下有九枸。 又【類篇】直角切,音濯。鋤也。【爾雅·釋器】斪斸謂之定。【李巡曰】鋤別名。【玉篇】欘,或作斸。
欘的字源字形
字源演变: 小篆 楷体 字形对比: 中国大陆宋体台湾细明体香港明体韩国明朝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