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字繅
- 拼音sāo
- 首字母s
- 部首糹
- 注音ㄙㄠ
- 部首笔划6
- 总笔画17
- 繁体字繅
- 字体结构左右结构
- 造字法
- 86五笔XVJS
- 98五笔XVJS
- UniCodeU+7E45
- 四角号码22994
- 仓颉VFVVD
繅的基本解释
● 繅 sāo ㄙㄠˉ ◎ 见“缫”。
繅的汉语字典
[①][sāo][《廣韻》蘇遭切,平豪,心。]亦作“繰2”。“缫1”的繁体字。抽茧出丝。[②][zǎo][《廣韻》子晧切,上晧,精。]“缫2”的繁体字。(1)通“藻”。五彩丝绳。(2)同“璪”。玉器的彩色垫板。
音韵参考
[广 韵]:子晧切,上32晧,zǎo,效開一上豪精[平水韵]:下平四豪·上声十九皓[粤 语]:sou1
繅的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释 【未集中】【糸字部】 繅; 康熙笔画:17; 页码:页937第06〔古文〕𦃨【廣韻】【集韻】【韻會】蘇遭切【正韻】𠀤音騷。【說文】繹繭出絲也。【禮·祭儀】夫人繅三盆手。 又【廣韻】【集韻】𠀤子皓切,音早。義同。 又【五經文字】繅,禮經或以爲薻藉之薻。【周禮·春官·典瑞】王晉大圭執鎭圭,繅藉五采五就。【註】繅有五采文,所以薦玉。又【司几筵】加繅席畫純。【註】繅,讀爲藻。【儀禮·聘禮】圭與繅,皆九寸。【註】雜采曰繅。古文或作藻。今文作璪。 【集韻】繅,或作繰𦃐。【廣韻】俗又作縿,非。【說文】繅作繅。詳繅字註。繅字原从臼作。
繅的字源字形
字源演变: 小篆 楷体 字形对比: 中国大陆宋体台湾细明体香港明体日本明朝体韩国明朝体旧字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