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学习吧
查词典
kong的词语
孔子标准像

孔子标准像

拼音:kǒng zǐ biāo zhǔn xiàng

基本解释


孔子标准像 -介绍

孔子标准像,是在原吴道子版孔子像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的孔子像,比原来更加慈祥。2009年9月23日举行的孔子标准像新闻发布会上,孔子像的主创人员、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胡希佳说:我们重点从形象定位和精神气质等方面作了修改完善,更注重体现孔子“仁”和“礼”的思想内涵,表现他的博大儒雅,孔子的这一标准像事件却引发了广泛争议。

事件概述

在孔子诞辰2557年纪念日前夕,在众多艺术家、学者等人的争议声中,中国孔子基金会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向全球正式发布了孔子标准像定稿。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到底长什么模样?相信今世之人谁也说不清楚。

作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在每个人心目中,有不同的样貌。中国人传播普及的是孔子博大精深的思想,至于孔子长的什么样,对树立孔子的形象已无关紧要,孔子已经成了一个文化符号,这个符号就是他的形象。

发布

从2009年1月起,中国孔子基金会发起制定孔子标准像,在广泛征集绘画和雕塑作品的基础上,组织儒家专家、历史学家、雕塑绘画艺术家及孔氏后裔等人士,对孔子标准像雕塑方案进行设计。

2009年6月,标准像的征集意见稿向海内外发布。作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在每个人心目中,有不同的样貌。

针对一些学者怀疑有商业炒作行为,张树骅2009年9月23日对新华社记者说:我们没有商业目的,就是想制定一个统一的孔子像,以利于孔子文化的对外传播。

制定过程

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秘书长王大千说,之所以要推出这样一个定制征集活动,主要是考虑目前在国内有众多版本的孔子像,其中有的还神化或丑化了孔子。他介绍说,在山东曲阜销售的旅游纪念品中,各种不同版本的孔子形象就达十几种。

丑版孔子 丑版孔夫子长得很丑,有所谓“七漏”之说,就是唇露齿、眼露睛、鼻露孔等七种异相,综合起来,基本上类似于巴西队的罗纳尔迪尼奥,并且还是鸡胸驼背。孔子的75世孙——孔祥林(孔子专家)对孔子的“旧貌”非常不满,认为是对先人的污辱。

吴道子版孔子 唐代吴道子的孔子像样本:在形象上,服饰、姿势以孔子行教图为依据;年龄60岁至70岁之间,面部表情“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预案

中宣部批准征集孔子标准像。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弘扬包括儒学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国古代先贤鲜明而又准确的在国内外得到广泛认知和传播,消除目前古代先贤像丑化、歪曲、误导的现象,经报中宣部同意,中国孔子基金会郑重征集“孔子像标准设计方案”。

定板

孔子标准像向全球正式发布。在孔子诞辰2557年纪念日前夕,中国孔子基金会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向全球正式发布了孔子标准像定稿。在现场看到了经过修改后的孔子像,这尊孔子像看上去比原来更加慈祥,宽鼻、阔嘴、浓眉、长髯,国字形脸,眼神比原来的温和,是一个具有山东人相貌特征的忠厚长者。

引发争议

创作者:不可能面面俱到

针对有人质疑创作者塑造的孔子像“太温和”,创作者说创作遵循的是孔子基金会的要求。雕像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期待,也不可能在一个雕塑上把温和、严厉等各种神态气质都表现出来,主要还是一个动态一个表情,很多人认为孔子就是应该亲切、慈祥,因为他本身是个教育家。

儒学学者:孔子相貌需要统一

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的彭永捷博士认为,孔子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塑造他的形象确实是个很严肃的问题。近年来,全国各地出现了相貌不同的孔子,这确实需要统一。

艺术家:有文化暴力嫌疑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邹文看到“孔子标准像”雕塑初稿照片后指出:孔子标准像或许对宣传推广孔子形象有利于传播,但从手段上来说有“文化暴力”的成分。不能说山东是孔子的故乡就能制定孔子标准像,这太武断了,因为实际上这个标准像不具有普遍规范意义。

反对声音

终究是徒劳

欧木华:此前中国孔子基金会的一些负责人实际上否定了这种强制性“标准”所可能带来的后果,他们说并不会让人们按标准来雕塑,“标准”仅仅只起一个参考作用,实际上,这样的发言已经点明了他们矛盾的一面,一方面,他们想用“标准”来传播文化,但另一方他们的这种要求实际上是和法治社会的要求格格不入的,对于一个法治社会而言,食品生产可以用标准来量化,生产工艺也可以有标准流程,但人的思想、文化传播都是不可能用“标准”来强制统一的。换言之,这种所谓的“标准像”的做法并不能达到“统一”的目的,只不过是从此世上多了一种孔子画像而已。

无权自命为“标准”

周之南:此前的争议主要集中在该不该重新为孔子“画像”上,尽管遭到了舆论的普遍反对,但是孔子基金会依然按照自己的想法发布了自己的孔子像。以造成既定事实的方法让世人接受新的孔子像,那是他们自己的策略,但是孔基会版的孔子像有没有权力自命为“孔子标准像”,这是一个问题。

谁在乎孔子相貌

魏英杰:从中国孔子基金会发起活动的目的和具体操作来看,此举不无借“统一”孔子形象垄断孔子影像话语权(版权)之嫌疑。这样的做法不仅和推广孔子文化、儒家文化的宗旨相悖,更是一种独占全民共有传统文化资源的商业行为。

孔子形象众多

廖保平:“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一千个人心中也会有一千个孔子。孔子形象的大变,应该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孔子树为圣人以后的事。既是圣人,似乎要有点圣人的形象,不能形容凄惶,或是落魄难堪,于是被不断地美化起来。

不是好苗头

新安晚报:中国人吃尽了个人崇拜的苦头。“个人崇拜”的时代在中国已经结束了,我们不需要强加的偶像,更不需要“圣人”代我们思考。尼采说“上帝死了”,事实上孔子也死了。想让孔子“复活”是愚蠢的,就让孔老先生好好安息吧!

无助儒学传播

李万刚:由于历史记载的匮乏,孔子形象根本无法“复原”。因此,任何一种形象化的绘画、雕塑都基于个体或者少数人理解的“文化创作”。孔子形象不能也无法统一,那种标准化的做法是一种文化解释权的垄断,反而有碍孔子与儒学文化与精神的传播。

专家言论

孔子基金会秘书长张树骅说:孔子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片,他的学说正被越来越多不同地域的民众所关注、认同,而孔子形象不统一,不利于树立世界范围内公认的孔子形象。

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名誉所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王殿卿说:我们已经有被经过历史检验、被世人普遍认同的吴道子所绘像,为什么还要再创造一个标准像去让全世界公认呢?现在的作品能经得起历史检验吗?

孔子研究院副院长认为,孔子形象不一,对中国人也许不是个问题,但对接触孔子形象不多的外国人就是个大问题,孔子千像千面,外国人不知道哪一个才是真正的孔子。随着对外友好交往的增多,制作一个统一的孔子像势在必行、大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