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高考
基本解释
“个性化高考”之探索
摘要
我国的高考模式一直采用单一的“统一选拔考试”模式,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中即提出“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模式。 2009年起,浙江试行新高考方案,由考生选择考试模式。依照这套“个性化高考”方案,这个省30多万名应届高中毕业生,在教育改革的“雷区”迈出平稳的第一步。
个性化高考-模式
浙江省从2009年起实行分类测试的高考模式。这种模式在“语文、数学、外语”三门课程的基础上,分三类设置考试科目,报考院校分别对应重点大学、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
从2009年起,浙江每名考生的电子档案中都新增了一份“成长记录”。这张全名为“考生综合素质评价基本信息表”的表格中,包括高中会考等第、所获学分、自主选修模块、综合素质评价、任职记录、综合实践活动学分等项目。
按照浙江的“个性化高考”方案,今后全省将逐步建立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和统一选拔考试“三位一体”的多元化的招生考试评价体系。即每一名考生都必须要有高中会考成绩、“成长记录”以及高考成绩,才能参加高考招生录取。
“成长记录”的引入受到了不少高校的欢迎。浙江工业大学在招生章程中明确规定,省内参加新课改的考生必须在综合素质评价的各个选项中达到一定等第,方能报考该校。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则明确表示,在考生总分相当的情况下,高校将更青睐那些综合素质好的考生。
个性化高考-特点
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考试科目由过去的“统一”走向“分类”:一类科目在保持原有“3+X”科目组合的基础上,增加自选模块考核内容;二类科目维持原有“3+X”科目组合;三类科目在保持共同科目“语、数、外”三科考试基础上,增加技术科目测试。三类测试分别对应重点大学、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等三类院校,考生可以自主选择,量力而考,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个性化高考-意义
把中学生的“成长记录”即综合素质评价第一次正式引入高考录取,有助于打破当前“唯分数论”的评价观,在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从高校招生角度来看,新课改高考方案为学校实现优选好学生的目标提供了基础平台,拓展了选择空间。
目前分数线依然是高校招生的第一条件,只有通过“分数线”这个门槛,我们才会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其他的学业水平考试情况。但随着城乡教育差距的缩小,社会诚信度的提高,其“招生权重”应会逐渐加大。
个性化高考-成效
2009年浙江省的首批高校录取中,考生第一志愿满足率由去年的93%上升到今年的98%,而院校第一志愿满足率则由去年的70%上升到今年的90%以上;同时,浙江的高分考生落选率和征求志愿比例均再创新低。
这主要归功于2009年浙江高考招生的两个“新政”。一是首次采用分类分批划线、分批填报志愿、分段录取的办法,二是平行志愿统一增加到5个以及合并原来的二、三批志愿。从机制上最大限度保障了考生权益。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介绍,2009年浙江省高考共经历了13次网上填报(征求)志愿,15次平行志愿模拟投档和26轮正式投档,虽然招生时间拉长,考试机构的工作量大大增加,但考生和院校却从中受益,实现了“双赢”。
个性化高考-评论
所有高考试卷的网上评阅是强化高考公平的又一环节,“网上背靠背打分让高考作文评阅工作更加公平公正。”该省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廖可斌说。在网上,两名作文阅卷者相互看不见评分结果,相互不受干扰;而一旦两者打分差距超过规定范围,计算机就会把考卷发给第三位老师再行评阅。
浙江省教育厅表示,作为阶段性的高考改革方案,新政出台和具体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新问题。但在未来,教育部门还会继续有计划地根据实际情况完善高考制度,以使高考更加公平公正、科学合理。
“过去参加高考的考生中,有80%的人用80%的精力花在那永远搞不明白的20%的问题上。”浙江省教育厅长期分管基础教育的巡视员张绪培说,高考改革就是要让每个孩子都学有成就,并满足其选择性需求,这也是减负的根本要求。
中国教育史分会理事长田正平认为,浙江“个性化高考”方案最大的亮点就是推行“分类测试、分批选拔”的操作模式,它不再用高度统一的考试科目来决定学生的命运,改由考生量力而行,这种以人为本的精神体现了高考应有的功能。
“我们在给全体学生家长发的公开信中,特别用粗体字标注‘高考类别不一样,考试科目不一样,考试时间不一样,学生负担也不一样’。”杭州市余杭区瓶窑中学校长俞建中介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