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学习吧
查词典
dan的词语
单鼓

单鼓

拼音:dān gǔ

基本解释


 单鼓dān gǔ

单鼓,是满族萨满所用依姆钦的另一种类型,由于它长期在满汉杂居地区流行,已无满语称谓可考。单鼓属握执型的单面鼓,以其形制特征而名之,亦称“单面鼓”、“单环鼓”、“太平 鼓”等。 学术界曾经对满族萨满是否使用这种类型的鼓有过疑惑,在已经出版的一些专著中,也有没将它列入的情况。根据笔者的考察和研究,实际上,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在,无论是宫廷满族贵族抑或民间百姓,都有使用单鼓进行萨满祭祀的证据。这方面,最具权威性著作,当首推《柳边纪略》。

详细解释




 材料

书中曾载:“跳神者......以铃系臀后,摇之作声,而手击鼓。鼓以单牛皮冒铁圈,有环数枚在柄,且击且摇,其声索索然”。该书所记的满族萨满鼓为:铁圈、蒙革,下有一柄并缀环”。清末满族贵族载涛、恽宝惠在《清末贵族之生活》中回忆到:“萨满乃头戴神帽,身系腰铃,手击皮鼓(名太平鼓。系单面,以皮蒙于铁圆圈上,下有把可持)”。从称呼来看,“皮鼓”应是指依姆钦。而从这面神鼓的形状来看,应属单鼓无疑。田野作业的资料,也同样证实了满族萨满使用单鼓的事实,如努尔哈赤发祥地的辽宁新宾即有实例。与满族人历史上就联系密切的蒙古人的萨满跳神中,亦同样如此,如科尔沁地区的蒙古“博”(萨满),即使用这种类型的神鼓。单鼓与依姆钦一样,同为单面带环(或“钱”),蒙革的圆鼓,用鼓鞭击奏。所不同的,一是鼓圈用料不同,前者用金属弯曲而成,后者以木料为之;二是单鼓装柄以手握之,而依姆钦设环以手抓之。

1.鼓形与鼓面

单鼓的基本鼓形与依姆钦一样属不规则的圆形:扁圆形、团扇形、桃形。清代的太平鼓活动中,亦见有八角形的单鼓。与依姆钦不同的是,它的横径长于纵径,一般为40cm左右。单鼓的鼓面以革蒙制,如牛、羊、驴皮等,以羊皮居多。蒙鼓面时,将皮革浸泡至软,为防止鼓皮与鼓圈结合时打滑,常内衬一圈麻绳。过去的单鼓鼓面常常绘制一些带有吉祥、 太平寓意的图案。鼓面绘制图案者,今已鲜见 。

2.鼓柄与鼓圈

鼓圈以扁平的铁条弯曲而成,它比依姆钦的木制鼓圈要窄细得多,约1cm左右。鼓圈弯曲至合拢抻直,即为鼓柄,约12cm。鼓柄外部用布条或薄皮缠裹,也有用麻绳缠绕者,以防铁柄磨手,易于握持。此外,还可以起到将鼓圈与鼓尾连接在一起的作用 。

3.鼓环与鼓尾

鼓环是单鼓的必备之件。它们共分为3组套在铁制的鼓尾上,摇动时互相碰撞“唰啦”作响。 东北地区的单鼓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就是为了增加鼓环的演奏效果,制作者将细铁条锻成四棱形,然后拧成麻花状,与同是麻花状的铁条棱棱相碰穿在一起,摇动碰擦。

鼓环一般由2-3枚为一组,直径约为4cm。鼓尾的样式由于流传地域不同而有所区别。其中,以辽东、辽西、北京郊区的鼓尾样式最具代表性。如图15-1为辽东式,鼓尾呈半莲花形;图15-2为辽西式,鼓尾呈连环形;图15-3为京畿式,鼓尾亦呈连环形,但花样已经有所变化---制作鼓尾的铁条不象辽东和辽西的鼓尾那样锻成四棱形,而是直接用圆柱形的铁条弯曲而成的。这种区别,已在田野作业的调查中得到了证实。

4.鼓鞭

单鼓的鼓鞭较之依姆钦的鼓槌要细的多,常以木或竹篦削刻而成。 鼓鞭的顶端倒磨成圆头,以防击打时损坏鼓面。靠近顶端之处,往往加以削刻至薄,以增加鼓鞭的弹力。鼓鞭的尾端也常常以彩色布条拴挂成穗,为装饰用。直径较大的单鼓,其鼓鞭相应也较长、较粗,因而鼓鞭的鞭杆也要用布条缠裹起来。

二、单鼓 病名。

即鼓胀。《丹溪心法·鼓胀》:“鼓胀又名单鼓。”详鼓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