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学习吧
查词典
you的词语
油纸伞

油纸伞

拼音:yóu zhǐ sǎn

基本解释


 油纸伞:一种用涂上桐油的纸做伞面的雨伞。伞,是人类使用最为普遍的工具之一。最早的伞是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

详细解释




 简介

据传,早在春秋末年,中国古代著名木工师傅鲁班常在野外作业,若遇下雨,常被淋湿。鲁班妻子云氏想做一种能遮雨的东西,她就把竹子劈成细条,在细条上蒙上兽皮,样子象“亭子”,收拢如棍,张开如盖。实际上,这就是后来的伞。古时候,伞是用丝制的。发明纸后,丝由纸代替,制成纸伞。宋时称绿油纸伞。以后历代均有改进,有纸伞,油伞、蝙式伞,最后形成今天的大众用品。

油纸伞是源于中国大陆的一种纸制伞,亦传至亚洲其他地区如日本、台湾、朝鲜、越南、泰国、寮国等地。油纸伞除了是挡阳遮雨的日常用品外,也是嫁娶婚俗礼仪一项不可或缺的物品,中国传统婚礼上,新娘出嫁下轿时,喜娘会用红色油纸伞遮着新娘以作避邪。日本传统婚礼上,新娘也会被红色油纸伞遮着,老人喜好象征长寿的紫色伞,送葬时则要用白色伞。日本传统舞蹈也会以油纸伞作道具,茶道表演时用的要用“番伞”。

在早期客家庄里,由于“纸”与“子”谐音,故客家女性婚嫁时,女方通常会以两把纸伞为嫁妆,一含“早生贵子”的意思,且“伞(伞)”字里有四个人字,也象征着多子多孙,而纸伞伞面张开后形成圆形,且“油”与“有”谐音,为祝福新人生活美满圆满的意思。男子16岁成年礼时,也会以相同理由赠予一对纸伞。宗教庆典中,也常看到将油纸伞作为遮蔽物撑在神轿上,此是取其圆满的意思,作为人们遮日避雨、驱恶避邪的象征。

现时油纸伞由于其保存不易,多作为艺术品和游客纪念品售卖。

历史沿革

伞相传由鲁班之妻云氏发明:“劈竹为条,蒙以兽皮,收拢如棍,张开如盖”,但初期的伞多以羽毛、丝绸等物料制作。油纸伞实际出现的时间不明,约于唐朝传至日本、朝鲜。明朝开始于民间普及,《天工开物》提到:“凡糊雨伞与油扇,皆用小皮纸。”,沈括《梦溪笔谈》也提到:“以新赤油伞,日中覆之。”江南地区由于气候潮湿多雨,当时制伞业十分蓬勃。在一些文学作品如《白蛇传》等也可以看到油纸伞的踪影。油纸伞后来传至亚洲其他地区如日本、朝鲜、越南、泰国、老挝等地。油纸伞除了是挡阳遮雨的日常用品外,也是嫁娶婚俗礼仪一项不可或缺的物品,中国传统婚礼上,新娘出嫁下轿时,喜娘会用红色油纸伞遮著新娘以作避邪。日本传统婚礼上,新娘也会被红色油纸伞遮著,老人喜好像徵长寿的紫色伞,送葬时则要用白色伞。日本传统舞蹈也会以油纸伞作道具,茶道表演时用的要用“番伞”。

制作过程

1.号竹:即选竹

2.做骨架:削伞骨,并进行水浸、日光晾晒等必要的技术处理,然后钻孔、拼架、穿线、串联伞柄伞头制成骨架

3.上伞面:把裁好的纸黏上骨架,修边、上油、曝晒,完成後已可以使用

4.绘花:于伞面绘上图案

中国油纸伞

中国的油纸伞图案以传统国画常见题材为主,如花鸟、山水等,也有以古典文学名著内容如《红楼梦》、《西厢记》的情节为题材,伞柄和伞骨均保留素材原来的颜色,带有古朴的韵味。

1·浙江余杭油纸伞

浙江余杭的纸伞制作至少230余年历史,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董文远九房开设伞店。余杭油纸伞有渔船伞、文明伞等多个品种,由于技术精良、用料上乘,做出来的伞经久耐用,日晒雨淋也不会散架和穿裂,很受欢迎。从前不少外地香客途径余杭都会在半夜叩门购伞,作为礼物送给家乡的亲友。

1951年,浙江省选择余杭纸伞为手工业合作化试点,组建“雨伞生产合作小组”,又在1952年底,建立“雨伞手工业合作社”,成为全省第一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受国内媒体广泛报导。随着市场上出现钢制骨架的晴雨两用伞,这种纸伞逐渐被淘汰,余杭油纸伞技艺亦濒临失传。

直至2006年12月5日,余杭区委副书记、代区长姜军在瓶窑塘埠村驻村入户时,制伞老师傅刘有泉向姜军表示想恢复余杭纸伞,为当地当地山民开发旅游商品致富,迎合近年农家乐旅游的潮流。刘有泉于油纸伞开始被淘汰时就萌生了把这种传统工艺继承下去的念头,不久在富阳找到一个生产竹伞架的厂家,用几百元人民币买回了100把竹伞架。但他当时没有掌握加工工艺,只能保管好这批伞骨架,保管了三十多年。《城乡导报》于12月7日头版头条报道《寻找制伞师傅恢复“余杭纸伞”》,引起当地人高度关注。至12月19日,四位老师傅房金泉、陈月祥、沈丽华、孙水根于瓶窑镇塘埠村聚首,商议恢复余杭纸伞。他们在2007年1月凭着灵巧之手,成功恢复制作油纸伞。他们在瓶窑塘埠村传授技艺,带动山区一大批竹农致富。余杭区文广新局把纸伞作为民间手工技艺项目进行重点保护,浙江省文化厅也把余杭油纸伞列入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6月,余杭纸伞于杭州市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中展出。

制伞手工技能要求高,制伞人要以自己的技巧经验来完成,技艺以师徒相承,靠师徒之间言传身教及个人的悟性、长期实践体会掌握,学徒须三年方可出师。所用的工具由铁匠专门打制,伞的用料也很讲究,以上好桃花纸为伞面,在柿子漆里浸透,一张一张黏贴在伞骨上。柿子漆是在油柿青的时候,把油柿捣糊榨出的柿子汁,既有黏性又不会把桃花纸黏住。以竹、木制伞柄和伞骨,用发线扎好,伞面糊好后绘上图案,涂上桐油,然后在室内吊起阴干,至少要经过70多道工序,包括锯竹、刮青、平头、劈骨、锯槽、削骨、排伞骨、穿伞、糊伞、装柄等。

2·四川泸州油纸伞

四川泸州油纸伞起源于明末清初,有四百多年历史,当地出产的油纸伞手工精巧,图案精细、色彩鲜艳、花型美观,不但小巧精致,而且挡风力强,既美观又实用。1993年5月,江阳区分水岭乡的分水纸伞厂六位老艺人以四个月时间,用88根老松、52根楠竹、1800张皮纸、100公斤油料,经过70多道工序制成“二龙戏珠”伞,被誉为“中国伞王”,曾申报过健力士世界纪录,并出口至多个国家如英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

洋伞流行后,泸州油纸伞的工艺日渐式微,油纸伞工序繁复,制作成本高,利润少,难以吸引年轻人入行,2004年当地只有三十多名老工匠继续这门工艺,当时不少人担心泸州油纸伞会失传。2005年10月,上海吉尼斯大世界泸州油纸伞再度寄邀请函给江阳区政府,当地油纸伞业就开始复苏。现在泸州古典油纸伞最为著名。

现时当地仍然以传统古法制造油纸伞,70多道工序全手工操作,从削竹到描绘图案都是全手工,没有使用机器。材质也固守传统,比如伞托,必须是从大山里砍伐下来的通木。制作工具也历史悠久,如油墨石印就450多年。质量控制严格,要求“四沟”平整不露接头、“牙子”不露口,“胚子”、“托子”不露“猪鼻孔”,涂桐油也要求均匀。图案也很讲究,切合不同喜庆场合。婚聘的油纸伞,图案是“龙凤呈祥”、“牛郎织女”、“天仙配”等;恭贺孩子新生的,是“二龙抢宝”、“宝莲灯”、“喜鹊闹梅”、“仙女散花”等;生日馈赠则是“百鸟朝凤”“不老松”、“八仙过海”、“彭祖老仙”等。

油纸伞业复苏后,先在云南、贵州及泸州古蔺县、叙永县等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盛行,作为祭祀、恭贺、馈赠等礼仪用品。不久又出口到日本、新加坡、韩国、香港、澳门等地区。

3·江西甲路油纸伞

江西婺源甲路村生产的油纸伞技艺古朴、造型美观大方,坚固又轻巧,所谓“金溪斗笠甲路伞”。相传宋朝时当地人马庭岚被封为丞相,从京城带了一把油纸伞回乡,甲路人便不断改进工艺,世代相传制伞。传说清朝康熙年间,婺源当时属安徽,康熙帝微服到了当地,看徽剧时忽然下雨,前排观众撑伞挡住后面观众的视线,有顽童就向前掉观众掷石,石子击中其中一把伞却反弹。康熙帝就派人那把伞产自何处,正是产自甲路,自以有了“甲路伞,甲天下”的说法,并收入《婺源县志?货属篇》。江南地区有一首民谣:“景德镇的瓷器、甲路的伞、扬州的女子不用拣。”赞赏甲路伞,又有“甲路纸伞甲天下”的美誉。

甲路伞于1936年曾获得国际产品博览会金奖,1943年为全盛时期,产量曾高达二十五万把,出口外销十七万把。2000年代初只有三名超过八十岁的老人传授技艺,原材料之一油柿树为濒危物种,甲路油纸伞因此面临失传。有见及此,当地制伞业改良工艺,开发出天然树叶、恢膜纸等新品种,提高了油纸伞的质量,2006年工艺改进后年产50余万把,远销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该县鼓励农民学到技术后在家进行初加工,然后由伞厂进行深加工,进行大规模生产,现时中云、赋春、许村等多个乡镇形成了一大批专业加工村。全县规模工艺伞厂4家,年产值800万元,专业加工村达30多个,从业人员1800多人。

甲路纸伞以优质优质木竹、皮纸、桐油等制成,主要工序为削伞骨、锯葫芦、组合伞架、煮晒伞架、装伞键、裱皮纸、伞面题画、修卷伞页、漆桐油、穿饰线、套柄锤和结伞顶,共有近三十道工序。

4·湖南长沙油纸伞

湖南长沙的油纸伞业有一百多年历史,长沙有史可查的最早的伞店是陶恒泰纸伞店,由陶季桥于清朝咸丰年间创办,几年后又在附近另组陶恒茂纸伞店。“陶恒茂”的伞做工精细,谨守祖传工艺,选料考究。以越冬老竹中筒、上等云皮纸制作,结边要用自纺的土纱。而且操作细严,用丝棉盖顶层,中骨用头发绳穿结,伞边用士纱夹头发绳,用粗丝线,伞胚制成后一律集中到三伏天用生桐油连续上油三次,质量优良,赢得信誉。

1900年,梁敬庭在长沙市北正街梁宏茂伞店学艺后挂牌梁宏发伞号开业,生产老式明油、黑油纸伞和特制鸭棚用大伞,出产的纸伞做工精细,经久耐用,得到“湘潭木屐,靖港油伞”的美誉。1921年,潘馈清兄弟创办菲菲伞厂生产纸伞,除了传统的绘花外,还有喷花、印花和贴花,图案亦多种多样,远销香港、澳门和东南亚,并于1929年的中华国货展览会上获优等奖。当地生产的油纸伞最高年产接近三万把,直至1975年2月,靖港雨伞社被撤销,靖港油纸伞停产,长沙其它地区的纸伞业亦式微。

长沙纸伞原料为皮纸、楠竹、棉纱、发绳、桐油、柿子水、颜料、牛角及木材。

5·湖北汉口油纸伞

湖北汉口苏恒泰伞店出产的油纸伞有百多年历史。1864年,来自湖南的苏文受积蓄了30串(1串为1000文),开始尝试投资在家制伞,他把学过的造伞技艺改良,成品经常总是供不应求。不久就在汉正街关帝庙魁斗巷口开了苏恒泰伞店,雇工12人,带学徒3个,一个月能卖500把600把,并带动了当地的雨伞市场。之后在大火路先贤巷开设了作坊,生产方式由一人生产整把伞转为五人一组分工制造伞子。同治九年,苏恒泰月销雨伞700把,年获利接近200串文。

苏恒泰的伞用料上乘,伞骨用湖南茶陵竹子,伞柄用湖南益阳木材,桐油用常德出产的,皮纸用陕西郧皮纸,柿油用湖北罗田县的,可用上8至12年。很受当地人欢迎,江汉平原曾经流行于结婚时买红蓝苏恒泰伞各一把,男持红、女持蓝,以喻“红男绿女,婚姻美满”之意。直至1970年,苏恒泰油纸伞停产,这项民间工艺也在当地绝迹。

6·福建福州油纸伞

油纸伞是“福州三宝”之一(另两种是脱胎漆器和牛角梳),在从前福建福州人的生活当中有重要的地位,当地有句俗语叫“包袱伞”,意思是出门人所带包袱中都有伞。福州的油纸伞可以追溯至五代十国时期,王审知率兵南下入闽建立闽国,来自中原和江浙一带的人把造伞工艺带到福州。清朝进入了繁荣期,清末民初时全市雨伞店号最多时达300多家,辛亥革命后的抵制日货运动中,福州市民把传统的福州油纸伞称为“国伞”,大力提倡使用。

福州油纸伞用料必选当地或附近地区出产的优质材料,伞骨必用闽北五年以上,弹力强、韧性大的的青山老竹,一把伞必须经八十三道工序才算完成。以中亭街上的杨常利伞店最为著名,有“选料精,上油腻,绘花雅”的特点,所用之竹材必须为青山老竹,伞面的纸必须为福建省特制的棉纸。1915年在巴拿马举行的万国博览会上,评委们检测杨常利出产的“双喜牌”纸伞,发觉它可承受1170次的反复收撑不起顶、不断线、不裂槽,以五级逆风吹20分钟伞柄不折、伞骨完好,长时间泡在沸水中,不脱骨、纸不烂,因而获得优胜奖殊荣。1933年在芝加哥百年进步博览会上也获得奖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多次获福州市人民委员会授予名牌产品称号。

福州的制伞传统工艺分有制伞骨、制伞、伞头、伞柄、绘花等五部艺,其中以“制伞”虽属主流,但也只是完成“伞胚”、“上油”、“装配”等工序,须由别处买进伞骨、伞柄、伞头等。做伞骨最好的是“后洲帮”,1950年代“后洲帮”张开绿所制伞骨如同一节麻竹筒,看不见缝隙,注水不漏。制“伞柄”最有名的是洋中亭王依犬家。伞画师以程家宝、林永钦、刘梦秋最著名,程家宝字画俱佳,林永钦擅画花鸟、人物,刘梦秋的“洋山水”也颇有名气。

大跃进时,当地各伞厂合并为“福州雨伞总厂”,不久因为温州仿绸伞的竞争,该厂就派出林永钦到温州学艺,改良了福州油纸伞,并于当地和东南亚畅销。文革后因为布伞流行,福州油纸伞就由实用品转向工艺品发展。1985年,该厂生产的油纸伞远销日本、欧洲和东南亚,三年后先后退出欧洲和东南亚市场。近年又把纸伞原料和工艺改良,每把伞有72条伞骨,撑起来大,合起来小,状似蛇腰,故名“蛇伞”。

1990年代,福州市委领导林爱枝到美国西雅图参加全世界花伞艺术节,并展示一把红色大伞,全场轰动。福州雨伞总厂于1997年倒闭,福州纸伞业也因此式微,现时只有福州西门的一个作坊继续生产纸伞,出口至日本。一些造伞工匠虽然已经转业,仍然希望能振兴制伞业,希望当地政府扶持。

7·福建洋口油纸伞

福建南平洋口镇油纸伞,是福建纸伞“三口”名牌之一(另两个为水口、闽清口),于二十世纪初开始生产,最高年产量达五万多把。赣东南一带姑娘出嫁曾以有此随嫁为荣,1970年代开始,传统油纸伞逐渐被新式的布伞和折迭伞取代,当地就由生产实用为主的伞改为生产小巧玲珑、轻巧美观的小花伞。伞面以手工绘制各种图案,1980年代获得福建省工艺美术百花奖。现时出口至东南亚、欧美等地。

8·云南荥阳油纸伞

云南腾冲荥阳村的制伞业有二百多年历史,传承了九代,又叫做“纸撑子”。相传当时在腾越城县衙当师爷郑以公闲逛时结识了西街的姓张姓周的两个懂做纸伞的师傅,跟他们学到手艺并带回家乡,代代相传过去当地生产的油纸伞供应整个滇西市场。当地很多客家人聚居,最喜爱油纸伞,村长郑传国指该村过去80%的村民都会做纸伞及其它编制品,而且是世传。如今村里仅余四家人仍然在制作油纸伞,会做的人共五人,其中三人已年逾古稀。现时以郑家朝一家的手艺最好,用料讲究,涂料中的天然桐油和柿子水都要依古法调配,成品坚固美观,一天只能做一两把,他所制的油纸伞曾获云南省民族民间美术艺人三等奖。另有郑映楼做的大纸伞,因为过去商家喜欢在店前摆放大纸伞,可以挡雨遮阳,招商引客,因此又有“照铺伞”之称。现在他们都只是在农闲时才制伞。

该处制作的花纸伞做工精细、色彩鲜艳、式样美观,质量好,曾一度热销保山、大理、昆明等地。1950年至1951年从业57户,年产雨伞4万把。1952年60户90人,年产量达3万把,其中大伞占10%,1953年走国营贸易、合作加工之路,提高了规格质量,围线由的四道加为六道,当年盈利(含税收)约1.3万元人民币。1954年有62户,92人,产品大量销往少数民族地区,并销往保山、县城及出口缅甸。1958年至1960年,国营三化厂生产过油纸小花伞。1965年后由于布伞和尼龙伞取代了油纸伞作为日常生活用品,小油伞停产,仅有少量的大油纸伞卖给路边摊使用用。近年当地纸伞业再度引起注意,又恢复了小花伞的生产,作为工艺品,但产量不大。2006年5月21日,腾冲县文产办主任周特等人到当地纸伞制作基地视察,寻求纸伞产业化发展道路。现在当地制伞主要是为了传承民间工艺。

纸伞以云华、古永等地出产的毛竹和当地的木料为伞柄、伞骨,伞面用界头买来的构皮纸蒙上、涂上坝子油或桐油,称为“绿衣子”,工序包括削伞骨、绕线、裱纸、上柿子水、收伞、晒伞、绘画、装伞柄、上桐油、钉布头、缠柄、穿内线等,平均制作一把伞约需半天时间。

使用

1·客家婚嫁嫁妆

旧时客家习俗婚嫁时包括聘金与嫁妆,其中油纸伞也是陪嫁妆奁中不可或缺的物品。“纸”与“子”谐音,有“早生贵子”之意,“伞”字包含5个人字,寓意“多子多孙”。油纸伞的伞轴意取中空正直,无私无邪。圆形的伞面则取其“圆满”之兆,象征婚姻圆满成就;另外送伞陪嫁亦有表示用来遮日避风防雨,驱恶避邪之意。其它的妆奁则还有五色衫裤、梳妆台、脚桶、尿桶、门帘席、木箱或皮箱等,较富有的人家的嫁妆则另有金银首饰、绫罗绸缎及被褥毛毯等等。另外女方也会有送一些有吉祥谐音的蔬菜,如芹菜、大蒜、香葱、韭菜等,以红绳或红布条捆绑后作为陪嫁。

用油纸伞作为嫁妆的习俗在现今台湾及东南亚等地的客家族群中,仍然广被采用。

2·客家丧葬捡骨

由于大陆的客家人多居住于山区,死者多葬于山上,客家人初次埋葬死者时不立墓碑也不起茔,而是在“二次拾骨葬”时(通常为三年、五年或更长时间之后),再举行隆重的改葬仪式。决定改葬时,在遣属选定改葬的墓地后,于农历八月初一(或是大寒前后)请来安葬师傅,焚香祭奠之后掘墓开棺,并在油纸伞的遮盖下捡拾遗骨,再用山茶油将遗骨拭擦干净。之后再将先人遗骨按“捡金”及“做地”等步骤重新隆重安葬。

3·瑶族订婚信物

油纸伞在隆回小沙江一带的瑶族中是一种订婚的信物。如果男女双方情投意合,男方家便按照传统风俗请媒公去女方家提亲。媒公第一次提亲,不用准备礼物,主要是为征求女方父母同意。订婚当日,男方的媒公要携带一把红油纸伞去女方家,进屋时将伞放在堂屋神龛上,并由女方取下伞,若女方有意结亲会将各色花布和以丝线所扎好的12个三角形的布球吊在纸伞的伞骨上并将伞收拢,伞的边缘现出一寸多长的彩须。之后媒公再将系有彩须的油纸伞带回男方家,以作为定情的信物,表示订亲成功。在路上媒公不可打开伞观看,若之后男女双方离婚,则男方需将彩色丝线布球退还女方。

4·傣族丧葬

聚居于云南的傣族用缅纸(傣语称“嘎拉沙”)做油纸伞,所用的油是芝麻油,傣族人相信伞可以引领死者到天堂,因此是陪葬的必需品。现时在勐遮镇能购买到用缅纸制成的伞。

日本油纸伞

油纸伞是在飞鸟时代经由朝鲜半岛传入日本,原先是佛教仪式中所使用的法器。日式油纸伞常会把伞柄和伞骨髹上黑色,有时也有其它颜色,伞面图案具有日本传统特色。在江户时代开始普及。

1·京都油纸伞

京都的油纸伞称为“京和伞”,完全由手工制作,色彩、图案都极具日本特色,用料也十分考究,伞柄和伞骨以龟冈的竹子制成,岐阜县大田的美浓纸做伞面,在上面加上胡麻油制作,用细线紧扎。一般而言,制伞师父两个月才能生产约十到二十把。有一种在伞上留一个白圈的叫“蛇目伞”(蛇の目伞)。

2·岐阜油纸伞

岐阜县岐阜市也有出产油纸伞,其历史约起始于1750年左右。岐阜的一把油纸伞要经过超过一百个工序。昭和年间为全盛时期,年产一千五百万把,现时年产数万把。

3·淀江油纸伞

淀江伞的起源为文政4年(1821年)的仓吉屋开始。明治年间,淀江伞的产量仅有数千把,但由于淀江附近的竹材质量优良且取得容易,大正时代时,制造业者达到71家,每年生产量约17万把,包括西日本一带都大量使用淀江所生产的油纸伞。

4·日本文化中的和伞

除实用目的之外,和伞也在日本文化中大量出现,诸如艺妓、传统舞蹈、茶道表演及日常生活上都可常见和伞的使用。而京都祇园的和伞老铺也对购买者的身份与色彩的选择也将之分门别类:

“祇园的花柳界气氛浪漫多彩,舞妓拿粉红色,艺妓持紫色,到了中年反而喜嫩绿或鲜红。男人与老人多选深蓝,歌舞伎的演员倾向黑或茶褐。”

不同颜色的伞也有不同的象征及涵义,在传统婚礼上,出阁的新娘通常会被红色油纸伞遮着,而紫色伞象征长寿,白色伞则是用于送葬。

泰国清迈油纸伞

泰国北部的清迈的油纸伞工艺有二百多年历史,以青竹制成,颜色鲜艳、图案多样,包括花草、动物、人物和风景,伞面除圆形外还有方形,极富有民族特色风格,吸引不少游客购买,其中以“伞村”博桑村(Bosang,又译保山)出产的最著名,当地不少农民都会在农闲时制作油纸伞,也有专门的作坊。

相传当地的制伞技术是由缅族人带来。从前有一个叫PraInthaa的和尚在当地的博桑寺(WatBoSang)禅修,并到处化缘。他走到北部接近缅甸边境的地方逗留了多天,那里有些缅族和泰族人施舍给他。有一天他吃早餐时,有一个缅族人给他一把伞子做施舍,和尚祝福他后,从那个缅族人口中得知伞子是他自己制造的,而那个缅族人就住在附近。缅族人走后不久,和尚撑起伞子,觉得很方便实用,既遮阳又挡雨,决定去缅甸看看伞子是怎样做出来的。到了缅甸制伞的村落,和尚看见村民用桑树皮做纸,以橡胶糊纸并在纸上涂油脂来防水。和尚问村民油纸伞的材料和制法,村民就把从制纸至完成一把伞的工序一五一十地告诉和尚,和尚把工序用笔记下,起程回佛寺。

回到佛寺,和尚就四处寻找需要的材料,游说当地的村民帮助他,并教村民们制伞。初时不是很多村民愿意帮忙和制作纸伞。后来因为做出来的纸伞很实用,吸引其它村落的人来博桑村购买,成为一个收入来源,越来越多村民加入制伞行列,博桑伞也就出了名,村民们会带一小部份的伞(20至30把)到市区出售。

1941年,博桑村村民组织了合作社,名为博桑制伞合作社有限公司(BoSangUmbrellaMakingCooperativeLtd.),负责人是JamroonSuthiwiwat。制造不同大小的纸伞(包括14吋、16吋、18吋、20吋,另有35吋和40吋的大伞)。约在1957年,泰国北部工业推广中心(CenterforIndustrialPromotionfortheNorth)协助村民,教他们改良技术。

当地以桑树皮纸(sa)制作纸伞,把桑树皮煮软、清洗、捣烂、再洗、漂白,然后用布捞起多次增加厚度,再于阳光下晾干。制伞工序以人手进行,包括削竹、组合伞架、上伞面、绘花、晾晒等。博桑油纸伞以油彩绘花,全用人手绘画。

每年1月或2月均会举行“花伞节”,是清迈最受欢迎的节目之一,吸引不少游客参观。节目于博桑村主要街道上演出,村内各处都会以油纸伞装饰。有为制伞工匠和伞画师而设的花伞比赛,胜出者会得奖。另有当地女性表演“大伞舞”和撑伞脚踏车表演,同时举行“博桑小姐”选美。

相关文化

戴望舒的诗《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白蛇传》中许仙向白素贞借的伞就是油纸伞。日本妖怪伞小怪(伞のおばけ)是一把破油纸伞。由于人们相信鬼魂喜欢附于伞上,油纸伞的古旧造型也令人想起多年前死去的人化作孤魂野鬼,不少灵异故事都与油纸伞有关,也常用作电影、电视剧的题材,如《大闹广昌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