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学习吧
查词典
ying的词语
应梦寺

应梦寺

拼音:yīng mèng sì

基本解释


一、前言

应梦寺遗址位于延庆县张山营镇靳家堡北山山顶,距延庆县城约18公里,为延庆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地点GPS数据为北纬40°19′,东经15°33′,海拔1005米。遗址点距山脚的垂直高差约为515米。

该遗址多年破落,地表现状为荒草和灌木可散见柱础石等建筑构件。为配合应梦寺复建工程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09年2月10日至3月10日,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和延庆县文物管理所对应梦寺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

应梦寺为倚山建寺,其正殿区、一重院落区呈北高南低状。清理的范围东西长约51米,南北宽41米(正殿区宽21米,一重院落区宽20米图一),总发掘面积约2100平方米。其中发掘的正殿部分约1070平方米,一重院落部分约950平方米,台阶清理面积约80平方米。

二、遗迹

此次发掘共清理出建筑遗址9处,其中正殿区有大殿3座、鼓楼1座、房址4座,一重院落有天王殿1座。另有钟楼等遗迹已破坏殆尽。在发掘过程中,出土了大量的砖、瓦等各类建筑构件。下面以天王殿、主殿、西殿为例加以说明。

09YY天王殿 : 该殿位于庙址的一重院落,北距大殿1月台12.8米。方向180 ,平面呈长方形,坐北朝南。由台阶、月台和正殿三部分组成(图二;图版一)。

台阶:位于殿前平台的中南部,坡长3米,东西宽3.5米。残存四步台阶,由下向上依次为,第一步台阶宽0.66米,高0.2米;第二步台阶宽0.7米,高0.2米;第三步台阶宽0.8米,高0.25米;第四步台阶宽0.8米,高0.25米。个别台阶上残存少量石块,由此推测,该台阶应该为石块砌制。台阶的北端与殿前平台连接。

殿前平台:位于正殿的南部,清理出东西长9.8米,南北宽3.09米。台面平整,台体四周用石块围砌,台体表面距地表高0.9米,北端与正殿相连。

正殿:位于殿前平台的北部,北墙距大殿1月台12.8米,呈东西向,进深5.35米,面阔三间,宽 9.8米。根据发掘清理情况,北墙宽0.5米,南墙宽0.65米,东、西墙宽0.6米。该殿内无夹墙,四壁基础用石块错缝而砌,石缝中夹泥巴。东、西和南三面仅残存墙基,北墙残存有少许墙体,残存高0.6 ~1.1米。墙体底部用五层平砖顺向错缝平砌,顺砖中间砌残砖块及石块,平砖上部用石块或残砖夹泥巴砌制,残砖砌法为斜立平砌呈人字形,墙体的内、外两面均抹有泥巴。

墙体中部有一门,门宽1.2米,门两侧各有一长0.5米,宽0.22米,厚0.22米的门墩。两个门墩上部均有一直径0.06米的门窝,门窝深0.03米,门窝北部各有一宽0.12米,深0.06米的凹槽,用于加固门框。东、西两个门墩之间用一层平砖和一层立砖夹砌,与门墩形成一个平面。

殿内的东西两侧各有一个呈南北向长4.2米佛像台,东侧宽0.9米、西侧宽0.7米,两侧佛像台残高 0.8米。台体边缘用平砖顺向平砌,砖包边的外侧涂抹有白灰,包边砖用石块夹砌。两侧佛像台的里面各有一高0.12米的小平台,东平台南北长4.2米,东西宽0.85米;西平台南北长4.2米,东西宽0.7米,小平台台体表面平整,有白灰涂抹痕迹。可能为敬奉佛像之用。

南墙清理出柱础石一排,共四块。排列规则未发生移位现象,据此推测正殿为面阔三间建筑。明间面阔3.4米,两次间面阔皆为2.9米,柱础石尺寸为长0.6~0.7米,宽0.6米,厚0.2米。

殿内铺地砖大部分为残砖,铺法为东、西和北三面各用一排顺砖顺向平铺,中间用残砖呈东西向平铺。铺砖规格为0.32×0.16×0.06米,0.36×0.18×0.06米。殿内为房屋倒塌后的墟土堆积而成,内含残砖、石块等物。

主殿 : 该殿位于发掘区的北中部,东邻F3,西邻F1。方向180, 平面呈长方形,坐北朝南,面阔长10.5米,进深6米。由北基础、南基础、佛台、 廊、月台等构成(图三;图版二)。北基础宽0.5米,残存高1.7~2米,下部用石块砌制,上部内侧用青砖呈人字形砌制,外围用青砖夹白灰错缝平砌。在该基础内侧中部有柱洞二个,呈圆形,直径0.3米,间距3.2米。

东基础宽0.6米,南部仅残存底部石块,北部残高0.85米,下部用石块砌制,上部用青砖夹白灰错缝平砌。

西基础宽0.6米,残存高0.5~1.7米,下部用石块砌制,上部用青砖夹白灰错缝平砌,基础内侧1米处向上用青砖呈人字形砌制。

南基础宽0.5米,残存高0.06~0.75米。在南基础中部和东西两侧分别设置有四个柱础石,呈椭圆形,直径0.58米。东部两柱石间距3.5米,西部两柱石间距3.5米,中间两柱石间距3.2米,用青砖及青砖残块夹白灰错缝平砌。

殿内北部为砖雕须弥座式佛台,佛台平面呈长方形,长9.3米,宽2.3米,高0.8米。圭脚厚0.12 米,下枋厚0.06米,下枭厚0.06米,束腰厚0.34米,上枭厚0.06米,上枋厚0.06米。

在佛台的中部及东、西两侧分别有一佛座,中部佛座已破坏至底,东、西两侧佛座保存较完整。东侧佛座呈长方形,东西长1.5米,南北宽1.18米,高0.55米,用青砖错缝平砌而成,距东基础1米。该佛座的南部有一石质佛像,高0.9米,盘腿于莲花座,双手交叉(图版三)。西侧佛座呈长方形,东西残长1.3米,南北宽1.1米,残高0.5米,用青砖错缝平砌而成,距西基础1.1米。该佛座的南部有一石质残缺无头佛像,残高0.7米,盘腿于莲花座,双手交叉。中部佛座呈长方形,东西长2.05米,南北宽1.1米,仅残留底部痕迹。

在该大殿的东西两侧分别有一佛台,东部佛台呈‘」’形,北部上部已破坏,中部已破坏至底,南北长5米,东西宽0.5~2.9米,高于北部佛台0.3米,用青砖夹泥土错缝平砌。西部佛台,呈‘ ’形,南北长5米,东西宽0.5~3米,高于北部佛台0.3米,用青砖夹泥土错缝平砌,在该佛台的北部,残留有三座泥质佛像的下部,因破碎,姿态不详。

殿内底部用青砖呈东西向平铺,中北部置一方形青砖,方砖规格为0.4×0.4米。其它用砖规格为米,高于北部佛台0.3米,用青砖夹泥土错缝平0.28×0.14×0.06米,0.36×0.18×0.06米。

在南基础的南部为一 廊,东西长10.5米,南北残宽1.2米。在 廊的中部偏南分别有二个柱础石,径长0.6米,两柱础石间距3.2米。 廊的东部偏南有一长方形石块,南北长0.5米,东西宽0.3米。中东部残留有铺地砖,呈东西向错缝平铺。

在 廊的南部有一月台,呈长方形,东西长10.5米,南北宽2米。月台南部用青砖及石块砌制,中部残留有少量残砖块,在月台中南部向外凸出0.4米,东西长3.45米,用青砖错缝平砌。

西殿(殿2):该殿位于发掘区的西部,东邻F1,南邻殿3, 方向180 ,平面呈长方形,坐北朝南,面阔9.9米,进深6.5米。由北基础、东基础、南基础、西基础、佛台等构成。

北基础宽0.5米,残存高1.4~1.65米,内侧用斜青砖砌制,外围用青砖夹白灰错缝平砌。

东基础宽0.6米,残存高1.85米,下部用石块砌制,上部内侧用平砖和斜砖砌制,外围用青砖夹白灰错缝平砌。

西基础宽0.6米,残存高1.0~1.25米,用青砖夹白灰错缝平砌。该基础外西部有一用石块和青砖砌制的墙角,向外凸出0.1米。

南基础底部残留有凹槽,凹槽宽0.12~0.2米,深0.06米。该基础中部和东西两侧分别设置有四个柱础石,呈圆形,直径0.58米,东部两柱石间距3.0米,西部两柱石间距3.0米,中间两柱石间距3.3 米,东部柱础上外围用瓦竖砌呈圆形。

在该殿内北部有一佛台,呈长方形,东西长7.2米,宽1.6米,残高0.9米。佛台南壁下部东、西侧及中部分别设置有六根竖柱,高0.68~0.84米,宽0.14米。竖柱之间用雕刻花砖呈东西向砌制而成。花砖向内凹进0.02米,凹面上部的东西两侧残留有雕刻砖竖砌,花砖规格为0.28×0.14×0.06米,0.36×0.36米。图案有“富贵牡丹”、“多子孙”、“麒麟送子”、“禄禄封侯”等。。佛台面仅残留少量的东西向包边砖。在佛台上的中部及东、西两侧分别有一佛座,中部佛座呈长方形,东西残长1.05米,南北宽0.8米,高0.35米,用青砖错缝平砌而成。东侧佛座呈长方形,东西长1.45米,南北宽0.76米,高0.38 米,用青砖错缝平砌而成,距东基础0.75米。西侧佛座呈长方形,东西残长1.3米,南北宽0.72米,残高0.3米,用青砖错缝平砌而成,距西基础0.7米。

在该大殿的东、西两侧中部分别有一佛台,东部佛台南北长2.0米,东西宽0.7米,高0.72米,台面及三壁涂抹有白灰。西部佛台南北长2.0米,东西宽0.7米,高0.72米,台面及三壁涂抹有白灰,台面残留有三座泥质佛像下部,残高0.56米。

在该大殿的东、西两侧南部分别有一佛台,东部佛台南北长1.6米东西宽0.7米,高0.12米,台面及三壁涂抹有白灰。西部佛台南北长1.6米,东西宽0.7米,高0.12米,台面及三壁涂抹有白灰。

殿内底部用青砖呈东西向平铺用 砖 规 格 为0.28×0.14×0.06 米0.36×0.18×0.06 米,0.3×0.3米。在大殿内中部两侧分别有一长2.6~2.75米,宽1.0~1.05米的土面,没有发现铺砖。

在南基础的南部为一 廊,东西长8.8米,南北宽1.75米。在 廊的东西两侧及中部偏南分别有一个柱础石,呈椭圆形,径长0.56~0.66米。东部两柱石间距3米,西部两柱石间距3米,中间两柱石间距 3.3米,分别与南基础上柱础石相互对应,南北间距1米。

廊南侧残存东西两侧少量石条及青砖包边。殿内堆积青砖残块、倒塌土等,包含物有板瓦、筒瓦、建筑构件及琉璃构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