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学习吧
查词典
yin的词语
银锭桥

银锭桥

拼音:yín dìng qiáo

基本解释


银锭桥 - 基本概况

北京什刹前海与后海连接处有一座形似银元锭宝的石桥,南北横跨在连接两海的细脖处,长12米、宽7米、高8米、跨径5米,有镂空云花栏板5块、翠瓶卷花望柱6根,因桥形似元宝,取名“银锭桥”。

什刹海,是北京传统风貌保存较完好的地区之一,“银锭观山”是燕京小八景之一,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加之这里是往来恭王府、宋庆龄故居、火神庙和荷花市场等地的“中转站”,高峰时每天经过银锭桥或来此观光的游客超过2万人次。

银锭桥 - 地理位置

银锭桥胡同位于西城区东北部,北起后海南沿,南至南官房胡同,因胡同北端有银锭桥而得名。银锭桥建于明代,整座桥酷似银锭,因而得名。

“银锭观山”是燕京小八景中的一景,在晴日的银锭桥上总可以看到三三两两的游人凭桥远眺,西山的轮廓在蓝天白云之下,美景蒙蒙;后海波光粼粼,两岸树影依稀,朴色悠扬。在桥的东边,是著名的烤肉季饭庄,每到中午或是晚上,这里是座无虚席。酒吧里放着时尚的摇滚,而远远的就是钟楼和鼓楼古色的面容,一群鸽子盘旋在古老的街市上面,底下就是寻常数百年的朴素民生。

在游人如织的银锭桥上,不时可以看到远望或拍照的人们,他们的目光执著而专注,只是不知道观山的美景在他们心中是一种何样的解释。

全景什刹海也写作“十刹海”。 位于北京城西北隅,交通十分便利。四周原有十座佛寺,故称。元代名海子,为一宽而长的水面,明初缩小,后逐渐形成西海﹑后海﹑前海,三海水道相通。自清代起就成为游乐消夏之所。三海碧波荡漾,岸边垂柳毵毵,远山秀色如黛,风光绮丽,为燕京胜景之一。

什刹海是北京城享誉盛名的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景区由前海、后海、西海水域、沿岸名胜古迹和民居民俗生活组成。景区东起地安门外大街,西到新街口北大街,北起北二环,南至平安大街,总面积146.7公顷,是京城内老北京风貌保存最完好的地方。周围有许多的王府和花园,如保存最好的恭亲王府、醇亲王府等,这一带也是原老北京主要的商业活动区。宋庆龄故居、郭沫若故居也在什刹海旁边,什刹海边的柳荫街曾住过十大元帅中的三位。

什刹海景区风光秀丽,被誉为“北方的水乡”,是古都之源、文化之源,是民俗休闲、感受历史、享受时尚的胜地。元朝曾依托这一片水域在东岸确定了都城建设的中轴线,什刹海始成为元、明、清三代城市规划和水系的核心。历经数百年的发展,什刹海积淀了上至皇亲国戚、士大夫下至普通百姓的深厚的各阶层文化。这里的胡同和四合院组成了老北京的风俗文化,组成了老北京的历史,沿着什刹海迤逦的河沿四周,形成了不规则但密如网织的网状胡同,这些胡同依势而建,自然天成。今天,这里仍旧保存着十分难得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胜迹交相辉映的历史风貌,宋庆龄故居、郭沫若故居、恭王府花园、广化寺、火神庙、钟鼓楼和银锭桥等古迹宛如一颗颗明珠,将什刹海点辍地秀美灿烂。

在美丽的什刹海景区内,您可以乘坐三轮车游览老北京的胡同、古迹;可以乘坐橹船观赏迷人的三海风光;可以骑上双人自行车细细品咄这里的文化。

银锭桥 - 特殊景观

银锭桥和金锭桥闲暇时,从鼓楼前的烟袋斜街西行,出口的南侧就是一座白色单孔石桥,它架设在后海和什刹海的分界处,桥两边的护栏外侧刻有著名史学家单士元先生手书“银锭桥”三字的隽秀题名。

银锭桥详细的初建年代已无从考证,但从其所处地理位置上分析,可能是元代修建的。明代《燕都游览志》描述道:“银锭桥在北安门海子桥之北,此城中水际看西山第一绝胜处也。桥东西皆水,荷芰菰蒲,不掩沦漪之色。南望宫阙,北望琳宫碧落,西望城外千万峰,远体毕露,不似净业湖之逼且障目也。”因“银锭观山”早已是著名的燕京小八景之一。

这里还有一个特殊的景观就是“银锭桥下水倒流”。因为整个北京地形是西北高、东南低,所以后海和什刹海的水从西北流向东南方向,银锭桥下的水流方向一般也是由西向东流。过去后海的水除了经银锭桥向东流外,还有一条水道是从后海西南岸沿今柳荫街向南流,然后在三座桥东拐入什刹海。清末至民国期间,当时的政府无暇顾及河湖水系的治理,湖里淤泥沉积很厚,当银锭桥东侧的湖底淤泥高于西侧湖底时,桥下的水就不能从西侧流向东,而是从桥东反流向西,出现了银锭桥下水倒流的特殊景观。

元代时什刹海的水由湖东南部经万宁桥流出,明代以后又增加了流向北海的一个出口,东南部除了澄清闸外,那里没有桥梁,人们绕行什刹海东部时只能从万宁桥上绕过。2000年整治六海水系时,为了方便行人环湖游览,在专家的倡议下,于什刹海东南出口处修建了一座金锭桥。该桥为三孔石拱桥,桥体为乳白色,整体造型美观大方,中间拱券上方镌刻着著名史学家侯仁之先生题写的“金锭桥”三个字。这座漂亮的大桥在碧水蓝天的映衬下更显灿烂夺目,它与西北方向的银锭桥相应成趣,从而使城内又多了一道新景观。

银锭桥 - 历史文化

银锭桥虽小,却鼎鼎大名,它位于小石碑胡同南口、银锭桥胡同北口,南北横跨在什刹前海与后海连接的细脖处,长12米、宽7米、高8米、跨径5米,有镂空云花栏板5块、翠瓶卷花望柱6根。

这座桥,始建于明代,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由于其地风光旖旎,最是风雅去处,有明以来,对其的称颂不绝于史。例如《帝京景物略》中记载:“崇祯癸酉岁(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深冬,英国公乘冰床,度北湖,过银锭桥之观音庵,立地一望而大惊,急买庵地之半,园之,……西接西山,层层弯弯,晓青暮紫,近如可攀。”

由于银锭桥在葫芦腰处,因此,站在桥上往西望去,越往西水面越宽阔,直到烟水苍茫,尽头现出青翠的西山,所以,此地又称“银锭观山”,是小燕京八景之一。《燕都游览志》称此“城中水际看山第一绝胜处也。”清宣统年间,摄政王载沣住在后海北沿醇亲王府(北府),银锭桥是他每日进宫的必经之路,1910年3月31日,汪精卫在此桥下埋藏炸弹,欲谋刺载沣,因谋刺行踪被发觉而失败,银锭桥因此更为出名。1984年,原桥拆除重建,在桥身正面镌刻着由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单士元老先生题写的“银锭桥”三个楷体大字。1989年,该桥被公布为西城区文保单位,1999年后,银锭桥桥头东南处立起了一块由杨萱庭书“银锭观山”四字的巨石,别看银锭桥桥体不大,却是什刹海景区的神来之笔。

银锭桥 - 周边景况

在银锭桥上,旧京风景一览无余。东望小桥流水人家,西望则远山叠翠,天边烟波浩淼,视野深阔,又是一番情趣,著名的“银锭观山”和“海水倒流”就在这儿;再看桥的南部,是著名的大小金丝套古老胡同,桥的北面走上数十步,就到了古香古色的烟袋斜街。四面环视,古朴之情与观山景色和谐地融为一体。

现在这里风格酒吧遍布,是休闲好去处。

这里是一个适合游两遍的地方。

第一遍,一个人静静前往。在找寻途中,那些透露着古老北京的符号与气息,凝固在酒吧的写意墙上,凝固在各种纵横交错的胡同深处,一不小心就会触动你心灵深处最隐秘的纯洁。第二遍,和朋友前往。除了一起品尝后海的迷人气息、银锭桥的古老、烟袋斜街那些永远也淘不完的奇特玩意外,还有分享的意义。

1、后海酒吧民族与表意,中国与西方

后海酒吧

进入什刹海,许多人喜欢从后海进入,那是一个适合在闲适午后,带着毫无目的心态前往的人间小仙境。从新街口北大街右拐,过了红绿灯口,从桥头处往里走,当一片碧波荡漾的开阔水域呈现在眼前时,就到达了。

水边的路途会给你足够的时间贪婪地吸吮潮湿空气,大片野鸭在水面上踱来踱去,偶尔,一对鸳鸯目中无人地划过。在这个时节,白玉兰花在两岸开得格外招摇,刺激着视觉感官。路边有捏北京传统糖人的小贩,那是北京的一门老手艺,只可惜,捏成的小狗、孙悟空的糖人,只能看不能吃,而且,每个售价10元。

后海最有名的还是各色酒吧。据说沿途有一两百间,传统的、现代的、中西合璧的,小资情结蔓延,慵懒感觉萦绕。后海一带的酒吧都不大,或许空间小可以避免过分的喧闹。即使只是路过,每个酒吧的独特装修风格就足够让你品味一些文化的小细节。

有家叫“胡同写意”的酒吧,只在简单的砖墙门窗两侧彩绘“童子照”,左侧捧鲜桃,右侧拿铜钱穿,意喻“长寿”与“恭喜发财”。奇妙的是,当我路过时,一对法国夫妇累了,在此品茶聊天。里面如此西方,外面如此中国。

“30BAR”的墙面也足够吸人眼球,黄、粉、红、黑四条彩绘鲤鱼,纵横穿梭在墙上。不远处,一家名为“Thirty one Coffee”的后海酒吧,黑色墙体上印满英文字母,穿着玫红T恤的“waiter”从店里走出,昭示着现代的细节。后海酒吧的另种意义,可能还在于文化的融合与接纳。

后海酒吧的价格根据消费内容,高低不等。大多数酒吧都有优惠消费,比如,“晚上12点以后,最低消费50元,再附送一瓶百威啤酒”等套餐。据说,报上一些知名酒吧老板的网名还可以打8折,可惜,只知道人家的ID,是不算数的。

2、奇妙的胡同游

胡同街

到了什刹海,坐三轮车游胡同是门必修课。这两年,形形色色的三轮车夫兼导游比什刹海都有名,沿路你会遇见很多骑着三轮车的“胡同导”,一顺排开。他们会向你滔滔不绝地介绍,什刹海景区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有文物保护单位40余处,占西城区的1/3以上。历史上本地区曾建有王府、寺观、庵庙等多达30余座,现仍尚存十几处,主要有恭王府及花园、宋庆龄故居、郭沫若纪念馆、钟鼓楼、德胜门箭楼、广化寺、汇通祠、会贤堂。

什刹海的“胡同游车夫”会载着你钻过大大小小的胡同,一一到达他介绍过的景点,并且承诺,如果你想进去游览,他会在门口守候。这种形式,颇受外国游客欢迎,因为他们很怕迷失在胡同里。据“胡同游车夫”介绍,老胡同就像个迷宫,尤其是在什刹海。所以,往那些飞奔的三轮车里望去,还是韩国、日本、美国游客居多。

不过,你若需游览,得和他“砍价”。一般来说,他会向你提出游览费和讲解费一共180元的要求。但这价格还有回旋余地,如果你嘴皮功夫了得,基本上40元就可以让他带你游览一圈,快则一小时,慢则两小时。

“胡同游车夫”会向你讲解银锭桥的由来。比如,它有700多年的历史,连接前海和后海。它长12米、宽7米、高8米、跨径5米,有镂空云花栏板5块、翠瓶卷花望柱6根,因桥形似元宝,取名“银锭桥”。别看银锭桥桥体不大,却是什刹海景区的“点睛之笔”。或许,这两年什刹海太有名气了,银锭桥上另一个景象就是,全国各地的电视台摄影师提着机器、拿着收音麦往来穿梭,主持人则拿着话筒,沿路找“游客托”。

另外,“什刹海水上游”还值得一试。水上游览采用长7米、宽1.7米,依《清明上河图》中船形打造的古色古意的橹船做交通工具,从水路穿过银锭桥去宋庆龄故居、广化寺和恭王府花园。日落西山船行什刹海,游人点起纸河灯放入水中,灯浮水面沿船尾浮动,忽明忽暗灿烂一片,这一景象使人恍如回到唐宋年间的“西湖月夜”。

3、烟袋斜街北京老玩意有新创意

烟袋斜街在银锭桥旁左侧,是具有百年历史的老商业街。

烟袋斜街上的九阁唱片

烟袋斜街东起地安门外大街,西至小石碑胡同,与鸦儿胡同相连,为东北西南走向,全长232米。据清乾隆年间刊刻的《日下旧闻考》一书记载,此街原名“鼓楼斜街”,清末改称“烟袋斜街”。

在烟袋斜街的东口路北有一家“双盛泰”烟袋铺,门前竖着的木雕大烟袋,足有一人多高,粗如碗口一般,金黄色的烟袋锅上还系着条红绸穗,十分醒目。这“双盛泰”的大烟袋真称得上是北京同行业中的头号大烟袋了,除此之外,烟袋斜街本身就宛如一只烟袋。

在现在的烟袋斜街,售卖的全是一些老北京的玩意。绣花鞋、刺绣衣,还有一些具有民族工艺的棉制裙。但是,如果你够仔细,还是能淘到一些奇妙的东西。在一家没有署名的小店,店主就售卖一种彩绘琵琶和月琴。独特的民族味道,蕴满整个乐器。据他介绍,“这在北京是独一份儿!”琵琶上绘有古典荷花等彩绘艺术作品,是店主请专人设计、描绘上去的,售价600元。

除此之外,一家店中店也算别致。“纳西婆婆”售卖的是女孩用的银饰与编织品,而里面却是一家名为“九阁唱片”的唱片店,这两家店,算是中西合璧的典范了。“九阁唱片”风格独特,大量海报铺满墙壁,店主在阁子里自弹自唱。里面售卖大量老CD,每张5元。店里还卖他制作的“手工表”,其实就是在老唱片上面加上秒针,味道十足。每个表只卖55元,不过,只有3只。

“兴穆手工”也是家值得一去的店。店里只卖手工本,皮质的、印上各色的图案。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的照片提供给店主,印到手工本上,那封面,更像是一张老照。

银锭桥 - 特色风味

银锭桥畔烤肉季 享誉中外老字号

天子脚下特有的雍容典雅,打造了帝都众多的金子招牌。头戴“马聚源”,脚踩“内联升”,身穿“瑞蚨祥”,腰缠“四大恒”;“南宛北季”;“东来西去又一顺” ……这些民谣、诗句无不是京城老字号辉煌历史的写照。它们如同点点繁星,各自发光,为北京构建一个蕴涵浓郁文化气息的网络。

烤肉季就是上文提到的“南宛北季“中的“北季”。

烤肉季坐落在北京著名的什刹海风景区,与“燕京八景”之一“银锭桥观山”的银锭桥举步之遥,创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是一家有将近160年店史的中华老字号。

厚重的历史

什刹海内,银锭桥畔,碧水荡漾,荷花飘香。闻名遐迩的烤肉季就置身于此环境。站在银锭桥上望西山斜阳,赏荷花碧波,闻烤肉飘香。有人曾吟诗赞道:银锭品味烤肉时,数里红莲映碧池。好似天香楼上坐,酒澜人醉语丝丝。

什刹海丰富的都城文化为烤肉季提供了发展背景,周边不仅有皇家园林古庙、王府、名刹,还有三海相连的水域风光,早年的“荷花市场”孕育了这个百年垂名的老字号。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北京通州的回民季德彩,在什刹海边的“荷花市场”,摆摊卖烤羊肉,打出“烤肉季”的布幌。季家在此经营烤羊肉多年,到第四代传人季阁臣接手后,烤肉季从摊商变成了座商,继续经营烤羊肉,正式立字号为“烤肉季”。

现任烤肉季经理依卜拉欣?白世清是“烤肉季”最后一代传人季阁臣的关门弟子,16岁进烤肉季当学徒,今年是他在烤肉季的第46个年头。

吃烤肉还分文吃、武吃。武吃,说的是自烤而食的架势。在当年的烤肉季店堂内,设有铁炙子,下面燃旺着松塔松柴,气味芳香。吃烤肉时,皆围炉而立,一脚踏在长板凳上,一脚踩地。一手托佐料碗,碗内是酱油、醋、姜末、料酒、卤虾油、葱丝、香菜叶混成的调料,一手拿长竿竹筷,将切成薄片的羊肉,蘸饱调料,放于火炙子上翻烤。待肉熟,就着糖蒜、黄瓜条、热牛舌饼吃,也可佐酒喝。特别是寒秋冷冬,吃得大汗淋漓,浑身通泰。

如今的烤肉季已经没这个景儿了。食客点的烤肉都是由后厨烤好让服务员端上来。这就是所谓的文吃法。

为什么不让客人自己动手?白世清经理解释,当年的烤肉季是在什刹海边露天经营,客人没有烟熏之苦;现在在室内烤肉,烧松枝、柏木,客人肯定会被烟熏得受不了。虽然文吃没有武吃那种野气和热闹,但烤肉季的烤肉滋味没有变。

烤肉季店

烤肉季选料十分严格,用的是黑头、团尾的西口绵羊。一只羊,只选其上脑、里脊、米隆、子盖等细嫩的部位,再剔净筋膜等,供烤吃的仅20公斤肉。

切肉也非常有讲究。用的刀叫锅子刀,比家常刀重,比家常刀长。切的时候要像拉锯一样把肉锯下来,肉薄如纸,均匀剔透。

烤的时候将切好的肉片用酱油、虾油、香油、姜汁及醋等多种作料兑成卤汁浸渍后,放在肉炙子上加葱丝用果木炙烤。为使肉片香嫩可口,在炙烤时要不时洒上鸡蛋液,熟后再撒上香菜段。讲究不膻不柴、含浆滑美、香醇味厚、久食不腻。

烤肉季所处的环境有历史,名字有历史,吃法有历史,技法有历史……烤肉季这个老字号浑身弥漫着厚重的历史味!

独家的经营

“烤肉宛”、“烤肉季”和“烤肉王”是旧时紫禁城“烤肉三杰”。现在,只有烤肉宛和烤肉季仍保持着老字号的传统优势,是驰名中外的北京清真风味特色饭馆。而今,烤肉宛已经挪了好几个地方,烤肉季仍然在什刹海。

什刹海的景,美;烤肉季的肉,香。真不知是什刹海带活了烤肉季,还是烤肉季带活了什刹海。到什刹海溜达,欣赏美景;累了,顺着肉香到烤肉季坐坐,品尝美味。这是何等的享受!

如今,北京的清真餐饮老字号有16家,但像烤肉季这样的百年清真老字号只有7家。许多老字号都开分店以扩大经营和提高社会知名度,而烤肉季仍然独此一家。

一百多年来,烤肉季仍保持着传统风味。然而,老字号如何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获得新生?如何面对日趋激烈的现代餐饮业竞争?一成不变的传统和守旧是做不到的,烤肉季在保持老祖宗留下的特色的基础上,寻求其他的更大的发展空间。

如今的烤肉季已经被周围时尚的酒吧所包围,酒吧是时尚的表现,是年轻人向往的地方。文化的传承仍在年轻一代身上。

为培养年轻的食客群体适应发展需要,“烤肉季”进行了全面整修。装修一新的“烤肉季”古朴典雅、舒适宜人。厅内悬挂的名人字画,更是增添了“烤肉季”百年老店的历史厚重,显示其浓厚的文化氛围。此外,借着一股怀旧之风,烤肉季一方面把目标锁定老食客,一方面又尝试老菜新做,以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光顾。

除了驰名中外的烤羊肉,烤肉季的清真炒菜也是精彩纷呈。手抓羊肉、糖溜卷果、扒三白、烧驼掌、杏干羊肉及北京烤鸭、河鲜海味等上百种色、香、味、形俱全的清真名菜独具特色。全方位经营,也正是烤肉季的一个竞争之道。

盛赞的名声

老字号并不评价历史,因为它本身就是历史,而历史是不容也不易被遗忘的。烤肉季就是这样一家让食客想念,深受各界名流、政府赞誉的传奇老字号。

什刹海一直是京城文人墨客聚集的地儿,烤肉季火了,自然少不了各界名流登门品尝。

百年老店烤肉季的烤肉飘香引来了国内外宾客驻足。美国前总统布什、菲律宾前议长马赛达、拉美四国大使以及周恩来、郭沫若、万里、徐向前、聂荣臻、廖承志、老舍、溥杰、费孝通、徐悲鸿、马连良、黄华、梅兰芳、张君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知名人士及外宾都曾在这里就餐。烤肉季的独特烤肉折服了这些宾客。

在烤肉季的营业大厅的墙上留有许多名人的墨宝。著名的“银锭桥观山一景,烤肉季烤肉一绝。”出自原全国人大常委副委员长费孝通。原外长黄华1985年在此宴请外宾后留下了“北国风味,四海同欢”的题词;原公安部副部长于桑题写了“酒香不怕巷子深”;艺术家赵丽蓉题写“货真价实”;大书法家溥心畲曾题写了“烤肉季”的牌匾和“莲池别墅”的横幅;黄苗子先生与老舍先生的夫人胡絮青分别为餐厅留笔,黄老先生题词“赴月”,胡絮青老人题赠“赏荷厅”匾额。现在烤肉季悬挂的牌匾,是末代皇帝溥仪胞弟溥杰1988年题写的。溥杰先生还为该饭庄题诗:

小楼一角波光漾

每爱临风倚画栏

酒肴牡羔无限味

炉红榻拙不知寒

树移疏影甚幽赏

月满清宵带醉香

车水还大嚼

冯欢长铗莫庸弹

这些文人的字画墨宝都是烤肉季的无形口碑,是烤肉季的财富。这些无形财富对烤肉季无不是一种鞭策,一种鼓励。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不辱这些美言,不辱烤肉季的老字号名声,不辱大家对烤肉季的期望,把烤肉季办得更好。

如今的烤肉季广受盛赞,早已名声在外。它被原国内贸易部授予“中华老字号”的荣誉称号,是北京涉外定点特级餐馆,其烤羊肉和芝麻烧饼分别获得了“中华名菜”和“中华名小吃”的美誉。1998年被全国总工会评为先进企业,并获得了五一劳动奖章。1999年饭庄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由国务院颁发了奖牌。在2001年人民日报等组织的“满意消费在(中国)北京”活动中被评为“消费者满意餐厅”。2003年被北京市工商局评为“守信企业”。2006年又被北京市西城区总工会命名为“工人先锋号集体”、“北京市卫生先进企业”,被北京市旅游局评定为“最佳质量餐馆”等荣誉称号。

一百六十年的风雨,一百六十年的成长,一百六十年的信誉,一百六十年的辉煌,一百六十年的魅力。烤肉季以其独特的风味、独到的经营和热情周到的服务呈现百年老字号的丰富食文化!

银锭桥 - 传说典故

说说桥名的来历吧!由于桥身中间大两头细,看上去就像倒扣过来的一只大元宝。桥体用汉白玉大理石砌成,体白如银,老百姓又管元宝叫做“锭”,故得名“银锭桥”。

传说晚清时候有位状元,在一个万里无云的秋日,站在桥上朝东北方向眺望,竟然透过后海茂密的柳荫看见了玉泉山!他为这里题了四个字,叫做“银锭观山”。

另有:说是情侣如果携手走过银锭桥的话就会一生相知相守一说。

银锭观山

历史上:刘同人的文章,直入公安、竞陵门径,写得自是冷隽。但真正好,还是那个地方好。“银锭观山”作为金台八景之一,的确是名不虚传的。站在桥头上往西北眺望,后海的水面越来越宽,也越苍茫,在水天极处,浮现着一痕西山的影子。有时若有似无,有时清明娟秀,有时铺露堆锦。昔时有人曾用一个“钝”字描绘西山,因系名家,便有不少人附和,而我则觉得这字是不能完全表现西山的千娇百媚的。看山是宜睛、宜雨、宜朝、宜暮,春夏秋冬,各有不同,最好是盛夏雨后,初秋清晨,残冬雪霁。最怕是北京春天特有的大黄风天气,那真是一塌糊涂,什么“钝”不钝,再好的西山也是面目全非的了。旧时老师顾随先生的《一半儿》道:“山前山下影模糊,恰似潇湘水墨图……有春无,一半儿尘沙一半儿土。”正是纪实之作;可惜年代久远,记不完全,忘掉了第三句。不过银锭桥的大大出名,还不在于“银锭观山”,而有它更重要的原因。当年这座不起眼的小桥是摄政王载沣每天上朝的必经之路。距今七十年前,一九一○年三月三十一日,即宣统二年旧历二月二十一日,汪兆铭、黄树中、罗世勋三人就在这座桥下埋炸弹,谋刺载沣。阴历二月间,什刹海边上没有游人,冷冷清清,一有行迹可疑的人,很容易被巡逻者所发见,不久三人同时被捕,

钅郎铛入狱。汪兆铭还写下“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诗,一下子大大地出了名,银锭桥也举世皆知了(关于汪精卫炸摄政王的地点,据东莞张次溪寻考,系甘水桥。按甘水桥在旧鼓楼大街小石桥南,一九四三年,福建人李宣倜曾撰有《北京庚戌桥记》说明此事。但甘水桥后来只剩下地名,桥已没有了,而银锭桥一直存在到现在。民间传说,炸摄政王的地址是银锭桥。)。

鲁迅先生和齐寿山先生经过银锭桥时,距行刺摄政王事件的发生相隔不过两年半时间,齐寿山先生又是京师掌故名家,过桥时,可能要指指点点地详细告诉先生事情的经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