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战
基本解释
战争技术
21世纪的战争形式将会是什么样的呢?数字化部队,数字化战场,非线性作战,全维作战,立体空间作战,信息战争,机器人战士,智能战争......新论颇多。冷静观察,这场军事革命狂飙的重心是信息战,实质是推动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的转变。信息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军事专家们预言:21世纪的战争将是一场别开生面的信息战。
详细解释
信息战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社会预测学家阿尔温·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一出版便在美国军方引起很大的反响,有人开始研究信息时代的战争,1989年美国军方有人提出“计算机病毒战”这一概念。1990年11月,托夫勒《权力的转移》出版,书中用一章的篇幅阐述信息战,但主要是从市场意义上探讨的。1992年,美军有人进而提出计算机战。1993年,托夫勒《第三次浪潮的战争》出版,社会预测学家终于把研究信息战的眼光由社会转向军事领域。与此同时,美军中关于信息战的变革风潮日涨。这期间,1991年爆发海湾战争被称之为人类首次信息战,更加快了世界范围内信息战研究及应用的步伐。
我军关于信息战概念与理论的提出,早于美国人。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中央军委机关报《解放军报》开设了“未来战场设计”栏目,极大地拓宽了我军军事学术研究的视野,为我军建立先进军事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空气下,陆军少校沈伟光1985年就开始对信息战进行研究,1987年4月17日的《解放军报》以“信息战的崛起”为题,介绍了他对信息战研究的学术观点,这一概念的提出早于美国。1990年3月, 沈伟光独立完成的世界上第一部《信息战》专著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向社会公开发行,早于托夫勒《权力的转移》9个月。不久,海湾战争打响了,军人的目光开始投向以信息战为标志的高技术战争。
信息战概念
信息战,也叫指挥控制战,决策控制战。旨在以信息为主要武器,打击敌方的认识系统和信息系统,影响制止或改变敌方决策者的决心,以及由此引发的敌对行为。单就军事意义讲,信息战是指战争双方都企图通过控制信息和情报的流动来把握战场主动权,在情报的支援下,综合运用军事欺骗、作战保密、心理战、电子战和对敌方信息系统的实体摧毁、阻断敌方的信息流,并制造虚假的信息,影响和削弱敌指挥控制能力。同时,确保自己的指挥控制系统免遭敌人类似的破坏。
信息战的特点
信息武器主要具有破坏信息系统和影响人的心理两特点。A、 破坏信息系统。一种是指通过间谍和侦察手段窃取重要的机密信息;另一种是负面信息。输入负面信息有两条途径,即借助通信线路扩散计算机病毒,使它浸入到民用电话局、军用通信节点和指挥控制部门的计算机系统,并使其出现故障;也可以采用“逻辑炸弹”式的计算机病毒,通过预先把病毒植入信息控制中心的由程序组成的智能机构中,这些病毒依据给定的信号或在预先设定的时间里发作,来破坏计算机中的资源使其无法工作。B、影响人的心理。 信息武器最重要的威力还在于对人的心理影响和随之对其行为的控制。据称,在海湾战争中,美国国防部依据阿拉伯世界普遍信奉伊斯兰教的特点,特别拟定的空中展现真主受难的全息摄影,以便使目击者遵从“天上来的旨意“劝说自己的教友停止抵抗。据说另有一种666号病毒在荧光屏上反复产生特殊的色彩图案,使电脑操作人员昏昏欲睡,萌生一些莫名其妙的潜意识,从而引起心血管系统运行状态的急剧变化,直至造成大脑血管梗塞。
信息战的作用及趋势
信息战将极大地促进情报收集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目前,西方国家已经拥有间谍飞机和携带照相机的无人侦察机用来侦察地面的敌人。在未来战场上,成千上万的微型传感大将被大量空投或秘密地置于地面。美国正在制作一种雪茄烟盒大小的无人空中飞行器,它可以“嗅出”作战对象所处的位置;可以秘密向敌军部队喷洒烟雾剂;可以秘密地在敌军的食物供应中投入化学剂;飞过敌军头上的生物传感器将根据敌人的呼吸和汗味跟踪敌军的行动位置,确定攻击目标。
利用信息战亦可弥补常规武装力量的不足。信息战能够先于武装冲突进行,从而避免流血战争,能够加强对一场兵刃相见的战争的控制能力。比如可将计算机病毒植入敌方可能会使用的武装系统中,武器的所有方面似乎是正常的,但弹头将不会爆炸;还可以在敌方的计算机网络中植入按预定时间启动的逻辑炸弹,并保持在休眠状态,等到了预定时间,这些逻辑炸弹将复活并吞噬计算机收据,专门破坏指挥自动化系统,摧毁那些控制铁路和军用护航线的电路,并将火车引到错误路线,造成交通堵塞等,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不战而驱人之兵的目标。有人预言,“未来战争可能是一场没有痛苦的、计算机操纵的电子游戏”。
未来信息战将对非军事目标产生更大的威胁。未来战争可用计算机兵不血刃、干净利索地破坏敌方的空中交通管制、通讯系统和金融系统,给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造成极大混乱。信息战虽然凭借它的奇异技术或许能够避免流血或死亡,但信息战的打击面将是综合的、立体的、全方位的,可以在敌国民众中引起普遍的恐慌,从而达到不战而胜的效果。信息战同其他形式的战争一样可怕。
信息战作为未来战场上一种新的作战方式,还将对各国军队编成结构产生巨大影响。由于微处理器的运用,武装系统小型化,用电子控制的“无人机”将追踪和故军目标,航空母舰和有人驾驶的轰炸机可能过时。指挥员和战斗员之间负责处理命令的参谋人员的层次将大大减少。随着需要更多的技术人员来操纵的战场装备,他们与士兵之间的区别将变得模糊。
美国设想中的信息战
美国军事专家认为,信息战将是一种改变传统作战方式的新型作战方式。今后,当美国的盟友受到威胁时,美国不会立即派舰队或大军压镜,而是通过鼠标器、监视器和键盘来实施一场精心策划的信息战。例如,先将计算机病毒送入敌方的电话交换枢纽,造成电话系统全面瘫痪。然后,用定时计算机逻辑炸弹摧毁敌方控制铁路和部队调动的电子运输指挥系统,造成运输失控,使部队和军需物资调动隐于混乱。干扰无线电信号,并通过无线电向敌方的战场指挥官发出一些伪造的命令,把敌人的部队调动分布在荒山野岭,使之失去有效的战斗力。同时,美国专门用来从事心理战的飞机则干扰敌人的电视广播,发动宣传攻势,鼓动民众起来摧翻其统治者。他们认为,通过这种方式,不费一枪一弹,就可以及时制止一场即将爆发的战争。当然,反过来也可以用这种方式发动一场战争。
美国信息战的目标是利用20世纪末的高技术,悄悄地实施对敌方军事和民用设施快速、大规模和毁灭性的打击。
美国信息战部队
现在,美国陆、海、空以及海军陆战队各兵种都设立了信息战办公室。
1.这支部队分散配置在各类作战部队中,只是通过网络构成一个整体。美军认为,因特网服务器结点的分散特性决定了信息战部队不可能像机械化时代的部队一样,成军、师、团、甚至成连、排建制。他们是分散在各个结点上的个人,是因特网和共同处理的信息使他们构成一个整体。他们是各部队中的计划制定者、各种信息联络官、信息参谋技师、特种部队的信息战官员。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要经常向处于机动状态的指挥官提供战役或战术信息情报,通过这些情报使指挥官能洞察监控战场态势,在战争中分别形成战略,战役和战斗优势。
2.信息战部队的主要装备是各类因特网服务器。信息战要求陆、海、空各军种和可能出现的其它军种建立统一的服务器,实现信息共享,协同作战。美军认为,要建立统一的服务器,必须由各军种共同分担负责。根据现有情况,最佳选择是由陆军负责人力因素,空军负责服务器的各处理结点,海军负责网络通道。当然,这种大服务器比各军种单独建立的各自的服务器有更高的安全防护能力。
3.信息战士的特点。美军认为,信息战士并不是狭义的指在信息部队内服役的人。他们认为,凡是在信息领域从事信息战工作的人都是信息战士。现在遇到的最大挑战是如何把信息战士培养成为真正的国家卫士。与以往的战士不同,他们在网上接受的是“全球村”的观念,从事的是为自己国家服务的职业。他们只是在网络上相互认识,工作具有很大的自由性。这就提出了在信息时代怎样培养可靠的信息战士的问题。
信息战实例
1991年的海湾战争虽称不上是一场真正意义的信息战,但信息战武器在其中功勋卓著。多国部队取得了绝对意义上的“制信息权”,通过计算机病毒武器攻击伊拉克的指挥控制网络系统,使其完全失效,整个伊军就像一盘散沙,只能任人宰割。
时隔8年,1999年北约部队对南联盟发动空袭的同时,也利用信息战技术破坏无线电传输、电话设施、雷达传输系统等,以瓦解塞族的电信基础设施。幸亏南联盟政府不具备太多的因特网基础,其军事信息似乎也并不利用互联网进行传输,从而其军事力量未遭受空前的削弱。
伊拉克战争也一样,但应用的范围更广,对战争产生的影响更大。美英联军通过一系列特殊形式的信息攻势,达到了造“势”、造“假”、造“谣”和煽“情”的目的,淡化了战争带来的负面影响,鼓舞了己方士气,以确定和不确定的“新闻”施以强烈的刺激和影响,造成敌军心理哗变的态势,将战役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己方手里,给伊军造成强烈的心理震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