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直门桥
基本解释
西直门桥 -介绍
西直门桥是北京市著名的立交桥。西直门桥在北二环路与西二环路转弯处,是城区通往西北郊的必经之路,因此它在北京陆地交通位置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1979年建成旧桥主桥,1986年完善了通往学院路的分道桥。西与2001年修通的西外大街快速路相通,北与同年修建的西直门北大街相通。该桥上层为环形机动车道,转弯车辆在上层行驶,中层为东西向的跨线桥车道与西内、外大街相通,下层为双向10车道的二环路主行车道。下有环线地铁通过。形成了全立体的交通枢纽。它实际上是两座立交桥的一个组合变形,桥上路线很绕、经常堵车,因设计繁复被戏称为"第九奇迹"。
西直门桥还有一大特点,就是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交汇的车道、引桥太多,导致很多车辆要进行频繁地并线,选择所需出口和车道,如此一来,让本不宽余的主辅路车道,更显局促,很多车辆互相抢行、剐蹭,都让拥堵的西直门桥不堪重负。
比如从西直门北大街、北二环主路向西行驶的车辆,都会在西直门桥西北角的右转匝道上交汇。这里只有两条车道可行,让北面和东面汇集过来的车辆拥堵在此,挤过了这条匝道,才能驶上桥西的西直门外大街主路。
引发争议
西直门桥建成后,引发了很大争议。主要是立交桥设计过于复杂,和联通公司的徽标很相似,给司机带来很大困惑。因此,西直门桥在民间,又被称为“联通桥”。从1994年开始,北京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用了整整4年的时间,做出了新立交桥的设计。1999年,投资2个亿的崭新的西直门立交桥拔地而起。仅仅过了两年,这里成了北京最堵车的地方之一 。
堵车原因
专家:规划设计不合理
西直门的规划设计主要是路和桥的通行能力不匹配,进口的通行能力高,出口通行低,车全挤在这里了。设计时,路桥通行能力的匹配是关键的数据,进出合理,才能达到路畅车通。现在的事实是大大超出设计流量的车辆从北京的西北方向汇聚到西直门,路网结构是造成这里堵车的一个主要原因。这与人体的血管非常相似,主动脉下面密布着大量的毛细血管才能保障养分能够运送到位。
马教授的建议
北京的立交桥数量众多、形状各异,多种多样的立交桥虽然美化了首都,却让北京的司机不知所措。立交桥设计的非常复杂,好像成心和司机过不去,对于路况不熟的司机来说?尤其是到北京办事的外地司机 ,在立交桥上行车是件非常头痛的事情,经常发生上得去、下不来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是立交桥的标志牌和行车指示不够完善、清楚。不同的立交桥左转、右转、直行、掉头走法都不相同,同一条环线光一个左转弯就能有三四种走法。
解决方法
如果拆了立交桥重建,显然不现实,也不可能。最简单、最快捷的方式莫过于让所有的司机和道路参与者熟悉了解立交桥的性能特点,道路管理者制定出最清晰明确的指示标志。人手一册或上网即查的快捷方式也许是一条既省钱又省时的好办法。现在有些地图上也标有立交桥的走向,但很不可靠,而且看不懂。
马教授建议:
1、出一份完全真实可靠的北京立交桥走向图,像北京人手册一样一年一更新。也可以在互联网上公布行车路线以便查询,但必须要真实准确。
2、要跟据每座立交桥的结构,画一幅完整的包括直行、右转、左转、掉头行车示意图,标注明确每座立交桥的出入口、如何进、如何出。
3、立交桥指示牌应该有渐进感,在离立交桥两三百米的地方就应设立清晰醒目的交通标志。左转如何走、右转如何走、掉头如何走等。立交桥上的交通标志应该简单清楚、一目了然。
市民提议
市民:交通设施不合理
“路标不清晰是堵车的一个主要原因。到了路口才发现路标已经晚了。如果急刹车就容易造成交通事故,不急刹车肯定开过了。无形中给别的路增加了拥堵。”
记者粗略地统计了一下,仅西直门桥地区就有大小交通标志近百个,而其中的禁行、禁左标志又弄得司机云里雾里不知该向何处去。很多司机反映尽管走了多次西直门,但还是容易转向,有些车需要走主路、有些车需要走辅路、还有些车需要走匝道,让人感觉非常混乱。
设计者:记者通过查找资料得知西直门立交桥的设计者叫聂大华。她当时设计此桥的主要依据是通过定向匝道解决主车道车流问题。根据模型测试分析车流的主流向、主流量。据说当时这种方式被认为是最科学的一种立交的方式,避免了以往老桥各方向车流交叉的矛盾,使得西二环的通行能力从原来的每小时通行9000辆增加到了12000辆。“由于建桥受到土地面积的限制,其他被认为是次要的方向就必须盘桥。”可事实却是:主车流车速没快起来,而次要车流则更堵了。
代表提案
代表提案:出一份立交桥地图
在刚刚结束的北京两会上,市人大代表、北方工业大学教授马润津代表向大会递交了一份关于立交桥怎么走更方便的提案。引起了其他代表和有关部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