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节
基本解释
乌龙节是“错的最帅的一天”,节期在每年5月6日,因为“乌龙”与“56”谐音,故因此得名。人们在乌龙节这一天通过搞怪、反串角色等形式释放压力,并传递快乐、积极的情绪给他人,以祝福身边的朋友拥有一年的快乐。
详细解释
节日起源
乌龙节普遍说法是,明代成化四年(1468年)秋,负责将诏书装在盒子里,用绳子吊着从承天门缓缓放下去的祥哥善讲笑话。一天祥哥忙着与同僚一起大说笑话,不小心降旨时绳子断了,装诏书的盒子摔坏了,乌黑了诏书。
御史参劾其将“嘻哈搞怪,以致真龙御诏成乌”,要求将此人治罪。但皇上甚是喜爱其笑话,免其死罪,命其出家开先寺思过,因其污了真龙御诏,大家给他起了个诨号“乌龙”。
一日,乌龙夜宿开先寺,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里佛祖命他日后天天为寺外劳作的农人讲笑话以解饥饿和徭役所带来的痛苦,乌龙从此以后天天出庙门为四方农人讲笑话排遣抑郁逐渐被大家熟知,其受佛祖托梦一事也不胫而走,恰逢时临五月播种季节,乌龙又与“56”谐音从此五月六日被称为“乌龙节”。
节日习俗
旧社会科技还不发达时期,人们过乌龙节约上几位多日不见的好友在家中一边喝酒一边叙往日友谊,并将近来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糗事作为笑话互相讲述,以博取大家一乐更能增进彼此间的友谊。
如今生活节奏的加快即使居住在同一城市的好友也会因各种原因无法相见,人们的学习、工作压力很大又无法面对面向好友表达的情况下利用手中各种通信方式与好友联络,发送快乐。
娱乐方式
发送祝福:将“快乐”为主题以信件、手机短信、问候等形式发送给亲朋好友
行为表现:人们在这一天行为搞怪,穿衣别具一格与自己的行业相差很大。
文化内涵
“乌龙”原意为“搞错了而娱乐了大家",其本质代表着一种“阴差阳错的人生快乐”,其中蕴含了“祸福相依、否极喜来”的古老东方哲理,今天“乌龙”一词已成为”中国式幽默的代名词。
“乌龙”是“乌龙文化”的核心要素。乌龙文化是90年代后期兴起的娱乐文化,乌龙文化倡导乐观、积极向上,即使在逆境中也会展现笑容,不轻言放弃的人生态度。
表现形式
1. 乌龙球: “乌龙球”源于英语的“OWN GOAL”一词,意为“自进本方球门的球”,香港球迷根据这个单词的发音,将其称为“乌龙球”。[1]
2. 乌龙流行语:不要崇拜哥,哥只是传说;人生就是一个“杯具”;我不下地狱,谁……爱谁下;贾君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等等。
3. 乌龙情节:范德彪是电视连续剧《马大帅》中的男主角之一,由范伟饰演。该角色在剧中独特的形象、幽默的语言、甚至其略带结巴的讲话风格,都成为观众所津津乐道的话题,堪称乌龙人物的代表,在现实生活中更是拥有一大批追随者。[2]
4. 乌龙事件:媒体通常把“言行前后不一、反差巨大”的现象概况为“乌龙事件。例如,前中国足协主席南勇言之凿凿的支持反赌,结果却在足坛风暴中落得个自身难保。
相关禁忌
不少人希望藉乌龙节来逗大家一乐,但取乐也要有尺度,通常以自己见到的或经历过的糗事为乐即可,不要涉及他人的隐私、禁忌,否则会适得其反。
2002年乌龙节,福建某私企员工将与其同一公司女友酣睡时的睡姿通过QQ传给了每一位同事,想通过这种方式热热闹闹的过节却没想到女友得知此事后过于在意周围同事看自己的眼光和想法,导致自己心理压力过大几夜没有睡好觉,最后不得不离开公司与男友分手的下场。
同日,四川某炼铁厂工人余某因36岁还未娶亲,家里人特为其选了门亲事并邮了封信催他赶快回家,女方年龄也不小而且带着孩子,余某没有反对的意思但却怕同事知道后笑话所以一直也没在单位提过此事,当天午休余某不慎将家信遗落在地被同组同事拾到,整个下午余某都被同事围着问长问短。
最不愿泄露的秘密被同事得知,余某心理总是七上八下不能专心工作,结果一次事故中余某大拇指被压断,落下了终身残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