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活
基本解释
随着微博等新媒介的兴起,生活方式正在发生“微”“秒”的变化:时时刻刻更新微博、只浏览微小说、关注短新闻、看视频也是自拍网剧、网上“秒杀”……追赶时间、超越时间已然成为部分年轻人的生活基调。
详细解释
微生活 - 现象
面对这种争分夺秒的“微”生活,很多人提出了质疑,并且开始逆向“反抗”,选择“乐活”,放慢生活的脚步。
对此专家提出,“微”生活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其弊端不可小视。不管是介入还是反抗,“快节奏”还是“慢生活”的方式都在于自我明确和调适,应以一种能够让自身与环境平衡的速度生活,享受生活才是王道。
“每天无论是在家还是出门,一有时间就是上网或拿手机上微博,看看今天有什么火爆的新闻和微博好友的发言,信息真是应接不暇,以前每周、每天‘大事报’变成现在每秒‘大事报’。从申请初期关注别人动态、看当日新鲜事到过年期间一天更新十几条状态,新年的饮食、玩乐、心情在微博上一览无余,我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微博控’。”刘静说。 和刘静一样,今年过年不少网友乐过“织围脖”生活。据新浪网统计的春节微博更新数据显示,兔年新春第一秒,网友共发布12374条新浪微博,兔年新春的第一分钟,数值更新为227232条,刷新了2011年元旦创下的峰值纪录。
不仅更新微博成为一种潮流,微小说也渐渐取代大部头小说成为年轻人春节阅读新宠。据了解,作为一种新的网络文学形式,微小说的内容少于140个字但具有小说应有的文学元素,流行至今不超过3个月。于2011年1月落幕的首届微小说大赛,开赛时网友共来稿23万多条,相关微博的讨论量也达166万条。
除此之外,网络自拍视频、短剧、“秒杀”更是已无法阻挡之势,充斥着“80后”“90后”的春节生活。“自从‘微’的概念潜入之后,我好像难以拿出整段的时间来学习或消遣,阅读短新闻及时知结果,看故事也是微小说,视频更是越短越好……一目了然的媒体接触方式为扩充信息量提供了平台,生活可谓乐在其中。”在北京一家外企工作的徐燕说。
微生活 - 质疑
部分年轻人在春节长假兴奋地过着分秒必争的“微”生活,而另外一些人却对这种生活不以为然,提出异议:“生活越来越快,越来越匆忙,人也开始浮躁,这有什么意义?”
“微”生活一族不同的是,这些人开始崇尚“慢活”“乐活”,减少与媒体接触,利用来之不易的大把空闲时间,与亲朋好友聊天,拿起大部头小说品味其中,走出家门呼吸新鲜空气……放慢生活的脚步对于他们来说才是一种享受。
在四川一家公司做科研开发工作的李学成是“慢活”的忠实拥护者。作为一名典型的“80后”,李学成没有注册微博、不天天上网秒杀、也不怎么看微小说、网剧。他回忆说:“大学的时候,我曾经也是赶时髦的人,更新博客,一有时间就上网淘宝……现在,我发现网络太虚拟,微博等新生事物在给我们提供大量新鲜概念的同时,充斥的信息也在浪费我们的时间。平时工作的时候,我们需要通过这些媒介了解一些信息,但是放假我不会天天挂在网上,因为春节是绝好的体验生活、感受自然的机会,我现在已经对网络生活慢慢淡然了。”
放假回宁夏银川的上班族苏文认为,微博、微小说、秒杀等等,大多数都是经营者的商业盈利行为,其实我们很多时候并不需要那么多信息,只是自己不明白想要什么,才去盲目地争分夺秒。今年春节前,我已经安排好了长假生活,每天花1小时做瑜伽,陪父母逛街,给他们买衣服,每天上网不超过1小时,主要是查收邮件、有选择性的看看新闻,“慢活”才是调整节奏让心灵休息的健康生活状态。
微生活 - 专家意见
以“短、平、快”为特点的“微”生活受到年轻人尤其是“80后”的追捧,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副教授李惠民认为其原因有三:
一是,信息时代人们对简单精炼信息的需求增大。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很难截取完整的一段时间来进行深度阅读或感受生活。而微博、微小说、秒杀等,使人们更易获得感触、记录当下、把握飞速的生活。
二是,“微”生活容易形成“媒介依赖”。人们可以通过手机、IPAD等多种终端及时发布观点看法与网友沟通互动,易操作、易获取的特性使人们从媒介使用发展到媒介依赖,最终变为“媒介控制”。
三是,“微”生活人群具有很强的聚合性,“零距离”沟通使只言片语的影响力无限放大,从而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教授杨魁说,“微”生活将逐渐成为一种生活趋势。但是,之所以存在对“微”生活的质疑和反抗,根本来看,还是这种新的生活方式还没真正形成。
李惠民认为,一些人对于“微”生活感到紧张、焦虑、无法淡定,其实是因为工作状态与日常生活状态之间的骤变。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工作和日常生活界限很明确,工作之外可以自我随意安排。而信息时代,人们无处藏身,工作、休闲无法分离,人们陷入一种无休止的生活循环中。一些“80后”感知到这种状态提倡“慢生活”,其实是一种生存策略,是一种适应社会的自我调整。
“‘微’生活带来的改变很难说好与不好,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好处,但也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快,‘微’生活只是完成了即时回应、知道事实,浅层的信息接触并不能引起人们的深思,社会也随之变得浮躁。”李惠民说。
杨魁建议,面对微博等媒介带来的庞杂“微”信息潮,年轻人不应随波逐流,应该了解自己需要什么,明确生活、家庭、事业所追求的目标,在事业上、生活上进行自我生涯设计,完成自我资源的整合,调适自我,确立相对集中的目标,使生活逐步走向常态化、有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