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立交桥
基本解释
微型立交桥 -简介
面对日益严峻的交通拥堵,交通专业大学生李旭用两年时间设计“微型立交桥”,在他的设计中,十字路口不停车,还能节省空间。
李旭:北京路宽平坦适合该方案
对于该方案是否适用于北京,设计者李旭表示乐观。他说,该方案特别适合北京,因为北京的交叉路口多,且道路比较宽,四平八稳。
李旭说,在长安街上,左转弯是个大难题,长安街拥堵也越来越严峻。但李旭的方案也受到一些市民的质疑。市民李先生在看了该方案以后认为其设计无非是把向外扩张的左转环线合并到主路内部。这种设计使得两条主路忽然缩减车道。这在需要减速的路口会造成大拥堵。
目前,李旭已递交资料,给“微型立交桥”申请专利。
专家:该设计将加剧北京拥堵
前日,住建部城市交通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马林称,大学生设计方案精神可嘉。但“微型立交桥”不具有可行性,更不适合于北京。如果采用,北京将更拥堵。
马林认为,该方案缺乏工程技术基础,如果严格按照立交桥的一些设计标准,比如坡度、转弯匝道等因素,把这些都考虑进去,落实到具体尺寸,将不再是“微型”,会很庞大。
马林称,这个设计没考虑到车流问题,按照这个方案,车在转弯时速度必然降低,对于北京这样交通流量巨大的城市,速度一旦降低,就会使拥堵更严峻。而且该方案坡度较大,遇到雨雪天,行车更难。此外,该方案在视距上存在盲点,立交四条上、下左转车道与掉头车道之间的距离较小,转弯半径、桥下净空高度不足,整体指标较低,容易造成行车视线干扰,易引发事故。
十余年研究立交桥的民间设计师郑学信在看了李旭的方案后认为,该设计没有很好解决车流交织问题。因此不适合用于双井桥这样车流量巨大的地方。
郑学信认为,传统立交桥设计的最大问题在于车流交织和人车混杂。双井桥的堵点也是这样形成的。车流交织的地方,道路通行能力打折。另外,机动车和自行车走平行车道,转弯时人车混杂,会出现车流交织现象,造成混乱。李旭的设计没有针对上述问题的措施。
市民意见
在长安街上,左转弯是个大难题,长安街拥堵也越来越严峻。
市民张女士认为,李旭的设计如果运用在这里,从两广路到国贸,无论哪个方向都没红绿灯,左转将非常便捷,通过立交桥上的多个出入口将车流量分散,速度也不会降低太多,堵点自然会消失。
但李旭的方案也受到一些市民的质疑。市民李先生在看了该方案以后认为其设计无非是把向外扩张的左转环线合并到主路内部。这种设计使得两条主路忽然缩减车道。这在需要减速的路口会造成大拥堵。
交管部门意见
2011年3月25日下午,郑州市规划局终于给出书面答复。这个桥样式新颖,但根据郑州市规划局的意见,该微型立交桥仍有局限性,目前仅适用于重要的枢纽立交节点采用,不宜全面推广。
郑州市规划局认为,城市立交对于提高道路交叉口通行能力,缓解交叉口交通拥堵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从交通组织来说,该立交的设计已经满足了车辆左转、直行和右转的功能。
方案的五点不足
1.从整体上看,立交四条上、下左转车道与掉头车道之间的距离较小,转弯半径、桥下净空高度不足,整体指标较低,容易造成行车视线的干扰;
2.从设计指标上来说,城市道路立交匝道纵坡坡度最大为4%~6%,冰冻地区限坡为不大于4%。桥下净高不小于5米,桥梁结构高度约为1.5米。以最低标准来计算,微型立交左转匝道从主线桥到落地后直线距离最小应为163米,且由于立交上下桥左转匝道与主线桥交叉,为保证左转匝道总净空要求,实际主线桥净空要进一步提高,立交的可实施条件受限;
3.由于受空间条件的限制,桥上掉头匝道的半径较小且需要左进左出,影响交通安全;
4.立交的设计并未考虑交叉口行人及非机动车过街问题。干路车流量大,无信号灯控制,行人及非机动车过街需横穿车行道,不仅对干路机动车行车造成干扰,更容易引发交通事故;
5.目前郑州市在大学路—南三环规划的立交,采用了类似的处理方式,解决交通左转问题。由于受立交规范指标的限制和解决非机动车交通的问题,立交占地规模仍然较大,仅适用于重要的枢纽立交节点采用,不宜全面推广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