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学习吧
查词典
wang的词语
网络自诊

网络自诊

拼音:wǎng luò zì zhěn

基本解释


网上自诊-简介

“网上自诊”也称“网络自诊”,利用网络上网自诊日趋流行,生病以后上网自诊尽管快捷方便,但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专家称有风险不可盲从。即便不是医生也知道,同样的症状,往往预示着不同的疾病;而相同的疾病,在不同的个体身上,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症状。所以,“网上自诊”的“误诊率”可能会相当高。而一旦出现误诊,就等于是在拿自己的身体健康甚至是生命安全开玩笑。

随着生活压力越来越大,都市人的健康常亮红灯。由于网络方便快捷,不少年轻人便“上网自诊”,由于部分年轻人的热捧,许多医药网站纷纷推出时下较为盛行的“网上自诊”服务。并按照网上提供的治疗方法,自我医治。

“网上自诊”虽然快捷方便,但终究不能代替医生当面诊疗,因为不科学,“误诊”率高,有可能留下疾病隐患,甚至带来生命危险。网络的虚拟性也会给“自诊族”带来求医问药的诚信风险,比如网上搜索出的有些是不专业的医药网站和一些个人提供的信息,让缺乏医疗知识的患者很难分辨其真实性。

此外,即使是相似的症状也可能有不同的病因,一些小毛病可能隐藏着重大的疾病,这需要经过专业的医学检查才能确认,仅靠症状描述无法辨别。诊断病情时需要通过医生及专业仪器的仔细检查,网上诊断现象基本属于“隔空猜物”。如果一味相信“网上自诊”的结果,很容易造成误诊,延误患者病情。因此,专家提醒市民,不要轻信网上诊断,生病时最好还是去正规医院进行科学治疗。

网上自诊-流行原因

身体出毛病了,怎么办?网络时代,无奇不有。不久前的一项调查显示,42.53%的人每次生病都会利用网络搜集信息,53.64%的人视疾病情况而定,只有3.84%的人从来不会。身边一些年轻朋友身体出现不适,不去医院看医生,而是打开电脑,不断通过搜索引擎或者一些医院网站来“自诊”。

了解病情 网络自查来得快

家在深圳的李木兰是一家图书公司的编辑,因为工作关系,她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网上。对于在网上寻找药方,小李自有一套。“如果你想对病情有所了解,那么你上百度知道就行了。但如果你想了解得更具体以及和其他人有所比较,那么就要上一些专门一点的医院网站,特别是一些专家的网上解答区、专家的博客等等。” 在小李看来,网络时代就应当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性和互动性。“很多事情在家里就能解决,不是更好吗?”

在一家杂志社工作的李华也有上网看病的习惯。“去医院之前,先到网上查查,可以增加自己对病情的了解,我觉得挺好。比如,你要是打球扭到脚了,上网一查就会有很多好心人告诉你怎么处理,这些都是大家的经验之谈,为什么不用呢?”李华表示,让她热衷网络看病的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可以更好地和医生对话。“每次去医院,自己还没弄明白就出来了。由于时间关系,很多医生也不能讲得那么细,所以我们必须对病情先有一点了解,这样就可以更进一步地向医生询问。”

去医院麻烦

生了病后去医院是件多麻烦的事。尤其是对那些工作节奏紧张的年轻人来说,首先要跟单位请假,然后赶着早地去排队挂号(若要去大医院或看专家,还常常挂不上号),接着是排队候诊、排队检查、排队缴费和拿药。一场病看下来,少则半天,多则一两天,耗时费精力不说,而真正面对医生的,往往只有几分钟。而在“网上自诊”,只需敲敲键盘、轻点鼠标,页面打开,不但有多位医生提供即时诊断服务,而且是想看多久就看多久。

实惠

再有,同样的药在医院拿往往要比从药店买贵上不少,如果能够通过“网上自诊”确定病情后,自己去药店买药(只要不是处方药)治病,就能省下不少钱。更重要的是,不少人认为,“网上自诊”还可防止“大处方”。因此,“网上自诊”可能会冒点风险,但实惠。

恐病症

很多人身体不舒服,喜欢上网查病因,这其实是都市人常见的恐病症。重庆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周小燕称,在她接待的心理病人中,许多人不仅身体不舒服时,喜欢上网查找病因;心理上的疾病,也依赖网络。比如,在网上做心理测试等。

恐病症的表现有两种:一是讳疾忌医,担心去医院检查出大病,所以就网上查查,觉得是一般毛病就自我安慰;二是成天觉得自己有毛病,而且问题还严重,然后就去网上搜索来印证自己的判断,终日惶惶不安。

网上自诊-人群

在网上自己看病的人,目前不在少数。西南医院专科医生钟华說,医院经常接到类似的患者,以女性居多,部分还是高学历患者。皮肤病和妇科病,是女性最常见的网上自诊病。

尤其是一些炎症,在气候比较潮湿、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的重庆,感染率非常高。由于初期症状不明显,一些患者就抱着侥幸心理,想通过网上查询来解决问题。就诊的患者中,许多人喜欢自诊自治,在网上寻找药方并从药店购买洗液或抗生素来治疗,直到急性炎症迁延为慢性病或者进一步恶化,才来就医。

网上自诊-危害

轻病重断 自己吓自己

上周三,在某商场当主管的李琳,早上一起床便感觉脸上异常难受,急忙跑到镜子前一看,原本嫩白的脸蛋,竟肿得像变异的红萝卜,布满一片片的红斑,异常难看。

马上要到上班时间,她只得戴了个大墨镜,匆匆赶到单位。坐在办公室,她不敢把墨镜取掉,害怕同事嘲笑,便打开电脑,把自己的症状输入网站,先在网上自我诊断。按照症状一对照,她吓得差点瘫在电脑前,天啊,她的症状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差无几。惊恐之下,她把“患”上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消息,打电话告诉给当警察的老公。李琳的丈夫回忆,那天,包括双方父母、娃儿在内,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哭哭啼啼,妻子还要交代后事。当时,他也瘫坐在地上。

李琳说,她随后请了一个月的假,每天在家看照片、给娃儿和家人做饭,想着后事等等。直到前晚,丈夫一再追问,是否核实清楚?她才不好意思地说,是在网上查看的结果。 钟先生把妻子带到西南医院皮肤科。经过验血等检查,医生说:只是很普通的接触性皮炎。

重病轻断 越拖越严重

主周晓欧,29岁,提起网上自诊,如此抱怨。

小周说,半个月前,她感到肚子周围不舒服,与李琳一样,上网自查病情。一瞧,便判断是一般的炎症,就花几十元在药店买了药,边吃药边擦洗患处。

过了一周,疼痛不仅不见好转,反而加重,有时疼得连站起都难受。家人喊她去医院检查,她却反驳:在网上查了,是小毛病,没事儿。

家人把她强行送到西南医院妇科门诊室,医生一检查,原来是宫颈炎,比一般炎症严重,加上拖延了治疗时间,再不及时送医,真的就危险了。

信息太杂 病情轻重全靠猜

家在辽宁葫芦岛市的刘佳宁女士半年来一直身体不适,为深入了解自己的病因,刘女士不断在网络上查找相关的信息,但是让她不置可否的是,网络上的信息太多太杂,一时间更让她无法作出判断,只能猜个差不多。

“有的说没事,有的说的很严重,因为自己确实因为这个病而担惊受怕,所以一看到有人说很严重,我就更怕了。”因为有病在身,刘女士更倾向于那种病情严重论者,根据他们提供的信息和自己的症状一一印证,有时候也会根据别人的劝告,注意饮食,以及选择药物治疗等等。

刘女士说,通过在网络上查找一些信息,确实对自己了解病情有所帮助,但是往往越是了解得越多,自己越是害怕,而且到底自己的病有多重、怎么治疗都还不得而知。

但一提到去医院,刘女士看起来更加无奈。“小医院去了也是浪费时间,大医院挂个号太难了,本来我要挂一个中医的专家号,但是医院跟我说要等半年,我又不想花冤枉钱去从别人手里买号。说实话,每次去医院,都有一种很无助的感觉。”

网上自诊-建议

看病还得去医院

网络拥有强大的信息,能提供许多方便,但这样一个免费的信息场,里面“龙蛇混杂”,许多信息的科学性、合理性、真实性等,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可是,这些并不是很可靠的信息,却会给人一种心理暗示。

周小燕认为,对于网络,不仅要学会选择性地接受,更要学会选择性地拒绝,不能只根据网络上提供的一些信息,或一种可能性,就照此执行。毕竟网上信息的不全面,会造成严重后果。与其会有更大的伤害,还不如一开始就上医院。

如果不进行专业的治疗,炎症也可能恶化成严重病症。与此同时,一些患者则错把一般小病自诊为重病,造成了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钟医生提醒,许多妇科疾病、皮肤炎症如果得不到及时、规范的治疗,往往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以阴道炎为例,贻误治疗很可能造成宫颈发炎、糜烂、肥大或者腺体囊肿等。他提醒喜欢上网自诊的市民,不管大小毛病,一定要到正规医院检查。

网络药方不可盲从

北京肿瘤医院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师结合自己的网络查询经历表示,每个人的病情都是很复杂的,个体化特征比较强,往往同样一种病可能需要不同的方法治疗,包括药量大小等等。因此,他建议,患者一定要摒除“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疗思维,发现患病最好能及时与专业医生沟通,及时治疗,以免耽误病情。

卫生部首席健康教育家洪昭光此前也表示,网络可以让人们方便地获取疾病方面的信息,有利于了解病情。但许多疾病不是仅通过网络信息就能诊断的,随意用药很可能引发大问题,必须到医院咨询医生才行。

解放军302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刘士敬博士认为,网上看病存在诸多弊端和问题,患者得不到安全的保障,还很容易落入骗子设下的陷阱,受到巨大伤害。

刘士敬提醒患者,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要周密细致,并及时调整诊疗方案,这就要求患者医生之间有直接的接触和互动,这是仅仅通过网络联系所无法做到的。另外,在一些非法的医疗网站,任何人都可以注册成为会员,以“医生”的身份在网上“应诊”,这些网站,为游医药贩大开方便之门,患者对此更应加以小心。

网上自诊-评论

貌似省时省力,但是这种日益走红的“看病偏方”是否可行? “网络自诊”日趋流行,专家称有风险不可盲从。

通过网络查阅疾病信息确实很方便,但是这些信息当中存在很多错误,特别是一些个人贴到上面去的帖子,可靠性更差。

“网上自诊”的出现,某种程度上反映的还是一种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