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文化
基本解释
皖江文化wǎn jiāng wén huà
即“皖江地区历史文化”,是江淮文化的发祥地,是涵盖安徽全省文化的标志性文化 。皖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科学地划分皖江文化的基本内涵,在这个方面形成共识:皖江文化,包含以张英、张廷玉、陈独秀为代表的政治文化;以京剧、黄梅戏为代表的戏剧文化;以李公麟、邓石如为代表的书画文化;以敬敷书院、省立安徽大学、发达的基础教育为代表的教育文化;以禅宗二祖、三祖为代表的宗教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桐城派文化、新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等等。
“皖江文化”的概念
皖江文化历史悠久:前推至新石器时代的薛家岗文化,后经西周古皖国,秦代衡山郡,东汉庐江郡,南宋安庆城,直到1667年安徽建省,绵延不断。
皖江地区是指长江流域安徽段两岸地区,覆盖地域涉及现行行政区划的沿江8市,即:安庆、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巢湖、宣城(除绩溪县)和滁州市东部。皖江地区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旧石器时代,皖江地区就有猿人活动的遗迹;如和县猿人遗址、银山遗址、水阳江旧石器遗址等。在新石器时代,皖江地区的遗迹更多;如薛家岗遗址、汪洋庙遗址、黄鳝嘴遗址、天宁寨遗址等。这些遗址遍及皖江各个地区,说明很早就有人类活动。他们在长期的活动中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早期人类文明的内涵。自先秦至现今,皖江文化就没有中断过,因此说皖江地区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其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底蕴深厚,涉及历史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以及文学、戏曲、书画、政治、经济、科技、宗教、民俗风情、生态环境等众多领域。如同山西有晋文化,山东有鲁文化,湖南有湘文化,湖北有楚文化。但皖江文化的定义,在学界有3种:
(1)皖江文化是以安庆、桐城为中心,由安庆土著的古皖文化和来自江西及徽州移民的朱子信仰碰撞和融合而形成。
(2)皖江文化应包括以安庆为中心的古楚文化(古皖文化)、桐城文化,以及受这两种文化与微弱徽州文化交叉影响的沿江池州、铜陵、宣城、芜湖、马鞍山地区。
(3)皖江文化指从远古到现在皖江地区的总体文化,考察其历史渊源和文化的内在整体性,皖江文化区的范围大体接近于现在的皖江经济区域,即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宣城(除绩溪)和滁州市东部。皖江文化应覆盖整个皖江地区的历史文化,涉及文学、戏曲、书画和更大范围的政治、经济、科技、宗教、旅游、生态、民俗等众多领域。
“皖江文化”研究课题范围
凡涉及八百里皖江地区历史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以及文学、戏曲、书画、政治、经济、科技、宗教、民俗、生态等领域的个案,无论是纵向的还是横向的,池州千载诗人地,秋浦河流淌诗歌、杏花村飘逸酒香、贵池城乡流动傩戏、九华山博大精深佛教文化、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专家学者研究之,民间学人研究之。皖江文化研究形成地域文化气候,由北向南形成了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徽州文化三大文化圈。皖江文化范围,至少包括实用文化、艺术文化、思想文化三个维度,涉及宗教、文学、戏曲、书画、政治、经济、科技、旅游、生态、民俗等众多领域。
(一)文学方面。桐城派的兴起是皖江地区文学乃至清代文学的最大成就。桐城派,其深受禅宗的影响分不开。方苞的民本思想,对中后期作家“经世致用”思想深远影响,是百年不衰的主要原因。姚鼐“义理”“考据是对整个中国古代文论的总结。桐城文派就是一个成员遍及全国各地的开放性的学术流派,而且其中有女性,还有日本人。
(二)戏剧方面。有影响的剧种,如傩戏、青阳腔、徽剧、京剧、黄梅戏等。贵池山民跳傩的文化心态,体现了山民崇拜自然、乞求福祉、崇佛崇道崇巫的迷信心态,契合了山民疗治心灵痛楚的心理需要。程长庚成为“京剧之父”,因为他爱国、革新超越艺术。
(三)佛教方面。九华山佛教文化不是原始佛教的文化,而是吸纳儒家、道家、海外和世俗文化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皖江文化”特性
皖江文化,必须要从移民说起。皖江地区主要是移民地区,世居皖江地区最早的也只是唐、宋时期,皖江人的先祖多来自徽州和江西鄱阳,多数是元、明时期迁来。移民地区的显著特点是接受新生事物较快,因此,皖江人的思想观念比较解放,常常得风气之先。八百里皖江,哺育善于创新的人文传统。《宋史地理志》云:扬州人“人性轻扬,善商贾”、浙江人“人性柔慧,尚浮屠之教”“善进取,图急利”、徽人“人性沉稳,善商贾”(“沉稳”是儒家文化的积淀)。 皖江文化自先秦以降,从未中断,源远而流长。皖江文化涌现出大量文化世家,有的绵延数代,名人辈出。由于移民和交通的便利,皖江文化开放程度高、创新意识浓、文化辐射力强,在许多方面使部分文化内容从区域文化范围上升到主流文化圈。14世纪,成千上万的新移民拥挤于古南岳(天柱山)下,面对浩淼的长江彭蠡泽,围江造堤,兴水利,筑良田,造房舍,建圣殿---朱子祠,履朱学,睦土著,而信任,而通婚。十七世纪,桐城派朱书云:“吾安庆,古皖国也……神明之奥区,人物之渊薮也。然元以后至今,皖人非古皖人也,强半徙自江西、浙江,其徙自他省会者错焉,土著才十一二耳。”民众的性格气质决定了城市特性和文化特征。徽州文化是新安江上源的山区文化,淮河文化是淮河流域的平原文化,皖江文化则是有山有水的文化。文化品格上各有不同,徽州文化,山凝重厚实,遗存多积淀厚;皖江文化,水飘逸空灵,感染强唤性强,文学艺术卓著。
文以载道和经世济用的价值取向。皖江文化比较注重以文载道、以文救国、以文济世、以文乐民,比较完整地体现了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比较系统地整合了文学、政治、宗教和艺术的精神力量,因而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汉末、唐宋和近代芜湖开埠,皖江地区分别有过三次大开发,重利实惠的商业氛围使皖江地区的文化人士清醒地认识到,经济乃国家命脉,苍生所依。自明清以降,外贸的刺激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经济贸易的进入,使皖江人的重商求利意识一往无前。
革故鼎新和开拓创新的思维实践。自汉代开始,皖江一带就是人文艺术宗教经济的昌盛之地,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爱情诗;唐代诗人张籍推动了新乐府运动;北宋梅尧臣是诗文革新运动的中坚之一;宗白华和朱光潜都是我国现代美学研究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近代,曾国藩创立的“安庆内军械所”试制的枪炮、蒸汽机和小火轮乃全国首创。辛亥革命,安庆、芜湖是重要革命据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先播地。在思想观念方面,陈独秀发动了新文化运动,《新青年》早期作者群几乎全来自皖江地区;皖江地区是安徽创办报纸最早、最多的地区;芜湖年广九代表了中国一代个体私营者的命运;20世纪80年代,安庆的窗口经济名闻一时。 皖江文化特点鲜明的文化品格,主要表现在以明代方氏学派“坐集千古之智”的治学胸襟为代表的兼容并包的文化襟怀,以桐城宋学“士”的精神为代表的刚毅进取的人生品格,以《新青年》杂志早期作者群为代表的变通开放的世界意识。开放融通和择善而从的社会心理。皖江文化对外开放,对内则是融通。唐宋以来,皖江大批移民带来了外来文化,融入本土之后催生了新的生命力。从物态到心态,从形式到内容,皖江文化有摆脱不了的以农为本的传统文化属性,是儒家文化传统的产物。文化形态的现代化转型,是皖文化复兴的潜能所在。
“皖江文化”局势
“皖江文化”是祖先创造遗留的宝贵财富,我们肩负着保护和传承的重任。注重文物古迹等物质要素的保护,注重对文化资源、民俗风情等非物质要素的保护。自清代著名文人朱书首倡研究以来,同安徽“淮河文化”、“徽州文化”研究成果相比,起步较晚,未有显著成就。皖江文化资源梳理工作,是首要。
1、提高皖江地区历史文化的影响力。由于未能形成一个整体,因此在全国的影响力都很有限。皖江文化研究本身,就是提高皖江地区影响力。
2、发掘皖江地区历史文化资源为文化产业服务。继承历史文化遗产,满足精神文化需求,为经济社会服务---为当前文化产业服务。如:安庆黄梅戏艺术节、铜陵青铜文化节、马鞍山国际吟诗节。黄梅戏艺术,其功能有三:弘扬黄梅戏文化、搭建经贸平台、促进市容改观。打造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三顶“桂冠”安庆。戏剧大师曹禺曾说,“安庆是中国戏剧界的圣地”。
3、形成系统学术理论成果,提升皖江文化含量,为打造徽文化,造福子孙。
4.皖江文化研究现状,海外比境内热,皖外比皖内热。在皖江文化研究领域如桐城派、徽剧、安庆移民、皖江近代化、皖江杰出人物---方以智、陈独秀、朱光潜、张恨水、海子等的研究成果丰硕。高校有的成立皖江文化研究机构,着手专题研究;沿江各市还有一些研究学者。研究成果表明,皖江文化内容丰富,涉及文学、戏剧、书法、绘画、科技、宗教等方面。
5.皖江文化的研究现状,微观研究成果丰硕,宏观研究尚未形成气候。局部研究、现象描述、历史考证的偏多,综合性、整体研究薄弱,文化研究抽象,缺少对文化本质探讨。
6.中国桐城赋派的创立者潘承祥大师,是皖江辞赋文化的缔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