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学习吧
查词典
shi的词语
史上最牛毕业证

史上最牛毕业证

拼音:shǐ shàng zuì niú bì yè zhèng

基本解释


史上最牛毕业证 - 简介

微博上一张民国时期的毕业证引发了大伙的强烈兴趣,有人甚至称它是“史上最牛毕业证”。毕业证的主人叫李鸿樾,“清华学校研究院”毕业,而网友之所以说这张毕业证书牛,是因为导师一栏有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等人。据悉,李鸿樾是浏阳人,曾在长郡中学、浏阳公学等校任教或任职。

网友速速围观之后皆感慨:太牛了!网友江力北大着名文化青年称:这就是江湖上传闻已久的清华国学院的“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李济、吴宓也是国学院成员!

收藏者观点

1925年—1929年开办的四年间,只招收72名学生

四大国学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共同签发

毕业者为胡耀邦的老师

我多年来从事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各类文物的专题收藏。记得大概在四年前的一天,有位藏友给我来电话问:外地有一张民国十五年清华学校研究院的毕业证书,很“开门儿”,就是价钱太贵,你要不要。当我问清楚要价(比普通高校本科毕业证书售价高出十五倍)和证书的内容后,毫不犹予地回答:要!如此迫不及待,原因有二:

其一,证书的稀缺性。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于1925年9月创立,至1929年夏停办,共举办4期,前后四届共招收72名研究生。其中除去在修业期间因各种原因未能毕业外,毕业生总数满打满算也只有60余人。如果从1926年清华国学院第一届毕业生算起,八十余年,在中国大地上,历经军阀混战、北伐战争、八年抗战,以及“文革”的浩劫,清华学校(1928年8月17日改名国立清华大学)的毕业证书免遭战火而留存下来的尚且很少,而清华国学研究院的毕业证书则更是凤毛麟角了。我搜集高校毕业证书,过目数以千计,但清华学校国学院毕业证书见到的仅此一件。得到后,连续数日,我仍沉浸在兴奋之中,心情仍不能平静,暗自庆幸“宝贝”没有擦肩而过。

其二,名校名师授高徒,文化品位高。在中国,清华与北大是并列的一流大学,而清华学校国学院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在国学、史学、语言学领域,皆为领军人物。以王国维为首的四大导师耀眼的大名依次排列刊印在证书上,并钤有各自的印章,玄墨朱砂之间,传统文化的典雅之味跃然纸上,着实让人爱不释手。1925年,在筹划国学院的过程中,清华学校校长曹云祥特请时任北大文学院院长的胡适代为设计课程,并邀请他兼任国学研究院导师。当时胡先生没有应允兼职,理由是:“非第一流学者,不配做研究院的导师,我实在不敢当,你最好去请梁任公(梁启超)、王静安(王国维)、章太炎三位大师,方能把研究院办好。”从胡适先生这几句简短的话语中,我们更能进一步领悟到四大导师,尤其是王、梁二公,他们在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的地位、作用及社会影响,应该说,怎么高估都不过分。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是在上个世纪特殊的历史环境条件下形成的,此等学养深厚的一代宗师,估计在二十一世纪百年内也难出现。

当时购买这张毕业证书,除考虑名校名师这一主要因素之外,对毕业生李鸿樾也有所思量。当时我虽不了解李氏为何许人,但从各方面推测,他不应是等闲之辈。因为清华国学研究院“以研究高深学术,造成专门人才为宗旨”,入学把关严,通过三道关,才能被录取,况且又是名师严教。但是,当我翻阅多部名人大辞典却查找不到李氏名字时,觉得有点意外,认为不应该出现这种情况。我当然不甘心就此作罢,为查个究竟,只得按证书上提供的李氏籍贯的线索,求助于其家乡湖南浏阳市志办,请他们协助查找有关李鸿樾的资料。时隔不久,收到浏阳市志办和档案科的回函。我拜读李鸿樾的简介之后,喜出望外,名不见经传的李老先生,原来是胡耀邦、杨勇等一批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老师,是默默无闻地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中国乡村教育建设事业的最可敬重的先贤。

网友热议

网友速速围观之后皆感慨:太牛了!

唐大麦:只能羡慕嫉妒恨了。

ZZ张专:真的假的,这人也太幸运了。就算在当时的清华堂,也不是人人都能赶上这么强的导师阵容的吧。

河蟹愚乐:一张强大的毕业证,导师的阵容太牛逼了。现在的中国大学生没那么幸福了……

江力北大著名文化青年:这就是江湖上传闻已久的清华国学院的“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李济、吴宓也是国学院成员!

公民ZHOUYang:这是毕业证+最具说服力的介绍信啊。

记者根据毕业证上的信息,在湖南省浏阳县找到了认识李鸿樾的老人杨圣木。今年87岁的杨圣木老人住在浏阳一中一栋教师楼里。1938年,他到这所学校读书的时候,校长正是李鸿樾。

“那张毕业证我们都见过。浏阳师范校庆的时候,学校搞了个教师展览,他的毕业证也被展出来了,导师有梁启超、王国维等人。”

杨老的记忆中,李鸿樾是个很特别的老师,“概括来说就是,学问好,品德好,对人特别客气,生活简朴。”

杨老说,李鸿樾祖上很风光,伯祖父曾是两江总督,李鸿樾5岁读私塾,民国八年(1919年)毕业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民国十五年(1926年)毕业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研究院。毕业之后,李鸿樾先后在湖南省立一中、浏阳中学等校教书。

“李老学问很深,对‘宋儒理学’研究颇深。他很重视道德教育。每次批评学生或者老师,他都要给你深深鞠一躬,还作揖,通过自己的品行感染你。”

引诸多遐想

一张老毕业证引发网友围观,就像前段时间小学的老课本被关注一样。在围观的时候,免不了要拿过去的东西与现在的东西对比,不比不要紧,一比总能引起诸多的遐想。

一则,对大师的呼唤。一个学生在一年的学习期间能得到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李济等导师的教诲,那是何等的幸福!现在的大学也有名师,但缺少大师,更谈不上一个人同时受到5位大师的教诲。对大师的呼唤,是国人对高校教育长久的期待。

二则,指导学生要名副其实。以那5位大师的学识与人品,如果他们没有对李鸿樾进行实质的学术指导,断不至于在其毕业证上书上留名并盖上印章。旧时的大师,也能亲教学生;而现在,有些老板导师却常年让学生见不到面,由着学生自己摸索。看了这张毕业证,真不知该有多少人要为此感到脸红,又有多少人可以问心无愧在地学生的毕业证上署上自己的大名。

三则,学生毕业与否,就该交由老师说了算。这个老毕业证上写着:“经导师审查成绩认为合格特给予毕业证书此证”。一个学生能否毕业,在于导师对学生的认定,这说明了教育本来就该由老师主导,且能体现对老师的尊重。可现在,大学生毕业证书上多省去了老师审查认定的字样,毕业的学生成了学校批量生产的产品,让人只识学校而非老师。讲师道,不妨先从老师对学生负责做起;一个学生的毕业证上,不要只有一个校长的印章,而忽略辛苦培养的导师。

四则,毕业证上导师署名还是一种双向的激励。老师若想自己的学生的成绩不辱没自己的名声,自当从严教育之,并注重学术道德的教化。对学生而言,想从导师手中顺利毕业,不辱没师门,自当努力学习,完成学习任务,断不至于自己抄袭论文后还敢署上老师和自己的名字。而且,在毕业证署上导师的大名,亦能让学生时常感念师恩。

看到老毕业证,不要只有羡慕,也不要只有怀旧,要做的是让教育回归人的本真,回归到教授治校,教师以教为主,实现教学相长。

李鸿樾介绍

李鸿樾(1896—1974)湖南浏阳三口乡筱野垅村人。1925年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学习。他在王国维指导下,用一年的时间,出色地完成了《古文字学》课题的研究,于1926年6月毕业。毕业后,相继在省立一师、浏阳公学、长郡中学等校任教。在浏阳县立中学执教期间,不少学生交不出书籍伙食费,他均慷慨解囊。胡耀邦、杨勇等一批贫困学生,均得到他的照顾和支持。从1939年起,先后出任浏阳简易乡村师范学校、浏阳狮山中学校长。李鸿樾学识深厚,廉洁奉公,关爱师生。在简易乡村师范学校任职时,正值日寇进犯,国难当头,学校经费拮据。他四处奔走求助,并将学校一度迁往沔江农村,才使教学免于停顿。

浏阳解放后,李鸿樾不顾年高体弱,先后执教于浏阳一中、三口农业中学。1962年底,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挂职回湖南工作期间,一次到三口乡视察时,特邀请他的恩师李鸿樾叙旧,倾表感谢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