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名回帖
基本解释
实名回帖 - 概述
实名回帖,指的是通过网络平台搭建政府相关部门实名方式,第一时间对网友提出的问题和质疑予以答复。所谓网络发言人只是一个形象的说法,其实质在有关部门针对网友的质疑,以实名方式进行直接和及时的解释与沟通。和传统发言人制度相比,网络发言人制度多了些尖锐,少了些含蓄;多了些隔空角力,少了些正面交锋。但不变的是,提问者总想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回答者也要在尽可能的范围内给予回答。不同点是,网络上的草根精神往往会弥漫在尖锐的发问上,所提问题也常常直来直去不容回避。
发帖原因
“网络监督”和“网络问政”,可以一直追溯到8年多以前。2001年3月14日下午,网友“城山村人”在重庆火车站买去往福州的火车票。排队20分钟接近售票窗口时,售票员没有说明任何原因就走了。他不得不重新到另一窗口从头排起,但排了一阵,售票员又拒绝售票,无故离开。当“城山村人”第3次排到窗口时,其要乘坐的火车已经呼啸而去。之后,“城山村人”愤而在人民网强国论坛发帖,披露这段遭遇。18天后,论坛收到重庆车站对该帖的回复。原来,铁道部有关负责人偶然在网上看到了帖子,立即转发给重庆铁路分局。最终的结果是,重庆车站向发帖网民致歉,加强了车站的管理,并追究了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
网络问政
相比于自去年以来发生的南京局长“天价烟”事件、“躲猫猫”事件等,经网民推动和网络传播而上升为“网络舆论事件”的新闻,在今天看来,重庆火车站售票员那点事似乎“小”得可以忽略不计。但其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势,奠定了其里程碑式的意义。而随着2008年6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人民网强国论坛与网民在线交流,以及2009年2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与网民在线交流,“全民上网”的这一时代背景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
面对网民和公众的质疑,政府部门传统的做法一般是“沉默是金”,但在网络时代,沉默就是“祸根”,必将让党和政府的工作陷入被动。 网民总是爱挑刺,爱猜测,这正是网民对于政府工作的价值所在。网民有疑问,政府部门不及时回复,谣言就会由此而生。而政府部门积极回应,是尊重公众知情权和监督权的表现。这方面负面的例子有不少,比如最近刚上任的湖北宜城市‘中国最年轻市长’周森锋,他的任职程序、家庭背景、学历等各方面都受到网民和公众强烈质疑,但至今,他依然不站出来做任何回应和解释。这是非常不理智的。
建立制度
在充分研究网络传播规律的基础上,各级政府部门应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网络问政可以概括‘网络精神’,即‘不能不让我说话’、‘我说话我负责’、‘说难听了莫动气’和‘我说错了我改正’。为什么有些网民敢在网上信口开河?就是因为不具备这种网络精神,认为在网上说话不用负责,也不会被追究。当然相信绝大多数的网民都不是这样的,也都是可以沟通的,但前提是,对于网民们的质疑,政府部门必须及时地、充分地、客观地予以回应和答复。
网络问政是一个双向的概念,“问”的主体,既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网民,但更主要和更重要的,还是网民。民众参与政府行政行为,对政府行政行为提意见和建议的渠道有限,比如信访渠道,事实证明是很不畅通的。那么,通过网络这个平台来介入政府的行政行为,就显得尤其重要了,而且,还相对比较简单、可行。因此网络问政必然会渐渐地制度化,并渐渐在整个政府行政领域得到推行。
把握尺度
对于网络发言人来说,如何纾解直面的戾气,腾挪出有限的空间,用网民们熟悉的讲话方式而非“网八股”,用网民可以接受的态度而非“无可奉告”,来解释和解决网民们的问题,就成了衡量“网络发言人制度”能走多远和能行多久的标尺。
如果网民和网络发言人都能恪守——不能不让我说话、我说话我负责、难听了莫动气和我说错了我改正——的网络精神,则网络就是解决现实问题最便捷的沟通平台。但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是,生活中诸般由网络引发的公共事件,大多投诉无门的群体不得不求助于此,网络是他们最后的希望和选择。
注意事项
背水一战和孤注一掷,使得网络发言人面临的几乎都是棘手的难题。对于网络发言人来说,囿于各种原因,网民们提出的问题,一时间并不能得到立竿见影的解答。但不推诿、不傲慢,长于换位思考,乐于从网民的立场考虑问题,就不失为一种理性和有效的选择。
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网络发言人并无现成的范例可循。但是。在各式各样的发言人制度成为时代常态的语境中,网络发言人总是有或多或少的轨迹可循。在任何制度成熟的国家,发言人都是所属机构政策的传声筒,只要能以大众理解或乐意接受的方式,把所属机构的政策或者显得枯燥的文件精神准确且鲜活地传达给媒体和公众,就是称职。这点上。从跨省追捕到实名回帖,网络发言人制度开始了一个华丽的转身。接下来“替谁说话”成了网络发言人必须面对的大考。而这可不是及时回应和实名发帖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