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齿龙
基本解释
伤齿龙 -介绍
伤齿龙(Troodon),又名锯齿龙,是种相当小、类似鸟类的恐龙,生存于晚白垩纪,约7500万年前到6500万年前。伤齿龙的化石是在1855年发现,北美洲最早发现,主要分布于美国、加拿大、中国。
伤齿龙是一种小型兽脚类。曾一度造成非常大的困惑,认为它是鸟臀目唯一的食肉恐龙,但现在了解它实际上是蜥臀目恐龙。最近,科学家发现被称为细爪龙的恐龙应该被称为伤齿龙。有些古生物学者认为细爪龙属于恐爪龙类,但是现在,伤齿龙没有被放到任何一个超目中。
伤齿龙是最有智慧和最强壮的恐龙之一,是能将哺乳动物进化减慢百万年的食肉动物!在脑容量与体型相比较下,具有恐龙中最大的脑袋。这可能指示他们是白垩纪最晚期是最聪明的一群。有些科学家甚至认为它可能和鸵鸟智商相近,那将比现生的任何爬行动物都要聪明。袋鼠的EQ大约在0.7。而伤齿龙的EQ高达5.3!好家伙,真是高智力啊。伤齿龙可能和今天鸟类的智力相似。今天的鸟类极为聪明:最聪明的鸟能训练开一些玩笑甚至模仿人类的语言。加拿大古动物学家戴尔罗素就设想,如果6500万年前没有那场大灾难,迅猛龙的近亲奔龙,就完全可能进化成为代替人类的一种动物——“恐龙人”,成为地球的主宰。这就是曾经风行一时的“恐人学说”。
发现
1978至1984年间,约翰·霍纳(JohnHorner)和同事鲍勃·马凯拉(BobMakela)在蒙大拿山区进行挖掘,发现了三处恐龙巢穴遗迹,包括一窝排列整齐的伤齿龙(Troodon)蛋。伤齿龙把卵产在刚干涸的湖底或沼泽地的湿润泥土里,靠输卵管向下蠕动的力量能轻松地把它们深深插入泥土中。而生活在中国的白垩纪伤齿龙则是选择水边的沙土地作为产卵地点,它们先用爪子在地上刨出一个坑,然后蹲坐下来使身子成直立或半直立状态,并把蛋产入蛋坑里松软的沙土中,之后再用沙土小心的把这些蛋埋起来。
伤齿龙科
伤齿龙科恐龙是群体型小到中型兽脚类恐龙,体重在100公斤以內;相对于其他兽脚类恐龙,他们拥有较长后肢;他们的第二脚趾拥有可收缩的大型、弯趾爪,类似驰龙科的镰刀状趾爪。然而,伤齿龙科的趾爪并未如驰龙科的那样大型、弯曲;在某些例子里,這些趾爪无法收缩到同样程度,无法在行走时远离地面。
伤齿龙科恐龙的独特出在于他们的大型脑部,可与現代的无法飞行鸟类相比。他们的眼睛相当大,方向往前,显示他们拥有有相當好的立体视觉。伤齿龙科恐龙的耳部在兽脚类恐龙中相当独特,他们拥有异常大的中耳空间,显示他们拥有准确的听力。中耳空间接近鼓膜,有助与侦测低频率的声音。伤齿龙科恐龙的耳朵位置並不对称,头骨两侧的耳朵位在不同的高度,这个我特征只有某些猫头鹰才有。耳部的极度特化显示伤齿龙科恐龙以类似貓猫头鹰的方式來猎食,使用听力來确定小型猎物的位置。虽然大部分古生物學家认为伤齿龙科恐龙是肉食性掠食者,但某些物种(尤其是伤齿龙)的小型、粗糙边缘牙齿,以及U形顎部,显示某些物种可能亲食性或草食性动物。相反地,少如物种如拜伦龙,拥有众多的针状牙齿,相当适合猎食小型动物,例如:鸟类、蜥蜴、以及小型哺乳类。
少数伤齿龙科恐龙的化石,包含寐龙与中过鸟脚龙的標本,证实這些动物以类似鸟类方式棲息,将头部埋藏在前肢下方。这些多类似鸟类有羽毛恐龙的骨骸,支持了伤齿龙科恐龙身上覆盖者类似鸟类羽毛的理论。完全覆蓋羽毛的原始伤齿龙科恐龙金凤鸟的发现,更進一步支持这个理论。
目前已发现许多伤齿龙科恐龙的蛋巢,包含內含胚胎的恐龙蛋。目前已有一些关于伤齿龙科繁衍能力的理論。在1994年,马克·若贝尔(MarkNorell)等人叙述了两个伤齿龙科恐龙的部份头骨(编号IGM100/972与IGM100/974),两个头骨都发现于蒙古的德加多克塔組,位在一個蛋巢里面,这蛋巢中有一個恐龍蛋,內有偷蛋龙科的胚胎,因此确定是偷蛋龙科的蛋巢。而这两个头骨最初被若贝尔等人敘述成驰龙科的化石,而后重新归类于伤齿龙科。这两个伤齿龙科恐龙头骨是刚出生幼体或胚胎,上附有蛋殼碎片,但似乎是偷蛋龍科的蛋壳。為何偷蛋龙科的蛋巢会出现两只年幼的伤齿龙科,令人费解。目前的解释有:他们是成年偷蛋龙科的猎物、他们以偷蛋龙科幼体为食、或者伤齿龙科具有巢寄生現象。
与鸟类演化的关系
伤齿龙科恐龙在寻找鸟类起源上有重要的位置,因为他们于早期鸟类拥有许多共同生理特征。最近在晚侏罗纪的莫里逊組发现的WDCDML001完整標本,属于伤齿龙科,时间也接近始祖鸟的年代。这个重要的侏罗纪伤齿龙科化石,证实了较衍化的恐爪恐龙的出现时间非常接近鸟类的出现时间,而更基础的近鸟类应该在更早的時期演化出來。这项发现使得恐龙与鸟类演化上的时间矛盾无效,但少数人仍抱持者这个演化上的时间矛盾。
分类
伤齿龙科恐龙的化石是第一群被叙述的恐龙化石之一。最初,在1856年约瑟夫·萊迪(JosephLeidy)将这些动物分类于蜥蜴亚目;但在1924年,查尔斯·怀特尼·吉而摩尔(CharlesW.Gilmore)将他们分类于恐龙归目的鸟臀目。直到1945年,查尔斯·斯腾伯格(CharlesMortramSternberg)将伤齿龙科鉴定、分分类于兽亚亚目。1969年以來,伤齿龙科与驰龙科共同属于恐爪龙下目演化支。但在1994年,托马斯·霍尔特(ThomasR.HoltzJr)根据加大的脑部、长而低的上頜孔等特征,建立了Bullatosauria,包含了似鸟龙下目与伤齿龙科。伤齿龙科的骨盆也显示他们较驰龙科原始。在中国新发现的原始伤齿龙科化石,例如中国列龙与寐龙,显示出伤齿龙科、驰龙科、以及原始鸟类始祖鸟之间的相似处;而現在的大多数古生物学家,包括霍尔特在內,都认为伤齿龙科较接近鸟类,而离似鸟龙下目较远,使得Bullatosauria分类遭到废弃。
由TheropodWorkingGroup成员所进行的密集兽脚亚目研究,显示基础驰龙科恐龙、伤齿龙科、以及始祖鸟之间有非常相似的地方。这几个分类形成近鸟类演化支,该演化支由Novas与Pol所提出。Hwang等人所提出的演化树,显示始祖鸟代表近鸟类的一个原始分支,而驰龙科与与齿龙科较为先进。这个理论提升了恐爪龙类演化出空气动力行为的可能性。
相关新闻
恐龙可能会进化成“恐龙人”
在很长时间以来,科学家都一直认为恐龙是种笨拙、冷血,随时等待灭绝的动物。然而随着更多科学发现最近浮出水面,譬如考古学家在地球两极地区都发现了恐龙化石,从而迫使科学家彻底改变了以前对恐龙的“偏见”。美国明尼苏达州科学博物馆古生物学家克里斯蒂·科里·罗杰斯称,一些恐龙已经具有足够的能力,可以适应地球演变过程中发生的气候剧变,这意味着如果恐龙没有遭遇6500万年前的那场灭顶之灾,它们将可以继续幸存下来,甚至度过冰河时代。加拿大阿尔伯达大学古生物学家菲尔·科里说称,如果6500万年前的那颗小行星并没有撞中地球,那么他相信恐龙至今仍将是地球的主宰。科学家认为,假如人类能够和恐龙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人类没有牛羊可以放牧,也许可以养殖一些恐龙。而1.2米长、2.5公斤来重的温顺的奇齿龙,则可以成为人类的完美宠物。科学家认为,在恐龙濒临灭绝的时代,当时最高级、最聪明的恐龙大概要数伤齿龙,据美国俄亥俄州大学古生物学家拉里·惠特默称,伤齿龙“就像狐狸一样狡猾”,它们个子很小,直立行走,喜欢群居。通过研究它们的大脑容量,惠特默发现它们不但拥有良好的视力,甚至还拥有潜在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科学家相信,伤齿龙很可能会沿着灵长类或人类的发展方向进化,“最后进化出智慧的恐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