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奴
基本解释
卡奴,卡是指信用卡,奴,奴隶。一个人使用大量的现金卡、信用卡,但负担不出缴款金额或是以卡养卡、以债养帐等方式永远都是一身债,一直在还利息钱。就变成信用卡、现金卡的奴隶,就可称为卡奴。大多数是年轻人,卡奴这个词首先出在台湾,各家银行为了推广自己的信用卡,办信用卡的手续很简单,而且鼓励年轻人办信用卡,有的人把这张信用卡用透支了,为了还款,就去另一家银行办信用卡去换这个银行的债。依次,就被信用卡所奴役。
卡奴-名词解释
卡奴,又称卡债族,中国大陆民间亦作讽刺或自嘲使用,指因为使用信用卡、现金卡透支消费,月薪或收入无法将支出的部分摊平,首期只能缴部分的金额,之后需给付金融机构循环利息、违约金、手续费等、费用而背负高额卡债,个人财务周转不灵的人。
卡奴-卡奴由来
“卡奴”一词最先源于台湾,是指没有能力偿还透支信用卡的卡民。台湾金融主管部门将无力偿还银行最低还款额,且连续3个月未能还款的人定义为“卡奴”。银行间为争夺客户“滥发”信用卡,使很多没有足够支付能力的人也拥有信用卡;持卡人狂购物乱刷卡这是造成“卡奴”现象出现的根源。
卡奴-卡奴现象
中国台湾
截止2007年在台湾地区1100万人口中,约有70万“卡奴”,即每百名经济人口中就有6个人是卡奴。平均每个月有40000人因刷卡过度成为破产者,有40个卡奴因身陷重债而自杀。有媒体称,信用卡已经与毒品、枪支并列为台湾的“三大害”。
据台湾媒体公布的资料,2000年台湾信用卡及现金卡数量仅有1830万张;2005年这两种卡数量增长到4555万张,但台湾民众收入的增加速度却滞后,因此造成卡债和卡奴大增。截止2007年,在台湾1100万人口中,有900多万人人均拥有至少一张信用卡或现金卡,而其中约有70万出现缴款困难或濒临无力支付边缘,占全台湾人口的6%。卡奴们的平均信用卡债务金额高达120万台币。由于利滚利,不少人每月收入甚至不够支付利息,有些人一时还不起,就“拆东墙补西墙”,办多张卡。
卡奴现象也给发卡机构利益带来很大的损伤,信用卡业务的不良贷款比率也从2004年的2%上升到2006年的2.4%,迫使台湾银行冲销了约22亿美元的信用卡和现金卡坏账。
中国大陆
国内中老年人已经无法接受使用信用卡的消费习惯,信用卡的主要使用者还是集中在年轻人,同时,截止2009年35%的信用卡使用者集中在上海、广州、深圳、北京四个大城市。银行的大力推广及信用卡市场的集中性使很多人手里都有不止1张信用卡。上海某调查机构对上海市内信用卡使用者开展的调查显示,有26.4%的人承认自己每月薪水用到1元不剩,是典型的“月光族”。并且由于对消费、收入以及负债不能很好的调节,有32.5%的人担心自己会因为过度消费而步入“卡奴”行列。
年轻人本来就容易冲动型消费,喜欢时髦的东西。银行业通过广告宣传形成了一种刷卡、向银行借钱很时髦的风气,很多年轻人懵懵懂懂就刷卡上瘾了,很自然就成了“卡奴”,而且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是独生子女,而且独生子女都容易被家里惯着,虽然收入不高,花钱可比父母大手大脚多了,这样的人可能就会成为“卡奴”。
中国香港
截至2008年首季,香港未全数清还结欠信用卡余额高达港币244亿元。有调查显示,港人同一时间平均有3张半信用卡,少数人更多达10张。半数受调查者只清还部分卡数,有近30%仅缴付最低还款额。
随着各种信用卡泛滥发行,并推出各种刺激消费的奖励措施,背负巨额信用卡债务,每月仅缴付最低还款额的持卡人越来越多。有信贷公司委托香港大学进行调查访问了500名18岁以上、曾经拖欠信用卡卡数的成年人。调查发现,受访者每月平均透过信用卡消费签帐达7000多元,占个人入息中位数的70%。然而半数受访者仅清还了部分卡数,当中29%只缴付了卡数5%的最低还款额,不断滚存的卡数和利息加重了受访者的还款压力。
据香港金融管理局最新数字显示,截止2008年首季度全港约有1150万个信用卡账户,未全数清还之结欠余额近244亿元。
美国
美国是一个崇尚超前消费的国家。根据洛切斯特理工学院金融教授罗伯特·曼宁的统计,2005年近3亿的美国人民平均每人欠账3.1万美元,相当于当年GDP的2/3。 “美国人的超前消费已经变成这个国家的一种文化,他们是按自己有多少信用额度来消费,而不是依据自己的收入花钱。”
信用卡已经成为美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日常购物、外出旅游到餐厅付账都可用它记账,其使用频率及额度已有凌驾现金交易的趋势。截止2005年美国境内约有6000家银行经营信用卡业务,信用卡用户约1.85亿。根据《华盛顿观察》的统计,75%的家庭拥有信用卡。截至2005年底,美国信用卡债务超过8000亿美元,每个家庭平均拖欠信用卡款项达7200美元。沉重的信用卡债务也成了影响美国人家庭生活的一个主要因素。
2006年1月4日,VISA信用卡公司宣布,在2005年圣诞节的一周内,他们的用户就用Visa卡刷掉了322亿美金,平均每一个家庭的节日信用卡债额是9300美元,在过去10年间上涨了115%,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及时付清这些钱。2004年,只有37.8%(7000万)的人会每月付清他们的信用卡账单,超过3/5(62.2%)的人会欠债,有4400万人每月会因为付不出最低还款额而挣扎。
卡奴-卡奴成因
“卡奴”的产生,除了经济、社会成因之外,个人理财能力的欠缺也是一个方面:他们过分地透支了自己的支付能力。其实他们成为卡奴的途径并不复杂,大致可以归结为三种:
刷卡爽过头、眨眼成卡奴
“提前享受生活”、“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在一个个诱人的口号下,贷款买车、买房、买家电、买衣服,信用卡透支消费正成为很多年轻人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行为。一项针对中国年轻人消费观念的调查表明,有57%的人表示“愿意用明天的钱做今天的事。”
时尚带来的虚荣心,提前消费产生的快感,使信用卡在各个现代化大都市里,变成了时尚一族,甚至是普通工薪阶层、学生一族都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就像时下流行的“手机”,人手一部,甚或多种。很多人拥有了一张、两张甚至更多的信用卡。“卡民”数量日益庞大,而“卡奴”族群也在日益壮大中。每次刷卡的时候总是觉得很痛快,可是却没有考虑到等到扣款那一天刷的钱才是自己已经挣到的钱。和以前一样,同样是刷卡,但是刷了之后的效果是不一样的,以前刷的是借记卡,花的是已经挣到手的钱,看着卡里的钱少了,可是现在就不一样了,刷的是信用卡,花的是以后的钱,因为看不见实实在在的数字,所以就没有了心痛的感觉。很多人有这样一种感觉,购买一件可有可无的物品,如果要自己从口袋里掏出现金,一定会权衡利弊,甚至会放弃。但是如果是刷卡支付,则会很爽快,在他们心里,刷卡并不心疼,但是要把一张张的钞票数出去,则会有些不舍。这就是人的心理。
一些年轻、冲动,敢花钱的人是银行最欢迎的一类客户,他们有一定的收入,好强,要面子,喜欢光鲜的生活,生活有滋有味,基本靠刷卡消费,买衣服和化妆品、下馆子泡吧,刷起卡来毫不眨眼,但是,只有等到自己拿到账单的时候,才发现发薪日变成还债日,刚刚拿到手的工资,一大半交给了银行。
从某种意义上说,信用卡的出现和普及,拉动和刺激了消费,带来了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但是,对持卡人来说,自己的超前消费,给自己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以致影响正常的生活。
以债养债,积累成卡奴
有人说信用卡的循环利息,其实就是雪地里滚雪球,越滚越大。很多人认同使用银行卡是一种象征进步的的观点,再加上银行推出了“办卡送好礼,刷卡有积分”的活动,让越来越多的时尚人士加入到“持卡一族”的行列。信用卡作为一种个人金融业务产品,迅速在年轻人中得到普及,使用信用卡已经成为比较流行的支付方式,但由于很多人不懂得“量入为出”的道理,甚至有人将依次借债视为提前享受生活的方式,他们办有不同银行的信用卡,还有人一口气办了十几张,为的就是“以卡养卡”,这种貌似时尚的理财之道,实则已坠入循环利息的恶性循环中,最终是欠款数额不断增加。无度使用信用卡容易陷入“以债养债”恶性循环,让自己陷入到“卡奴”的怪圈里不能自拔。日益增多的“卡奴”背后,逐渐浮现信用卡存在的隐患。
才上班两年的姜小姐是铁杆超前消费迷,在她的观念中,刷卡消费就是用别人的钱充实自己的生活。这在她最初透支第一张卡,又能即时还款时,她确实得到比别人快又多的享受。但是,随着她超前消费意识的日益膨胀、市场诱惑日益增大的境况下,仅仅透支一张卡已远远不能满足她的需求。
为了在免息期内可以支付第一张信用卡的欠款,她又在另外一家银行申请了第二张信用卡以还清第一张卡的透支,后来又申请了第三张、第四张,如此“卡套卡”,形成了循环透支。而到了最后,由于透支过多,无法在免息期内还清,每个月要负担高额的利息,姜小姐也变成了一个标准的“卡奴”。每到还款的最后截止日,姜小姐就为自己之前的过度消费“痛不欲生”。最后,还是父母出面帮助她还清了欠银行的两万多元债务。为此,姜小姐十分内疚,她说,上大学时就已经花了父母的近十万元钱,如今上班了,不仅不能向父母交钱,还要连累他们帮助自己还债。“都是信用卡把我勾的!”她这样抱怨。
在北京一家行政单位工作的小方,按理说她的工资在同龄人中既算稳定又算较高的。但是,她依然是个欠债族,卡奴就是她最形象的写照。
刚到单位上班,她就办理了三张信用卡,当初她的本意是信用卡好保管,用起来方便,即使丢失了,也不会有经济损失,但现金就没有这么多优势。她平日购物、吃饭甚至应急取用现金都使用这几张卡,出手很是爽快。然而,一年过后,她办理信用卡的初衷被她的潇洒改变了,过度的透支,使得她的工资一发下来,就只能到银行还贷。渐渐的工资也不够支付,她想出了没办法的办法,她只有用其他没有到还款日期的卡套现,取出现金先还上到期的欠款,但是,每到不同的信用卡还款期限很近时,她常常夜不能寐,一则担心失去信誉,二则担心利息越来越高。小方说:“从大学时办的第一张信用卡到现在钱包里的好几张信用卡,每月几乎没有现金结余。就是因为使用信用卡花钱有用的不是自己的钱的感觉。有时因了广告宣传的积分换取礼物的诱惑盲目的购买,每月账单上支取现金需要支付的利息也常是近百元。但是,也正因为自己有这种疯狂刷卡的习惯,一直以来都是一身债,一直在还利息钱,慢慢的让自己陷入了卡奴的牢笼。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即使是银行的钱也是如此,但是要明白“以债养债”只能撑着过一时,而不可能是一世。“以卡养卡”“以债养债”最终是要用自己的现金全额还款的,国外曾出现持卡人在刷爆多张信用卡后破产的例子。但中国还没个人破产的相关法律,一旦出现信用卡刷爆,连每期最低还款额也不能支付的情况,就意味着个人信用的破产,银行会视此类情况为恶意透支,对相关当事人银行会列入黑名单,限制其申办按揭贷款,或降低其最高贷款年限。对于所欠款项,银行也会通过法律途径进行追讨。
过度透支信用卡既会增加手续费和利息支出等持卡人的财务成本,也会形成寅吃卯粮的不良消费习惯,使自己的经济陷入困境。年轻人经济刚刚独立,首先要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过一种财务上有节制的生活。具体来说,就是增加收入,控制支出,注意投资和保险,谨慎负债。不要把信用卡用到没有信用,改变了使用信用卡的初衷,这样最终会导致自己成为卡的奴隶。
应该清楚信用卡基本的功能是用来消费的,是一种辅助的支付结算工具,切不可将属于债务范畴的信用额度当作收入来使用。通常比较鼓励刷卡消费,但并不鼓励用信用卡透支取现。因为和信用卡刷卡消费相比,信用卡透支取现由于没有免息期,所以成本要高得多。信用卡取现容易让人陷入“拆东墙补西墙”,“以债养债”的恶性循环中。如果循环往复地处于消费、还款、支付利息的状态。一时消费的快感会被接踵而至的还款账单冲淡,甚至出现焦虑影响健康。
发卡门槛低、卡奴的催化剂
在一些发卡行人员手里,信用卡几乎成了一种免费的商品,时时诱惑着顾客上钩。有位银行卡专家分析,“卡奴”的大量出现,银行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了提高业绩,银行发行信用卡毫无门槛可言,有的银行打出广告“只要会呼吸就能办卡”;有的银行利用已经陷入债务困境的持卡人,诱导他们以卡养卡、以债养债;多数银行还压低一般信用卡、现金卡的最低应缴还款比例,只要每月还款2%至5%即可,也就是说每月最低只需缴200元,就可以透支1万元,使持卡人放松心理警惕,取得了不符合他们负担能力的支出。这样低门槛大量发卡的结果,造成“卡奴”短期内急剧增加。
截止2009年台湾仅发卡金融机构就有51家。在大陆虽然少见像台湾一样的“卡奴”,但借贷消费已经成为时尚,许多人以超前消费为时尚,以观念更新为自豪,以致成为新生的“负翁”,这是不争的事实。超过自身还款能力大举借贷,可最终被高负债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事,屡见不鲜。
银行为了扩大发卡面,采取种种手段和渠道推销信用卡,信用卡在中国已经和手机、电脑一样,越来越普及。这是潮流更是趋势。办理信用卡的程序出奇简单,客户只要提供本人身份证复印件即可,数量不定。从国内银行卡产业的发展趋势来看,信用卡发展即将进入一个爆发增长阶段。但是,很多消费者都是被信用卡办理的附加条件所吸引,在“先消费后还款”的巨大诱惑下,大量消费者纷纷落水。
北京、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随处可见办理信用卡的代销点。方式简便的只要一张身份证,填写几张表格就行。在北京的一些电器商城留意到,有银行工作人员在商城门口摆摊设点代办“信用卡”。
在上海市中心的地铁站里,几家银行依旧各自占领一块地盘,销售人员天天在卖力地推销信用卡,这种“免费的午餐”往往会吸引不少人的目光。
上海的高校,一直是银行信用卡中心的必争之地,发卡大战硝烟不止,几家都竖起了各自的广告牌或横幅。他们不断宣传办信用卡、用信用卡给持卡人带来的“好处”,并且采取多种刺激手段来吸引申请和使用,却几乎很少提及用卡所需要注意的问题所在,更不会触及持卡过度消费的危害性。虽然银行通过申请协议将信用卡的使用说明向持卡人尽到了“告知”义务,但是那些晦涩的文字、绕口的说明,不要说是对于一般申请人来说难读懂,大部分银行员工对于信用卡的了解和使用说明也是一知半解。
而要扩大发行面,势必要降低办卡的门槛,不仅仅在发卡时银行采取模糊态度,他们在信用卡使用条款上也给予很多的优惠。使持卡人放松心理警惕,取得了不符合他们负担能力的支出。其实低门槛进入,势必也降低了服务标准。
卡奴-解决方法
1、应尽量降低生活要求,减少不必要的消费支出,同时还要积极想办法增加经济收入。
2、可以直接向亲人或朋友借钱,一次还清银行债务,然后慢慢还家人或朋友的钱,至少没有利息或者利息比银行低。
3、如果有好几张卡,应该优先还额度小的,尽量用大额度的卡还清小额度的卡的欠债,这样省得都交利息。
4、可以通过别的方式贷款,比如说抵押房子或者汽车来获得银行贷款,这个年利率一般才8%左右,比18%年利率和一堆其余费用的信用卡债务划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