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尖大战
基本解释
掐尖大战 - 概述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香港大学等名校发布公告,宣布2011年7校将举行自主选拔联合考试,还有些著名高校组成的联考集团,网友戏称高校组成的联考集团为“华约”,针对北大、清华等名校近年来日益激烈的生源“掐尖大战”,业内人士表示北大、清华等名校费尽心思“掐尖”的结果可能不是所期待的“一流生源”,而是“二流生源”。
生源竞争
生源竞争是世界高等教育领域的普遍现象。某“北约”高校招办负责人表示,关键在于这种竞争应当是良性而不是恶性的。它必须建立在充分尊重学生兴趣和选择的基础上,而不能通过高额奖学金和好专业进行所谓“求生”、“拉生”活动。至少在我们学校内部达成了共识,大家地位平等,充分尊重学生选择自由,不进行恶性竞争。这应当是一个进步。
据了解近年来包括人大附中、十一学校、101中学、四中、师大实验中学等北京多所高中示范校每年都有数十人被海外名校录取,其中少则二三十人,多则七十人,其中便不乏顶尖毕业生。
海淀区一位著名中学校长坦言,三年内,北京、上海、广州等大都市最优秀的中学毕业生将很难选择北大、清华等国内名校,而就读海外高校。
业内人士认为,北大、清华等国内名校今天需要琢磨的是,比起在“二流生源”当中“掐尖”,更应拿出改革现行招生考试体制的勇气和智慧,去和国外高校以及香港高校,真刀实枪地比拼“一流生源”。
形成联盟
当2011年自主招生联考形成的“华约”“北约”“卓越”结盟的大学,那股劲似乎不亚于挑选对象,但是当考生们着手报名联考,自主招生复杂而苛刻的申请过程却让他们纷纷清醒,想被心目中的大学录取,远比他们梦中畅想的要复杂。
北大、北师大等部分高校招办负责人表示,当前对于中国高校来说,我们真正应当关注的不是我们招收了几个状元或高分学生,而是是否招到了真正适合自己培养的学生。我们必须放眼全球,在世界范围内和世界一流大学进行生源竞争,为中国的自主创新选拔人才,这才是中国大学的使命所在。
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以多样化选材设计目标的自主招生联考,却正在变成高考前的“掐尖儿”大战,首先是抢占考试时机。“多极”联盟尽管在2011年2月进行的笔试时间安排上费尽心机,但仍然躲避不了有意无意的“撞车”。
据自主招生联盟的初步公布的统计显示,“华约”“北约”两大联盟获得自主招生笔试的考生合计约达10万人,较2010年约增40%。不过这种增长主要出现在重点中学,且越是名校,学校获得的推荐名额越多。
“尖子生”瓜分
一流高校招生的名额仍然稀缺,也使“名额”问题成为对2011年自主招生联考最大的质疑,自主招生考生自荐的名额在自主招生总人数中,非常稀少;大部分自主招生的指标都分配给了全国各地的优质高中。清华、北大在全国范围内的生源基地均超过千所。高校也并不是将所有报名考生按成绩排名筛选,而是以省为单位,按一定名额分配,分配标准则是历年高考录取的排名情况。
在这种制度设计下,在基础教育资源过度集中的地区,几乎不需要太多回合,自主招生的名额就被重点中学的“尖子生”瓜分完毕。
名额之争也从高校传递到中学,排名靠前的学生最先获得推荐资格,轮到普通学生时,选择已经不多。虽然一个考生可以报考同一联盟中的多所高校,甚至是不同联盟中的若干所高校,但除非个别实力“强大”的学生,中学往往只允许一个学生报考一所高校。想要以个人自荐的形式报数一数二的名校,通过初审者只是凤毛麟角。
各方观点
一位网友表示高校之间也存在某种“默契”,名校要的学生弱学校不会抢;弱校要的学生名校也不感兴趣,高校招生人士证实了这种说法。“这个原理类似多层过滤纯净水。名校的人才门槛最高,过滤层也最多,其他学校则依照座次逐步放宽入门标准。初试之后,各校从强到弱,筛选学生,不夺人所爱。
面对名额分配的质疑,一位资深招生人士指出,这是各界夸大了自主招生联考的所要解决的教育问题。所有高中毕业生都能公平参与的实际上是高考,联考所要做的是集中高层次学生,进行一次真正能考察他们能力的分层次考试。
高校延揽成绩优秀的“尖子生”和“状元”本身无可厚非,应该说多数尖子生还是很优秀的孩子。当然也承认“尖子生”不是唯一优秀的群体,但有时高校的“状元情结”和“掐尖儿”行为,也和社会对高校的期待,以及高校对自己的定位有关。
各高校似乎也正在努力扭转这种局面。比如清华大学今年首次提出在未获得校荐资格的考生中,推出倾向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考生的“B计划”,试点包括新疆、湖南、江西、广西、甘肃、四川、陕西和海南等八省区,其中湖南、四川、陕西均为高考大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