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屏晚钟
基本解释
南屏晚钟 - 简介
南南屏山北麓的净慈寺创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距今已有 1000多年历史。是吴越国王钱弘叔为供养南山佛教开山祖师永明禅师而建,原名“慧日永明禅院”。地处怪石参嵯,宛若屏障的南屏山间。南宋时改名为“净慈禅寺”,与灵隐寺,昭庆寺,圣因寺并称“西湖四大丛林”。
净慈寺初建时就设钟楼一座。明代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嫌旧钟太小,重铸一口重达10吨的巨钟,因钟声洪亮,再加上寺后南屏山多空穴,所以晚钟敲响,钟声更是穿穴回荡,传播山谷,远飘大半个杭城。清康熙南巡时,以天将破晓,“夜气方清,万簌俱寂,钟声乍起,响入云霄,致足发人深省也”之由,改称“南屏晚钟”。
1986年,新铸铜钟高3米,口径2.3米,重喧10吨以上。钟体内外,镌铸《妙法莲华经》7卷及铭文共计六万七千字;它采用[蒲牢雕龙]作钟钮,以八瓣莲花为钟唇,每瓣铸有一处撞钟点,其中6处钟点上铸有梵文。钟脊上立南无毗婆尸佛和南无释迦牟尼佛等7个佛龛。
近年来,每到除夕之夜,杭州市各界人士和外宾、侨胞、游客聚集在净慈寺钟楼内外,举行新年撞钟除旧迎新活动。当第一百零八声钟声响,正好是新处伊始之时。这一象征着祥和、欢乐、安定、团结的活动,为古老的南屏晚钟注入了新的涵义和魅力。
南屏晚钟 - 由来
关于南屏晚钟的由来,据寺内的老和尚讲,是由于南屏山一带山岭由石灰岩构成,山体多孔穴,加以山峰岩壁立若屏障,每当佛寺晚钟敲响,钟声振荡频率传到山上,岩石、洞穴等为其所迫,加速了声波的振动,振幅急遽增大后形成共振,岩石、洞穴便随之产生音箱效应,增强了共鸣。同时,钟声还以相同的频率飞向西湖上空,直达西湖彼岸,碰上对岸由火成岩构成的葛岭,回音迭起,共振齐鸣,经久不息。
南屏晚钟 - 文化记载
清人侯铨在《南屏晚钟》一诗中说:“声喧百八起西泠,敲彻夕阳近翠屏。闲逐野云停半壑,远随孤棹落前汀。”
明人聂大年的《南屏晚钟》诗曰:“柳昏花暝暮云在,隐隐初传一两声。禅榻屡惊僧入定,旅窗偏逗客含情。”
北宋末赫赫有名的画家张择端曾经画过《南屏晚钟图》。尽管此图远不如他的《清明上河图》那么蜚声画坛,但却被记载于明人《天水冰山录》中。
南屏晚钟 - 交通线路
乘K4、504、游1、2、3路、假日5、7线到净慈寺站下。
南屏晚钟 - 门票
10元,敲钟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