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学习吧
查词典
nan的词语
南海一号

南海一号

拼音:nán hǎi yī hào

基本解释


南海一号 - 简介

"南海Ⅰ号"古沉船模拟图

“南海一号”正式被考古界关注是在20世纪80年代。1987年,广州救捞局与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合作在广东台山与阳江交界的海域内寻找一条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行动中,意外在一条宋代商船中打捞出200多件绿釉小瓷盘、锡壶、青白釉瓷器盖等。经鉴定,这些瓷器主要是福建、浙江、江西等地出品的珍贵文物;同时发现的一条铜鎏金带钩,在国内尚未出土过,可能是外国人的饰物。考古界认为,这一发现极有可能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因此立即引起世界考古学界的瞩目。

南海一号沉没于珠江口以西、距广东省阳江市东平港以南约20海里处,1989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命名为南海一号。南海一号沉没于水下仅23米深处,船身覆盖了近2米的淤泥,船长30.4米,宽9.8米,高3.5米(不包括桅杆),船舱内保存文物总数为6万~8万件发现时,甲板已经腐烂,而船身其他部分尚保存完好,全木质结构(马尾松木,杉木),其是迄今(截止2009年8月)发现最大的宋代船只沉船。

南海一号 - 历史背景

南海一号上发现的精美瓷器

史料记载,从两汉时期甚至更早时期开始,中国中原及沿海地区商贩就把陶瓷、布匹、丝绸(可能还有谷种)等商品装船,从广东等地的港口出发,远航到印度,再转运埃及、罗马等地,这就是著名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和西北大陆的古丝绸之路一起,共同成为连接东西方两大文明的桥梁。但由于时代变迁,沧海桑田,“海上丝绸之路”逐步被海浪所湮灭。现代历史界和考古界甚至难以寻找到能证明它确实存在的关键性实物证据,这使得“海上丝绸之路”的真相至今(截止2009年8月)仍是历史考古学研究的神秘领域。

南海一号 - 探测大事记

南海一号被保存在水中

2000年,考古部门对“南海一号”正式展开调查。

2001年4月,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联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水下考古专业队员共12人,搜寻和定位沉船遗址。

2002年3月至5月间,水下考古队再度下水,对海底沉船进行细挖掘、细打捞,打捞出文物4000多件。

2003年10月,广东省文化厅召开《“南海一号”整体打捞方案》专家论证会。

2003年11月,广东省副省长雷于蓝主持召开会议,规划、立项“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建设项目。

2004年3月,广东省发改委同意筹措资金,在阳江市海陵岛十里银滩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2005年12月28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开工兴建。

2007年1月16日,考古队前往沉船海域开展打捞前最后一次海底勘查,之后进行了持续9个多月的打捞。

2007年12月22日,成功打捞出水,这是在全无先例和经验可循的情况下,应该说整体打捞这一技术是个突破,这种打捞方式,在世界考古领域还没有先例。

2009年8月26日,“南海一号”的首次试掘于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水晶宫”展开打捞“武器”。

2009年9月26日,“南海一号”第一阶段考古发掘工作今日结束,共出土200余件瓷器,已经取得一系列的文物和重要成果。

南海一号 - 入住水晶宫

宋代古沉船“南海一号”今天(28号)上午入住它的新家——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特制的“水晶宫”。

上午十点,“南海一号”入宫典礼在“水晶宫”前隆重举行。

装载“南海一号”的沉箱出水后总重量达到5000吨,端坐在16个气囊上的沉箱移动缓慢,两三个小时才能完全进入“水晶宫”内,到达预定的位置。和前几天不同,“水晶宫”的墙壁和地板已经完成了防腐处理和清理工作。水晶宫的外墙也被涂上了蓝色。“南海一号”进入“水晶宫”后,入口将封闭,接着向里面注水,并拆卸沉箱,而这一过程,人们在“水晶宫”外都可以看到。

广东省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研究室 魏峻:考古发掘工作将于?开始,到时候,观众将可以通过“水晶宫”看到我们发掘、清理的全过程。

作为世界上发现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据称“南海一号”古沉船上保存有6万至8万件文物,经过近一年的整体打捞,在水中沉寂了八百多年的“南海一号”古沉船22号上午整体浮出水面。

南海一号 - 挖掘过程

挖掘出的瓷器

2009年8月18日,广东考古队的考古人员正式开始了对在“水晶宫”南海Ⅰ号进行试掘,并于9月21日结束了潜水考古作业。

考古人员还在所开掘的2号探方找到了南海Ⅰ号的隔舱板,船体雏形第一次露出真容,文物取样集中在2、3、4号探方。

南海Ⅰ号试发掘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目前已经发掘文物200多件,主要是福建德化和江西景德镇的瓷瓶、碗、碟等,另外景德镇的瓷器色泽偏青色,而德化的瓷器则色泽洁白。目前发掘的面积并不大,只有16平方米左右,最深的只有1.2米,浅的在60~70厘米左右,属于船体的表层部分,根据发掘的情况分析,在船体的表层下面,还有大量的瓷器存在,它们整齐叠放在一起。具体有多少,目前还不知道。

9月28日可能会再次往水晶宫灌水,让南海Ⅰ号继续沉睡。张万星副馆长强调,南海Ⅰ号的试发掘主要是为了制定下一步保护和挖掘南海Ⅰ号方案收集有关的参考数据。

此次除了找到一些以前发掘出来过的瓷器和铁器器形外,还发现了一些从未见过的新器形。

目前,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建设已进入设备调试的最后阶段,包括沉船展示和沉船考古展览、海上丝绸之路历史展览、南海Ⅰ号珍品展览、中国水下考古展览等五大展区等验收结束,就可进行布展。 另外,专家表示,在最终保护方案没有出来之前,南海Ⅰ号船体不会被贸然打开,否则船体可能散掉。只有在确定船体的支撑等保护方案后,考古部门才会研究如何对铁沉箱进行切割。

南海一号 - 打捞结束

受天气影响一度推迟的“南海一号”沉箱上岸工作,昨晚终于顺利进行,这也标志着“南海一号”的打捞工作全部结束。

从码头到“水晶宫”门口的距离约为364米,但由于沉箱出水后重达5000吨,仅拉移这300多米就需要耗费一整天的时间。到12月28号,“南海一号”将会正式入住“水晶宫”。

南海一号 - 挖掘发现

1、发掘出“南海一号”沉船的船舷部分和上甲板部分。据悉,该上甲板是目前为止发掘出的古代沉船中保存最为完好的。此前,它只是在古代书籍中有所记载。

2、目前共出土了200余件江西景德镇、福建德化等民间窑里的瓷器。

3、现场通过高科技手段绘制完成了三维激光扫描的动画图。这些图画非常立体逼真,记录下了历史原貌。

南海一号 - 打捞工具

沉箱

打捞现场的沉箱就像是装载“南海一号”的超大“集装箱”。沉箱建成后总重量将超过一千吨,其主要由上沉箱和下沉箱两部分组成。沉箱起吊前,工作人员会再次将下沉箱与上沉箱焊割,上沉箱将裹着“南海一号”由“华天龙”号吊出水,下沉箱则将留在海底。

华天龙

华天龙核心部分的全回转吊机,在世界上首次采用了将两种传统回转吊机结构相结合的模式,保证了华天龙能稳稳当当地吊起4000多吨的重物进行360度回转,也正是这一核心技术,使得将来在打捞“南海一号”时,能够保证装载“南海Ⅰ号”的沉箱在起吊过程中保持稳定避免摇晃,最大限度地避免里面文物出现损失。

气囊

气囊比较灵活,可以通过充气、放气随时改变沉箱的运动方向。使用气囊技术相对铺设铁轨也要经济,很多工程人员将沉箱平移到事先用20多根气囊按顺序铺设的‘轨道’上,在拉的过程中,后面的气囊拿到前面去,循环使用。

水晶宫

广东丝绸之路博物馆,在2005年12月28日动工,在海边施工,海边空气含盐量高,腐蚀性强,一般的混凝土难以抵御海风的侵蚀,主体工程改用耐久性混凝土结构,而外观则采用清水混凝土工艺,这在国内外还是新的尝试,该馆建筑物可抵御广东沿海台风和海啸,从而保护位于水晶宫内的“南海一号”沉船。

南海一号 - 价值

打捞出来的部分珍贵文物

“南海一号”连同船只和货物都是价值连城的文物,负责“南海一号”博物馆设计施工的王忠总工程师介绍,“南海一号”博物馆在风险级别上在整个广东省内都是最高的,属于国家一级。

将采取一级防范标准

在“南海一号”进驻博物馆后,有关单位将把包括安全防护方面的设计图纸交由国家文物局等相关部门审定,并进行正式定级。按照“南海一号”现有出土文物和珍贵文物储藏量,在正式定级后,“南海一号”博物馆预计其风险级别将属于国家标准中最高的一级风险单位,也将采取最高的一级防护措施。

按照相关国家标准,一级风险单位和一级防护都是针对防盗防破坏方面设定的。一级风险单位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一是国家级或省级博物馆;二是有50000件藏品以上的单位;三是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单位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海一号 - 建立博物馆

水晶宫

2009年9月,“南海一号”现在已经建成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晶宫”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水晶宫”高24米、面积2400平方米的水池将注入12米高的海水。这些附近海域抽取、经过过滤和处理后循环运转海水将完全将“南海一号”浸泡在这巨型玻璃缸里,缸里的水质、温度等环境都与“南海一号”出水前的海底环境完全一样。届时游客可以透过水下走廊的亚克力胶板观看到沉睡了800多年的古船。

2009年12月24日上午10时,备受瞩目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迎来开馆时间,盛大的开馆庆典在海陵岛十里银滩“南海一号”博物馆广场举行,从此,中国大型水下考古博物馆的历史再次被改写。

海上丝绸博物馆总建筑面积19409平方米,分为观众开放区和设备功能研究区两大功能区域。博物馆以中国海洋文明史和海上贸易史为主线,通过文献、图片和文物等方式立体呈现共和国水下考古作业的发展历程和考古成果。最大的椭圆则是三号宫,即为"南海一号"存放地。三号宫主体是一个巨型12米水深玻璃缸体,其水质、温度及环境都与沉船所在的海底环境一样,因而得名"水晶宫"。在水晶宫中,公众可以看到存放"南海一号"的钢制"沉井"。据广东省文物局副局长魏峻介绍,从9月份的试掘情况看,"南海一号"在沉箱中的位置居正,船体木质结构没有被碳化,保存完好。 水晶宫特别建造了两条长60米宽40米的水下观光走廊,走廊是模仿海底乐园的观光廊用亚克立胶建造,为亚洲之最,观众可以通过水下观光走廊亲眼看到"南海一号"的沉箱的水下剖面。博物馆将开放水下考古工作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观众即能看到"南海一号"在海底的原始地貌、沉船状况和考古工作人员进行水下考古作业的情景。

"南海一号"出土的文物存放于六号宫内,六号宫是完全模仿古代造船龙骨的骨架搭建的展厅内部空间,置身其中,仿佛就像是处在古船的核心舱位。"南海一号"的出土文物以瓷器为主,汇聚了江西景德镇窑、福建德化窑、福建瓷灶窑、福建义窑、浙江龙泉窑等中国古代名窑的制品。 出土文物皆经过脱盐处理,部分珍贵文物还以海水浸泡维持其出土环境。"南海一号"的文物大部分保存完整,做工精细。其中,景德镇窑青白釉瓷器引人注目,青白釉又称影青瓷,是仿制定窑产生的新品种,它具有"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磐"的独特风格。除了瓷器之外,"南海一号"还出土了许多金银铜器、钱币、石雕等手工艺品,估计沉船中的文物共有上万件。在出土文物中发现了带有异域风情物件,鸡冠花石砚台就是其中的代表。此砚台正看是鸡冠花,倒置后呈现高脚玻璃杯造型,"南海一号"对研究古代文化商贸交流史和时代生活背景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南海一号 - 未解之谜

沉船之谜;有人考察国外一些沉船事件后,怀疑南海一号是否也是因为超载而沉没。

始发港之谜:历史学家根据出水的瓷器主要产自景德镇、浙江以及福建,认为船并不是从广州出发,而是更北的福建泉州地区。

船所携带的历史信息之谜:南海一号的考古,很可能找回一段失落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

船沉没的确切时间:因为船上发现了来自不同时期的钱币,时间跨越北宋末期和南宋初期。竟然还有汉初的钱币。第五是沉船不腐的秘密,虽然不清楚沉没的具体时间,专家还是大致推断船沉没于840年前,一艘木质的货船在水下浸泡800多年而不腐烂。对于此,猜测可能是由于船体上的淤泥提供了隔绝氧气的环境所致。

南海一号 - 意义

考古学家认为,“南海一号”的发现和打捞,其意义不仅在于找到了一船数以万计的稀世珍宝本身,它还蕴藏着超乎想象的信息和非同寻常的学术价值。因“南海一号”不仅正处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航道,而且它的“藏品”的数量和种类都异常丰富和可贵,给此段历史的研究提供了最可信的模本。

对这些水下文物资源进行勘探和发掘,可以复原和填补与古代中国“海上丝路”密切相联的一段历史空白。与近代中国的两次文化史上的重大发现——“甲骨”、“敦煌”带来甲骨学、敦煌学的产生一样,“南海一号”也很可能带来“海上丝绸之路学”。

南海一号 - 打捞“南海Ⅰ号”不是寻宝探险

从两汉时期甚至更早时期开始,我国就开辟了从广东等地的港口出发,远航到印度,再转赴埃及、罗马等地的“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和西域的陆上丝绸之路一起,共同成为连接东西方两大文明的桥梁。由于时代变迁,现代历史学界和考古学界甚至难以寻找到能证明它确实存在的关键性实物证据,此次“南海Ⅰ号”的打捞以及后期研究,也许能帮助考古学界充实“海上丝绸之路”的很多细节问题。同时,“南海Ⅰ号”作为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久远、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沉船,对研究我国古代造船工艺、航海技术等都提供了典型标本。此外,此次整体打捞,在中国考古史,尤其是水下考古史上,也极具标志性意义。可以设想的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出土文物不断被清理出来,对海运史、陶瓷史、贸易史、航海史、科技史、文化史的研究以及复原当时的社会生活方式等诸方面,都可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然而,一次原本非常严肃、认真的科学研究活动,似乎仍不可避免地被导向新闻娱乐乃至经济考量的模式中。某些政府部门和媒体,似乎是顺理成章地将之视为开发旅游资源以及吸引眼球的大好商机。据说,前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就有点像旅游推介会,旅游局长取代了考古学家成为发布会的主角。而有新闻媒体更是估算出,“南海Ⅰ号”出土的数万件文物价值千亿美元之巨,这样,就把大众从严肃的考古科学引向寻宝探险式的娱乐事件中去了。看起来,“XX搭台,经济(旅游)唱戏”的模式又被套用。

诚然,“南海Ⅰ号”作为文物的经济价值已为考古学界所认可,对于经济的促进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过度的新闻娱乐化,对于考古研究其实并没有什么好处。

近期以来,考古发现屡屡成为新闻界关注的热点,每当有新的发 掘,就会有新闻界惊呼改变了某段历史或者将其视为什么史上最重要的发现等等。其实,考古发现并不像美国大导演斯皮尔伯格所拍电影《夺宝奇兵》那样充满着神奇和运气。考古发掘工作是在艰苦的野外作业的基础上,经过缜密的考据研究和复杂的案头工作才能完成的。而且,也不是每次考古发掘都一定会有大的收获,有时甚至会一无所获。前几年去世的著名美籍华裔考古学家张光直先生,在晚年曾多次在国内主持商代早期遗址的试探性发掘,都没有取得什么实际性的发现。最近几年,新闻媒体对一些考古发掘均有强势介入,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夏商周断代工程”,但这个工程取得的成果同样被各方所质疑。媒体对于考古发掘的宣传,尽管有不少正面的意义,但如果炒作过分,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会误导公众对考古发掘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将刺激地方政府在相关发掘上进行非理性的宣扬。如云南抚仙湖史前文明水下考古,现场直播加专家现场点评,搞得沸沸扬扬,结果却一无所获,不了了之。北京老山汉墓刚被发现,舆论就狂加炒作,誉之为“北京第三大重大考古发掘”,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上个月发现的良渚古城遗址,尚未有什么深入的研究,已经有人声称“良渚古城”将改写什么……

其实,如果不考虑文物本身的价值,考古发掘是“无用之用”,它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历史和文明,但却不能保证提供经济上的收益,因此也很少能引起公众的关注。比如一直在整理中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简、湖北张家山汉简等文物,对于我们重新认识先秦至秦汉时期的历史、思想和文化具有极高的价值,但是除了专业的研究人员,不可能有多少人会对像面条一样软塌塌的竹简有兴趣的。

南海一号 - 名称由来

南海Ⅰ号沉没于珠江口以西、距广东省阳江市东平港以南约20海里处,发现于1987年,1989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命名为南海Ⅰ号。

南海一号 - 打捞方案

“南海Ⅰ号”沉没海底800多年,历经海水的冲刷、腐蚀,船体已非常脆弱。专家对“南海Ⅰ号”的打捞进行了多次研究和论证后,最终确定了“整体打捞”的方案。南海Ⅰ号古沉船整体打捞无论在世界考古界还是在打捞界都属首创。南海一号浮出海面

“整体打捞”即采用一个巨大的钢制沉井,将埋藏于海底淤泥之下的古沉船及周身淤泥整体打捞上来。

按照这个方案,巨型沉井被压入海底后,将整体罩住沉船及其周围淤泥,然后再从沉井底部两侧穿引36根钢梁,形成一个密封的“钢箱”,把“南海Ⅰ号”连同海水和周围泥沙整体打捞出水。

由交通部广州打捞局历时一个多月设计和制造的沉井,长35.7米,宽14.4米,高12米,重达530吨,分上下沉井两部分。下沉井高5米,底部设计为向内收缩的斜角,方便沉井顺利地插入海底淤泥中。上沉井的底部预留了36对方孔,36根底梁将从中横穿而过。

南海一号 - 沉船揭秘

1. 船主的身份是什么

南海Ⅰ号共出水了金手镯、金腰带、金戒指等黄金首饰,都没有生锈,闪闪发亮。它们比较粗大,像金腰带长1.8米,手镯有四两重等,由此可以推测佩戴这些黄金首饰的船主可能非常富裕。

考古专家还猜测,这些粗大的金手镯、金腰带和金戒指不可能佩戴在一般身材的人身上,更不会是身材瘦小的人所戴,那么,这个人会不会是一名身材魁梧、体型巨大的富商?

2. 船上人员是否逃生

从近年对南海Ⅰ号文物的试探性打捞结果看,目前还没有发现古人骸骨。那么,南海Ⅰ号沉没时,船上人员是否已逃生?

有专家推测,由于南海Ⅰ号上已经出水的腰带、戒指、手镯等金器多为饰品,且数量少,应该不会是远洋货物,极有可能是船上的富商所佩戴。按照这样的推断,南海Ⅰ号沉没时,船上的富商如果可以及时逃离,应该不会将随身所戴的金手镯、金腰带、金戒指全部抛掉再逃生,所以有可能是与南海Ⅰ号一起葬身大海。

3. 当时船上生活如何

考古人员曾从凝结物中清理出了一件较为完整的漆盒,漆盒饰纹华丽,非常精美,透露出它的主人拥有精致的生活。

沉船中出水了一些大小不一的陶罐,外形朴实。专家认为,这些陶罐很有可能是南海Ⅰ号上的船员所用,其中一些陶罐可能是用于盛酒。如果属实,宋代文献中记载的,远洋途中船员饮酒消遣的生活,就可能在南海Ⅰ号上得到证实。

4. 沉船是否超载?

欧洲有两条著名的军舰,一条是瑞典的“瓦沙”号,另一条是英国的“玛丽·罗斯号”,他们都是因为加装了大炮造成船身载重量过大而沉没的。那么“南海Ⅰ号”是否也因为超载而沉船呢?

5. 南海Ⅰ号始发地为何处?

南海Ⅰ号出水文物大多是江西和福建的瓷器,还有景德镇的瓷器,景德镇位于福建的西北方,船逆流而上去运货可能性较小。此外,史料中曾有记载,在宋代广东港的船少有向北航行的,多发自泉州及以北港口。所以综合分析,南海Ⅰ号发自广州的可能性不大,很可能是福建泉州地区。

6. 生活舱浓缩中国海洋时代?

南海Ⅰ号的文物价值,已经有人估计可能会超过千亿美金。

南宋的疆域狭小,但是南宋却是中国最富庶的朝代之一,因为国家财富积累一大部分都是依靠海外贸易,所以南宋甚至可以称为古代中国的海洋时代。古船生活舱可以说是浓缩了整个时代背景,包含的历史信息可能超乎人们的想象。

7。木质船为何长年不腐?

“南海Ⅰ号”位于海面下20米深处,被2米多厚的淤泥覆盖。令人惊奇的是,这艘沉没海底800多年的古船船体保存相当完好,整艘船没有翻、没有侧,而是端坐在海底,船体的木质比较坚硬。

对“南海Ⅰ号”前期探摸中,还发现了少量的船身上的碎木块。魏峻说,这些木块的材质有一部分是马尾松木。马尾松多见于南中国地区,如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因此,“南海Ⅰ号”的出生地极有可能是南中国。

为何“南海Ⅰ号”能够长存水下800年而不腐?“南海Ⅰ号”水环境课题组负责人、中山大学生物科学院徐教授介绍说,“南海Ⅰ号”在浸泡800多年后仍保存完好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南海Ⅰ号”所沉没的水下环境氧浓度低,可以推测,船在沉没后的短时间内周围很快附着了大量淤泥,从而使船体与外界隔绝,避免了氧化破坏。对沉船周围淤泥的研究发现,淤泥内有很多生物,但没有存活的,这说明船体周围是一个厌氧状况非常好的环境。二是“南海Ⅰ号”所使用的材质是松木。根据广东民间说法:水泡千年松,风吹万年杉。这表明松木是抗浸泡比较好的造船材料。

南海一号 - 船上文物

·瓷器:不少瓷器极具异域风格

“南海Ⅰ号”现已出水数千件完整瓷器,汇集了德化窑、磁灶窑、景德镇、龙泉窑等宋代著名窑口的陶瓷精品,品种超过30种,多数可定为国家一级、二级文物。“南海Ⅰ号”还出土了许多“洋味”十足的瓷器,从棱角分明的酒壶到有着喇叭口的大瓷碗,都具有浓郁的阿拉伯风情。

“宋瓷成群,举国罕见。……惜哉!彩云易散,宝瓷易碎。洋人巧弄译笔,瓷器代称中国。南宋,乃狼主爪中之釉瓶……” ——《遂宁赋》魏明伦

“南海Ⅰ号”现已出水2000多件完整瓷器,汇集了德化窑、磁灶窑、景德镇、龙泉窑等宋代著名窑口的陶瓷精品,品种超过30种,多数可定为国家一级、二级文物。出水瓷器带有明显的异域风格,被认为是宋代接受海外订货“来样加工”的产品。中国古陶瓷协会会长、陶瓷鉴定泰斗耿宝昌对着“南海I号”上出水的瓷器连呼惊叹:“搞了一辈子的瓷器研究,却从未见过如此多的瓷类珍宝,很多连听都没听说过!”

宋代是中国瓷器第一个鼎盛时代,出现了定、钧、官、哥、汝五大名窑。对比明清时期华丽的珐琅彩,宋瓷以优雅的单色釉著称,被不少瓷器爱好者们奉为中华瓷器中的“大家闺秀”。

宋代各地烧瓷名窑迭出,官窑首屈一指。宋徽宗登基在河南禹州神垕镇建立钧瓷官窑,专门为皇宫烧造花盆、盆奁等陈设贡瓷。在他的主持下,钧瓷表面烧制出异常奇丽、变幻无常的线条,由于后人难以仿制,故有“钧瓷无双”之说。

宋景德年间,宋真宗赵恒命昌南进御瓷,底书“景德年制”四字,因其精美绝伦,遂以“景德镇”之名久久风行。随着宋室的南渡,北方许多著名窑场能工巧匠纷纷赶赴景德镇,带来了当时北方先进的制瓷工艺,使景德镇的制瓷技术迅速发展。宋代,景德镇因出产“影青瓷器”、“青白釉瓷器”而闻名于世,并通过泉州、广州两大商港通达海外,成为当时风靡世界的名牌货。据说,荷兰、葡萄牙商人最早将瓷器贩运到欧洲时,瓷的卖价几乎与黄金相等。据赵汝适《诸蕃志》记载,宋代的瓷器被运往全球50多个国家,最远的包括非洲的坦桑尼亚等地。

巨大经济利益驱使下,宋代的泉州、广州、杭州等著名对外贸易的港口附近出现了不少瓷窑,如“南海I号”上发现的福建德化窑、泉州附近的磁灶窑瓷器等就是当年著名的外销瓷。考古学家曾在磁灶窑发现过一些瓷雕塑,人物形象高鼻深目,生动地再现了当年贸易口岸“涨海声中万国商”的景象。

宋代,广东瓷业进入一个空前的兴旺期,出现了广州西村窑、潮州笔架山窑等著名窑场,计有窑址80多处,年产瓷器达1.3亿件,比唐代增加近22倍。南宋朱彧《萍洲可谈》记载北宋末年广州商船大量出口瓷器的情况时说:“舶船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人得数尺许,下以贮物、夜卧其上。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有专家称,目前在东南亚各地发现的宋瓷,大部分都是当年广州的外贸商品。

随着宋瓷的光芒远播海外,外国人对宋瓷趋之若鹜。在国外,宋瓷的使用成为阶级和身份的象征,甚至还影响了他们的生活习俗。据记载,东南亚一些国家在中国陶瓷传入以前,多以植物叶子为食器。宋瓷输入后,他们改变了过去“掬而食之”的饮食习俗,用上了精美实用的瓷器作为食物器皿。如今在印尼国家博物馆,还依然摆放有许多产自宋代德化的“喇叭口”大瓷碗。

金器:统一的特点是粗大

金器是“南海Ⅰ号”上目前出水最惹眼、最气派的一类文物。到目前为止,南海Ⅰ号共出水了金手镯、金腰带、金戒指等黄金首饰,没有生锈,闪闪发亮。它们比较统一的特点是粗大。鎏金腰带长1.7米,鎏金手镯口径大过饭碗,粗过大拇指,足足四两不止。可以推测佩戴这些饰品的人体格粗壮,身材高大。

铜钱:“海上丝路”的硬通货

目前“南海Ⅰ号”沉船点发现铜钱已达上万枚。其中,年代最老的是汉代的五铢钱,年代最晚的是宋高宗主政期的绍兴元宝。

这么多的货币一方面可能表明当时中国的国力之盛,中国货币可以成为“海上丝路”的硬通货,另一方面,也表明了船主的富裕。

铁器:宋朝就出口广东铁器

除了陶瓷这类人们熟知的中国特产,那时科技领先的中国,还向世界输出铁器,800多年后,它们已经面目全非。“南海Ⅰ号”船仓里面还有两样比较大宗的东西,就是铁锅跟铁钉,铁锅跟海水发生作用后,一摞一摞地变成了铁疙瘩;铁钉个体较大,二十多厘米长,铁钉都是拿竹篾进行包扎的,数量非常多。而在宋朝,广东正是铁器盛产地。

铜环:“半成品”出口深加工?

在“南海Ⅰ号”装载的货品当中,除铁锅外,现在出水的还有不少金属制造的商品,如铜环、铜珠等。对两者的用途,考古人员表示目前铜珠的用途还不好推测。

在出水文物展示时,专家分析说,从这些制品的外观看,只是经过初步的铸造或打磨,像铜环等上面并无花纹等装饰的痕迹,有可能是“南海Ⅰ号”的船主将中国造的半成品运往海外进行深加工。

“南海Ⅰ号”第一阶段试掘工作(2009年8月18日--9月26日)取得的重要成果:

挖掘出保存完整的船舷和上甲板,其中上甲板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宋代沉船中唯一一个保存完好的上甲板,此前,它只是在古代书籍中有所记载;

出水了200多件来自江西景德镇和福建德化等地民窑的瓷器,包括碗、碟、盘、壶、罐等各种形制,这些瓷器都价值不菲,据悉,类似的瓷器在国际市场上,每件售价达几十万美元;

考古发据工作现场通过高科技手段绘制完成了三维激光扫描的动画图。这些图画非常立体逼真,记录下了历史原貌。

打捞意义

南海一号是我国古代最为完整的货船,对我国的考古,经济,商业贸易的历史研究都具有重大的意义,不能因为其耗资很大而否认其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