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农民
基本解释
末代农民 -简介
末代农民,指的是城市的理念已成为一种意识形态渗透到农村的每个角落,城市化正在加速中国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城市化像个黑洞,吸走农村的年轻人。随着青年弃乡投城,留在村里的农民日渐衰老,种田面临没人接班的境况。
现状
现在村里就剩下这些老头老太太了,当一个个青年奔向打工的城市时,类似的“空心村”现象,城市化正在加速中国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城市化像个黑洞,吸走农村的年轻人,这一代新生代农民来说他们既不熟悉传统农业技术、不会使用传统农具,又不熟悉现代农业技术。虽然如今很多农民子弟都摘下了“文盲”的帽子,很多人却又戴上了“农盲”的标识,上世纪80年代农村出生的人不会种地,也不愿种地,有人戏称之为“末代农民”。
1、在很多地方的农村需要大量的人力进行农作物的耕种,这让一些村民感到力不从心,现在孩子们都在外打工,在农忙时不能提供他任何帮助,请人栽种每天需要60元成本又增高,本来还想种点水稻,但是干不动,已是满头白发的许多农民只是村上衰迈老农中的一员,因为缺少青年人,村庄显得冷冷清清。
2、种田少了接班人,在一些农村绝大部分青年像在外打工,剩下一支“386199”部队——38代指妇女,61代指儿童,99代指老人,这是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大量男性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后,在中国农村自然形成的最庞大的队伍。
3、城市化像个黑洞,吸走农村的年轻人。随着青年弃乡投城,留在村里的农民日渐衰老,种田面临没人接班的境况,儿女们不愿意回来种田,说不定我们成了末代农民,在农业部组织开展的“百乡万户调查”活动中,就有农民发出这样的担忧。
问题凸显
1、农业部发展计划司调查发现这个问题确实越来越突出,好在现在种田不需要长时间守在田边,农业已成为产前产后“两头在外”的产业,种子、肥料、农药、农田翻耕、收割、灌溉(小型以上灌区)等环节依靠花钱购买,产品大部分外销,除了育苗、移栽、日常管护等由农户自理外,其余的产前、产后环节,一手拿电话、一手拿钱,就有人上门服务。
2、用资本替代劳力,机械替代人力畜力,却又出现另一个问题——农资上涨,尤其是粮价长时间停滞不前进一步削弱农民种田的意愿。尽管国家早已取消农业税、并且每年给农田实现一定的粮食补贴政策,但是农资价格上涨的速度和幅度远大于惠农补贴,种粮无利可图甚至存有风险时,导致抛荒成为不少农民的选择。
3、由于种粮收入低、种田风险高,一些过去视土地如命根的老农,如今视土地为鸡肋,能进城的都进了城,就算是在一个县城的工厂里打工,一个月也能拿到一千来块钱,一年随便也能赚万把多块钱。但是像我们种棉花这类的经济作物,夫妻两个人种10亩田才能赚到一万七八千块钱,吃的苦完全不一样,而且还要赶上好年景。
4、这些50岁以上的种田人,分为以下几种情形:一是在本地城乡就业者,农忙时回乡兼营耕作,占20%。二是留在乡下带有孙子女的“蹒跚老人”,占60%。三是少数外出无门的准老年人,约占10%。四是一些回乡建房或短期照顾病痛的在村老年人,顺便耕种,占5%。五是一些在城镇公共部门就业的“半边户”,退休后回到生养之地,经营田园,养老归山,占5%。近年回流的农民工中,45岁以下的,在村居住一年以上的几乎没有。
现象剖析
1、三农问题专家李昌平不无担忧地表示,年轻人极少搞农业了,这是一个大问题。这不仅会影响粮食安全,会加速农村社会的凋敝,
2、现在村里就剩下我们这些老头老太太了,当一个个青年奔向打工的城市时,类似的“空心村”现象让人感到心寒,许多家的大门都是铁将军把门,偌大的一个村子,大白天的,冷冷清清,除了偶尔见到几个老人,听不到孩子的游戏的笑声,听不到妇女的歌声。
3、处于颓败状态的乡村,其内在精神和伦理道德一样面临着深刻的危机,这一代农村青年与乡村、土地是隔离的,这是一种内在精神的脱离。他们对土地对乡村对自身的文化都没有兴趣,没有完整感知生活方式和文化的存在,即使出生在农村,这些孩子长大后还是不愿意当农民。
4、城市的理念已成为一种意识形态渗透到农村的每个角落。每逢春节返乡的人们都在谈论着在哪打工、赚多少钱,这会给滞留在村里的年轻人以心理压力,呆在家里是没有出息的,出去打工吧,邻里乡亲的议论给年轻人外出提供着心理支持。
5、过完年新增和已经外出打工青年一起离开家乡,随波逐流。从一个城市漂流到另一个城市,从一个工厂转移到另一个工厂。即使是不外出打工,他们也会就近选择县城,县城是否有房也成了农村女孩找对象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青年逃离农村成了一种发自内心的逃离。
应对措施
1、这一代新生代农民来说,他们既不熟悉传统农业技术、不会使用传统农具,又不熟悉现代农业技术。虽然如今很多农民子弟都摘下了“文盲”的帽子,很多人却又戴上了“农盲”的标识,上世纪80年代农村出生的人不会种地,也不愿种地,有人戏称之为“末代农民”。
2、中国土地上耕作的劳动力现在至少还有1.5亿人,尽管其中的大部分人是80年代之前出生的。但“末代农民”的说法是不确切的,因为:第一,中国现在不是农民少了,依然还是农民多了;第二,80后不做农民了,不是绝对的,只要农业能够获得社会平均利润,不仅80后会返回农业,90后也会搞农业。
3、中国只要提高农业比较效益,是不会缺人种田的。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应当提高粮食价格。日本政府要以11至12元人民币/斤的价格收购,否则日本农民就不愿生产稻谷。而中国水稻价格从1990年至今,只涨了大约5倍;同期生产资料涨价超20倍。农民工工资二十年来涨了5倍,同期公务员工资涨了40至60倍不等。
4、解决“将来谁来种田”的问题,关键是在加强农业生产力建设的同时,开发和利用好农村的人力资源,培养适应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型农民。一是要培养种养大户,二是大力推进人才强农战略,培养农村的实用人才,尤其是农业技术人才,三是多种途径、多种渠道开展农民培训,培养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