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学习吧
查词典
luo的词语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拼音:luó mì ōu yǔ zhū lì yè xiào yìng

基本解释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又叫禁果效应。心理学的一种人际交往效应。指有好感的异性间,受到的外界干涉越多,他们的感情就会越深。这也就是造就千古奇唱“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心爱情故事。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概述

莎翁的名著《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几乎人尽皆知:罗密欧与朱丽叶相爱,但由于双方世仇,他们的爱情遭到了极力阻碍。但压迫并没有使他们分手,反而使他们爱得更深,直到殉情。心理学把这种爱情中的人儿“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现象称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即,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这是有关爱情的一种“怪”现象。

认知失调理论很好地解释了这个颇具罗曼蒂克色彩的效应。当人们被迫做出某种选择时,人们对这种选择会产生高度的心理抗拒,而这种心态会促使人们做出相反的选择,并实际上增加对自己所选择对象的喜欢。因此,人们在选择恋爱对象时,由于人们对父母反对等恋爱阻力的心理抗拒作用,反而会使双方的感情更牢固。当这种恋爱阻力不存在时,双方却有可能分开。经历过重重阻力和生死考验的爱情,不一定能抵得住平凡生活的冲击。当爱情的阻力消失时,也许曾经苦恋的两个人反而失去了相爱的力量。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不同说法

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常见到这种现象:父母的干涉非但不能减弱恋人们之间的爱情,反而使之增强。父母的干涉越多、反对越强烈,恋人们相爱就越深,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罗米欧与朱丽叶效应”。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是因为人们都有一种自主的需要,都希望自己能够独立自主,而不愿自己是被人控制的傀儡。一旦别人越俎代庖,替自己做出选择,并将这种选择强加于自己时,就会感到主权受到了威胁,从而产生一种心理抗拒:排斥自己被迫选择的事物,同时更加喜欢自己被迫失去的事物。正是这种心理机制导致了罗米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一代代地不断上演。

心理学家的研究还发现,越是难以得到的东西,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越高,价值越大,对人们越有吸引力;轻易得到的东西或者已经得到的东西,其价值往往会被人所忽视。因此,当外在压力要求人们放弃选择自己的恋人时,由于心理抗拒的作用,人们反而更转向自己选择的恋人,并增加对恋人的喜欢程度。中国民间过去流行这样一种说法“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着不如偷不着”,也就是说的这种心态。

另外,心理学家鲁宾发现;男女对对象的爱情得分是一样的,但女性对自己对象喜欢的程度,比男性对自己的对象喜欢的程度要略高。男女对同性朋友的喜欢程度是一致;而女性比男性更爱自己的同性朋友。这就是我们经常看见女孩子们可以一起牵手走路,甚至喜欢挤在一张床上睡觉,说悄悄话,却很少看见男生会这样的缘故。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原因分析 是什么心理让这些被“棒打的鸳鸯”关系更紧密呢?心理学上的解释之一是,从选择自由与对所选择对象的喜爱程度之间的关系来说的。让我们先看一个实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布莱姆在一个实验中,让一名被试面临A 与B 两个选择,在低压力条件下,另一个人告诉他“我们选择的是A”,在高压力条件下另一个人告诉他,“我认为我们两个人都应该选择A”。结果,低压力条件下被试实际选择A 的比例为70%,而在高压力条件下,只有40% 的被试选择A。可见一种选择,如果选择是自愿的,人们会倾向于增加对所选择对象的喜欢程度,而当选择是被强迫的时候,便会降低对选择对象的好感。

因此,当恋爱双方被强迫作出某种选择时,会产生高度的心理抗拒,这种心态会促使他们作出相反的选择,甚至会增加对自己所选择的事物的喜欢程度。生活中我们常能听到这样的事例:某对恋爱的青年,尽管遭到父母的竭力反对、亲友的百般阻挠,两人非但不中止恋爱关系,反而更亲密,更大胆,有的甚至以自杀来对抗。

另一种解释,是从维持认知平衡的角度来说的。一般情况下,人们对自己行为的解释,都是从内外两方面去寻找理由,当外在理由消失后,人们就会从内部去寻找依托。反之亦然。恋爱双方渴望接近对方等行为原因,可以解释为,由于双方内在的情感因素和外在亲人朋友的支持。当亲人采取简单否定的态度时,便削弱了恋爱的外在理由,这导致恋爱者的认知出现了不平衡,于是,他们只好把内在的情感因素升级,以解释自己恋爱对方的行为,使自己的认知重新处于平衡状态。这便是中学生在异性交往中,易把友情当恋情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好奇心和个性的互补,在异性交往中,交往双方更容易获得满足感。但许多老师、父母对中学生的异性交往都疑神疑鬼,甚至明确反对,这就使交往者把满足感解释为双方的依恋,从而误认为自己已经坠入爱河。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逆反的外因 生活事业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几乎无人不知的爱情悲剧,在每个民族都流传着,因为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权总是逐步受到尊重的,恋爱婚姻的自由在每个民族历史上,都有一段身不由己的阶段,也就是造就悲剧的阶段。在中国,无人不知《梁山伯与祝英台》;在西方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更是深入人心。一直到现在,还偶尔听到某某男女因为父母坚决反对,殉情自杀;或者男女因反抗父母未果而私奔。私奔后的结果也不是全部都很好,好多是私奔后发现对方并不像原先想象的那样好,因为已经和家人决绝了,只好凑付着过,最后因为种种原因甚至导致个别人绝望自杀。

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种悲剧的发生呢?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因为两家是世仇,家人坚决反对,他们的感情却在家人的百般阻挠下相爱更深,最终双双殉情;梁山伯与祝英台一开始只是不知情的兄弟关系,梁山伯根本没有娶祝英台的想法--因为是“弟弟”,但是,得知祝英台对自己一往情深又绝对不能修成正果,于是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是觉得不能失去,越是觉得绝对得不到的东西,越是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心理学家发现,越是得不到的东西,人们就越是觉得珍贵。于是想办法提高人们的期望值和得到的难度,是促使人们拥有某种东西的简单办法。在生活中,这种现象比比皆是,对此好多的为人父母者头疼不已。眼看着孩子处了一个对象,怎么看怎么不像好人,口碑也很差,可是孩子偏偏喜欢,这时候父母往往出面干涉,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越是干涉越是相爱,处理好了孩子会留下一辈子对初恋的残酷记忆,忘却一段可能是悲剧的恋情;处理不好就像前边说的,引发真正的悲剧。并不是说罗密欧不好,最起码朱丽叶在受到百般阻挠的热恋中,无暇顾及罗密欧的缺点;反之亦然。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中国,几乎每个省市全部建起了和西方各个发达国家致冷机企业联营的中国电冰箱制造厂,那个时候只要打开电视,就能看到什么“*--阿里斯顿”“*--利渤海尔”“--飞利浦”等等,品牌众多的冰箱一拥而上,终于导致价格跳水,各个冰箱厂家为了占领市场,纷纷提高产能,降低价格,大打价格战。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羊群效应”和“多米诺骨牌效应”,消费者因为价格多变,广告铺天盖地,无所适从。这时候,有一家最精明的厂家,做了一件最精明的事情--砸冰箱以表示质量第一的决心;然后,就是保持坚挺的价格,以保证品牌的规格;第三,控制产量让市场“饥渴”,这个厂家想必都知道,就是海尔集团。那个时候,我家买的琴岛-利渤海尔冰箱就是托人才买到的。这就造成了一个“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由于不突击产量,不降低价格,海尔的质量没有受到价格、成本大战的影响,也没有突击产量,使海尔在很短的时间内顺利实现了对中国电冰箱行业的绝对占领,形成了中国电冰箱业一枝独秀的局面。加上后来海尔推行新的管理理念,使海尔步入了健康稳健的国际化企业集团发展之路。

有些广告就很会把握这一点,尤其是日本汽车业。大家可能还记得天籁进入中国以前,铺天盖地全是对这款汽车的溢美之词,让好多人持币等车。等了好几个月终于盼到了隆重的下线仪式,然后就是对市场实施饥饿制约,就是限量生产,在汽车降价的时候,高抬价格追加提车费,更加吊足了购车者的胃口。这时候你还会在乎它的性能价格比吗?于是日产大赚了一把。

由此可见,在生活、工作中,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为了“吃不到的葡萄”“摔伤”了自己。“吃不到的葡萄”不一定是酸的,但是也不一定是甜的!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建议

面对“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恋爱男女和他们的家人都应该从中得到启示。对于青年男女来说,自由恋爱固然是值得称道的,但父母的反对肯定也有一定的道理,不妨理性地与父母亲交流一下看法,而不是把恋爱建立在“逆反”、“抗拒”、“维护自尊”、“满足好奇”上,恋爱更重要的是建立在共同的基础之上。

家长在说服教育时,一定要注意方法,不要强行禁止,采取“ 高压政策”,而要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因势利导,切忌动辄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训斥、打骂甚至当着众人的面羞辱他们,这极容易产生“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使事情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研究

为了了解父母的干涉是否改变了夫妻恋人之间的关系和相爱水平,心理学家德瑞斯科(R. Driscoll)等人在1972年调查了91对夫妇和相恋已达8个月的41对恋人,发现在一定范围内,父母干涉程度越高,恋人之间相爱越深。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关系的外在力量,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这种现象借用莎翁名剧命名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the Romeo and Juliet effect)。

人们相信对自己的行为拥有控制权,天生不喜欢自己的自由受到限制。当自由受到限制时,人们会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而采取对抗的方式从事被限制的行为,可以保持自己的自由,除去不舒服感。父母强迫子女与恋人分手,子女往往会产生高度的心理抗拒,做出相反的选择,不但不放弃自己所选择的恋人,还增加对自己所选择恋人的喜欢程度。尤其对正处于热恋期的恋人来说,还沉浸在爱的激动、幸福和甜蜜中,对身边一切更是不管不顾。父母越想棒打鸳鸯,结果却越搅越热。

敏感的父母偶然发现还在上中学的孩子与异性同学互递纸条,先是大惊失色,不容分说扣上“早恋”的帽子,然后采取一切粗暴手段试图扼杀:恶语批评侮辱、勒令断绝来往、专程接送上下学、全面监视举动……父母的良好愿望不但没有如愿以偿,倒是适得其反,硬生生把原本只是互相爱慕的孩子逼得成双配对离家私奔。

人性本身就如此,在外力强制条件下很容易引起对立情绪,很可能出现反抗作用。人更愿意进行自由选择,越是限制、禁忌的东西,越显得神秘、有趣、充满诱惑,越能激发人的叛逆心和反抗性,也越发地想尝试一下。一旦电影、书籍、文章被列为禁片、禁书、禁文,就是众人趋之若鹜、洛阳纸贵之时。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在心理教育中的应用 之所以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如此坚贞,是因为凯普莱特和蒙太古两大家族的粗暴敌对而造成的。这一“效应”在《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阴谋与爱情》中的斐迪南和露伊斯、《西厢记》中的张群瑞与崔莺莺等人身上都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告诉我们,父母不尊重孩子的选择,横加干涉,容易造成父母与孩子之间情绪的对立,从而强化孩子行为愈加走向父母良好愿望的反面。这从心理学角度上说,是由于行为主体受到干预而产生逆反心理所致。实际上,此“效应”不仅表现于父母的干涉对孩子恋爱态度的影响上,也表现于教育者的粗暴行为对学生早恋、吸烟、酗酒、自私等不良行为的负面影响上。因此,从教育学、心理学角度看,借鉴此“效应”,如何管理学生、怎样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是会产生积极的效应的。

一、强硬是心理教育之大忌

心理健康教育也称心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构建相互作用的社会活动过程。在这过程中,作为教育者切不能强硬的方法、武断的态度。

(一)谨忌教育行为的强硬。教育者以命令的口吻要求学生“不准怎样怎样”并不能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时,为树立自己的权威,为维护自己的自尊,就可能会采取更加强硬的手段干预学生的行为,如罚款、面壁、停课、请家长等。试图通过加压,逼迫学生服从命令,改掉毛病。可事与愿违。因为这样做,会使学生认为羞辱了自己,更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学生可能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变态心理,“就是让老师看看能把我怎么着。”

我小学二年级是在一所学校只有一位教师的村小复式班读的。曾记得有一个午休的时间,我们有五、六位同学爬上大树去抓喜鹊窝里的雏鸟。后被其他同学告了密,包老师把我们整整罚站了大半天,并且说“晚上放你们回家我都不姓包!”,最后还是让我们回家,此后,我们暗地里经常模拟这一幕,同学们还编了歌谣:“包还是那个包,菜包草包还是那个包……”。

(二)切忌随意“不”字。学生因受知识和阅历等多因素的限制,辨别是非的能力较低。这样在行为上难免会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早恋现象、吸烟酗酒、拉帮结派、纪律散漫等。面对这些现象,我们该如何管教?有人会说,直接命令学生:“不准谈恋爱,想恋回家去谈”,“不准吸烟、想吸回家吸”……窃以为,这种命令的口吻极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与老师情感对立,只能强化学生的不良行为。这对问题的解决就不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心理教育要讲究方法

为了避免因教育者言语和行为上的不当而造成的师生之间的对立,在使用“批评”的武器时要坚持“避实击虚”“以柔克刚”的原则。笔者在实践中尝试运用以下方法,教育效果较好。

(一)无中生有法。唐代诗僧景云题《画松》诗有“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画上之松本虚,偏说实有,《千首唐人绝句·评解》说此种写法是“愈说得实而愈见其虚”,这是虚境实写,又称无中生有法。在构思上,为了形容画松技艺高超,写出观画者的审美幻觉,故意说,此松是天台山上亲眼得见之松,意法。它既可以理解为对独立的各种诗法的归纳,也可以视作是对学习者日后创作实践中灵活运用各种诗法的—次引导。

通过“捏造”事实,无中生有,对某生“改正”错误的行为进行表扬,促其自责。如:“我听说某生已改掉了吸烟的不良习惯。这是听说,不过我坚信他能做到这一点。我为他高兴。”这种假借道听途说的“事实”对某生进行表扬,易引起某生对未改正错误的内疚和自责,激励他痛下决心改掉不良习惯。不过,此法的应用应建立在教育对象已有某些“改正”的迹象及心态基础之上,才有正面效应。

(二)声东击西法。声东击西法,原于唐人杜佑在《通典·兵典六》中说:“声言击东,其实击西。”意思是说,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虽然他们攻击方向在西,但却故意搞出一套攻击东方的声响。科学家研究指出:人是唯一能接受暗示的动物。暗示,是指人或环境以不明显的方式向人体发出某种信息,个体无意中受到其影响,并做出相应行动的心理现象。暗示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了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经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于结果的内容。举个实例,某人到医院就诊,诉说身体如何难受,而且身体日渐消瘦,精神日见颓丧,百药无效,医生检查,发现此人患的是“疑病症”。后来,一位心理医生接受了他的求治。医生对他说:“你患的是某某综合症。正巧,目前刚试验成功一种特效药,专治你这种病症,注射一支,保证三天康复。”打针三天后,求治者果然一身舒坦出院了。其实,所谓“特效药”,不过是极普通的葡萄糖,真正治好病的,是医生语言的暗示作用。

声东击西的一种暗示战术用在教育上也是颇具教育效应的。声东是现象,击西是本质。为这击西之实,先行声东之虚。借用此法,可寓批评于表扬之中,行表扬之虚达批评之实。如“某生这次期中考试比上次有所进步,尽管他在纪律上有时还显散漫一些”。该生能听出是在批评他的散漫。且还会促使该生这样思考:我要是纪律不散漫呢?该不会有更大的进步?这对该生改掉不良行为是积极的。

(三)移花接木法。“移花接木”指把这种花木的枝条嫁接在那种花木上产生新品种或改善老品种。桃树与李树的嫁接,产生了新品种“桃李”,国光苹果与元帅苹果嫁接,产生了新品种“富士”、“红富士”……,把自己读过的书报上的故事原文搬上考卷,往往给人抄袭之嫌。但这不等于说不能用别人文章中的材料,如果对自己熟悉的几个故事进行压缩,然后将其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表达某种新的思想。这种写作迁移的方式,我们就叫它“移花接木法”。它在旧故事里融入了新思想,是一种巧妙的借鉴,不是抄袭,而是一种创新。

我们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采用“迂回曲折”的批评方法,即通过批评周围以外的人和事,促其“嫁接”自身,催其自省。如针对早恋现象,班主任可直述过去某学生因早恋耽误学业的危害学生会听出弦外之音,积极反省,改过自新。

心理教育必须遵循学生心理特点,继续创新、拓宽渠道、不断完善、与世俱进,多思考“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等方面的心理内在,才能以清新活泼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引导,才能提高心理教育的有效性,扩大心理教育的覆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