谅山战役
基本解释
谅山战役是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组成部分。
简介
谅山,位于直面中国广西的越南北部,北距中越边境18公里,南距越南首都河内130公里。谅山以北,是层峦起伏、丛林密布的越北山地;谅山以南,是稻田纵横、水网密布的北部平原。有公路、铁路纵贯谅山,北可达中越边境,南则直通河内。因此,谅山不仅是越北的交通枢纽,更是首都河内的屏障门户。谅山市周围被扣马山、巴外山等山岭及一系列高地所环抱,地形十分险峻;市区则分为南北两部,以横穿而过的奇穷河分界。如果要在越北用兵,谅山正是锁钥之地。守住它,可将来敌挡在越北山地;拿下它,便一马平川,直取河内。自古以来,中原王朝南取交趾,此处是必经之地,然后传檄可定。公元1979年2月,谅山又陷入一片血火战场。
对越自卫还击战的广西战区,以拿下谅山为既定目标。自2月17日开战以来,东线人民解放军各部队迭经苦战,穿插东溪,会攻高平,缠斗同登,虽付出了重大牺牲,但攻坚必克,至2月25日,已形成威逼谅山之势。
背景
从整个战局来说,越军在越北的正规军加地方团、省队、公安屯有10万多人,并不算少,火力配置也很优越。而越北山地险峻复杂,公路也不多,易于防守。越军也熟悉解放军的穿插战略,对于以点带面的防御战法也应有所心得。然而越军还是犯了极大的战术错误,这就是消极防守,孤立地靠各个战略点迟滞解放军的进攻,而没有及时调动机动兵团进行反击以填补战线漏洞。结果在解放军的传统穿插战法之下,越军的防御体系被割裂,一点突破,即被合围。各个战略支撑点互不相援,只好各自为战。经解放军的优势兵力火力打击,这些支撑点只能是坐待而亡。而主要支撑点一失,越军的后续部队则再次面临解放军的穿插分割,造成恶性循环。总的来说,缺乏大兵团作战经验,株守孤城而不是大步进退,是越军的致命伤。
经过10天的大战,越北重地高平、老街、柑塘、同登已被中国军队攻占,一线越军345师和346师遭到沉重打击。西线中国13军已进至沙巴,准备围歼进退不定的越军王牌316A师;东线中国55军则乘大胜同登之势,凶猛地压向谅山。
守卫谅山的是隶属河内第一军区的越南人民军第3师。这支部队又称为"金星师",1965年9月组建于越南南方,其名取"南方的一颗金星",象征胜利之意,为南方对美军作战的主力师。在越军中,除组建于五十年代抗法救国战争中的312、316、304、308等历史最悠久的头等师外,便数这个第3师了。第3师下辖2团、12团、141团、炮兵68团,其中12团曾获"英雄团"称号,擅长进攻,能打近战、夜战,在与美军作战中功勋赫赫。141团则能攻善守,曾获越南"人民武装力量英雄"称号。第3师从上到下,兵骄将傲,曾喊出过"打到友谊关吃早饭,打到南宁去过春节!"的狂言。很可惜,摩拳擦掌的第3师出师不利,在同登挨了中国军队55军狠狠一拳,丢了那个"英雄"12团。第3师余部1万余人退守谅山,利用谅山周围山地设防,密布明碉暗堡,准备将中国军队挡在此处。
主攻谅山的中国军队是广州军区第55军及附54军162师,加强重炮集群,另配属43军主力和50军148师,以从东面禄平方向协同进攻。进攻兵力共计7个师8万余人。55军的前身是长沙起义的陈明仁兵团,后改编为人民解放军第21兵团。1952年10月,以21兵团为骨干,加入第48军、第49军各一个师,组建成为55军,首任军长为上将陈明仁。55军的骨干为起义部队,建国前后的主要战绩为剿匪,在解放军的序列中并不显眼。此次对越作战,55军勇克同登,歼灭"金星师"王牌12团,初显风采。
54军是现在军委的王牌,这支部队的前身是第四野战军第44军和45军。44军是前东野7纵,赫赫有名的"邓华纵队",强将手下能有弱兵吗!45军是前东野8纵,是东野中唯一一支从地方部队打成主力的纵队。打衡宝时,45军以丁盛一个师顶住了白崇禧5个师,硬是把"小诸葛"崩掉了牙齿。1952年10月,以44军和45军的主力合编成了54军,首任军长为丁盛。在朝鲜战争中,54军参加了金城战役,直下梨船洞,勇渡金城川,完成了朝鲜战争的最后一战;在1962年的中印边界反击战中,54军部队在东线打出了瓦弄大捷,给了印度军队一个刻骨铭心的教训;在此次对越自卫还击战中,54军奔袭高平,血战4号公路,保障了友邻部队如期克敌。54军参加了建国后的三场大规模对外战争,堪称人民解放军中的"外战专家"。
43军的前身是东野6纵,后来早逝的红军名将陈光为首任主官,是东野中著名的"两头冒尖"的部队,对敌人凶,对自己人也凶。其6纵16师前身又是解放军全军历史最悠久的部队:叶挺独立团!6纵在东野中以善于攻坚野战著称,在辽西追歼中曾歼灭廖耀湘兵团3万余人。1949年全军整编,6纵编为四野43军,洪学智为首任军长。43军后南下两广,追击白崇禧,解放海南岛,军功赫赫。对越还击开战以来,43军长途穿插东溪,其坦克部队一辆坦克孤军冲进东溪,驱散越军,并独守三个小时,等到了后续部队的到来,为围歼高平越军奠定了基础。
50军的前身是辽沈战役中起义的**60军。1949年全军整编为四野50军,军长为起义将领曾泽生。50军是第一批入朝的六个军之一,在第三次战役中曾歼灭过英军皇家重坦克营,在第四次战役中独守汉江南岸,以巨大的牺牲顶住了联合国军优势兵力的进攻,稳定了全局战线。由此,奠定了这支起义部队在全军中的地位。
经过
从正面进攻谅山,只有一条经同登向南至谅山的公路,周围则尽是山地丛林。越军第3师将主要兵力摆在了谅山外围的各个山头高地上,俯瞰公路,形成密集的交叉火力。中国军队的机械化兵力只能通过公路经达此处,便要遭到猛烈的打击。与此针锋相对,中国军队的战法则是先控制外围山岭高地,逐个拔点,扫清谅山外围越军,再沿公路发起总攻。
1979年2月27日清晨,谅山战役开始。中国军队发起了10分钟的火力急袭,然后55军兵分三路,以163师487团猛攻扣马山,488团进攻417高地,164师491团直取巴外山。其时整个谅山周围大雾弥漫,天上又下着细雨,能见度很差。中国军队像潮水一样扑向各个高地。扣马山、巴外山、417高地分布于谅山两侧,距离市区3~5公里不等,大都由十几个山头和高地组成,其间遍布丛林和岩穴,地形十分复杂险峻。越军防守部队占据了各个山头和高地,以迫击炮、火箭筒和高射机枪构成交叉火力网,居高临下阻击中国军队的进攻。
进攻扣马山和417高地之战一波三折。其时天空雨雾弥漫,因为看不清方向,中国军队密集的进攻队形经常误撞越军火力网,遭到了很大伤亡。为打开局面,坦克部队发起冲锋,以坦克和战车为先导,吸引越军的火力,引导步兵进攻。这个办法开始还比较有效,步兵跟着坦克逐次跃进,不断向纵深插入。后来越军集中"冰雹"火箭弹和高射机枪进行火力打击,中国军队坦克连续被击毁击伤,进攻再次被压制。关键时刻,中国军队的炮兵进行了纵深炮击,以密集弹着点开辟进攻道路,同时还发射大量燃烧弹,为茫茫雨雾中的步兵指示攻击目标。进攻部队也改变了打法,将密集队形组成不同梯队,以营为单位,采用班、排疏散队形,交替掩护,多路攻击。炮兵观察所紧随步兵前进,随时为炮兵提供射击坐标,呼唤炮火支援。步兵每攻下一个制高点,便发射信号弹,炮兵部队则立即进行向上200米火力突击,将越军的下一个火力点置于火网之下。然后,步兵再发起冲击。这样,中国军队像梳头一样密集推进,拔点攻击,一个个打掉了越军的火力点。血战至27日下午17时,163师终于攻占了扣马山主峰和邻近的417高地。
164师491团进攻巴外山的战斗也很激烈。巴外山位于谅山市东北,由10余个大小不同的高地组成。在此防御的越军有1个营,主要兵力固守在巴外山主峰和北侧的440高地,炮兵布置在主峰西侧,阵地外围设有大面积雷场。阴雨浓雾中,中国军队发起强攻。491团打得很聪明,以一个营的部队从东面佯攻,吸引了越军的火力。另以一部秘密潜伏接近,迅速排雷,将越军的雷场打开了一条通道。然后中国军队穿过雷区,攀上陡壁,突然接近越军阵地,双方激烈对射。与此同时,491团另一部迂回主峰西南,发起突然攻击,一举摧毁了越军炮兵阵地。各路中国军队发起全面攻击,东西夹击,历经肉搏推向主峰。经一天激战,全部歼灭防守越军,占领巴外山主峰。
与此同时,54军162师进攻谅山西北的七溪。七溪,在1950年抗法边界战役中,曾是法军覆灭的坟场。而此次,面对中国军队的凶猛穿插,越南守军很快便土崩瓦解。中国军队一鼓作气占领了七溪,控制了重要的飞机场,切断了越军东援谅山的交通要道。而在谅山东部的禄平、横模地区,中国军队43军不顾连日激战的疲累,长途奔袭,连续击破越军防线,如期攻克禄平,控制了越军西援谅山及海上南逃之路。
激战至2月29日,谅山外围防御要点已被全部扫清。中国军队从东、北、西三面直扑谅山市区。仗打到这个份上,越北的大势已经决定了。因为越军迟迟没有调动预备队进行反攻的迹象,仅靠谅山孤城是无论如何挡不住中国军队进攻脚步的。然而谅山又太重要了,失了谅山,首都河内就将直接面临兵锋之下。因此,英雄的"金星3师"在此作了最后一搏。
3月1日上午,55军集中了300余门火炮猛烈轰击谅山,30分钟落弹几万发,谅山市被炸成了一片火海。随后,55军分兵数路,以163师为主攻,其489团主力沿铁路向谅山奇穷河大桥实施主要突击,一部兵力沿铁路西侧展开向谅山北市区攻击;488团沿279高地亦向奇穷河大桥攻击前进,协同489团歼灭铁路以东、谅山以北地区之敌。164师和165师则紧靠163师左右两翼协同进攻。越军3师依托防卫阵地节节抵抗,猛烈程度堪称空前,其炮兵部队竟与中国炮兵打起了对攻,谅山之战成为了对越自卫还击战中最激烈的战役。
在中国军队进攻的主要线路铁路沿线附近,分布着大小石山和279高地等几个山头制高点。越军以高射炮、高射机枪和重机枪组成密集火力封锁了进攻道路。中国军队发起数次进攻,伤亡很大而进展缓慢。在加强了炮兵火力支援后,489团推进到了大小石山脚下,488团也包围了279高地。因守敌火力过于密集,互相支援侧射,进攻至傍晚,中国军队仍无法得手。3月2日晨,中国军队改变战法。在进行了10分钟的炮火急袭后,坦克部队和炮兵部队进抵前沿,以猛烈炮火压制越军火力。同时,中国军队分成多路集群,同时向大小石山、279高地发起攻击,另以一部沿铁路穿插奇穷河大桥,准备截断北市区守敌退路。争夺大小石山的战斗极为激烈,为消灭越军火力点,中国军队把坦克和直瞄火炮前推至距敌500—800米处,进行猛烈的抵近射击,压住了越军火力,从而掩护步兵小群多路从侧翼接近。各个山头上越军的碉堡、岩穴成群连片,中国军队在炮火掩护下奋勇迫近,利用炸药包、爆破筒和火焰喷射器,一个洞一个洞地拔点攻击,逐渐占领表面阵地。激战至9时45分,小石山被攻克。依托小石山阵地,中国军队加快了进攻速度,一面以炮火居高临下压制大石山之敌,另一面发起多路进攻,使越军四顾不暇。至上午11时,大石山和279高地也被攻占。与此同时,另一部中国军队沿铁路穿插跃进,经几度混战,直插奇穷河大桥,堵住了大桥以北地区的越军的退路。
结果
中午时分,55军163师、164师和165师全部突入谅山市区。越军据守建筑物和路障顽强阻击,中国军队以坦克向前直冲轮番打掉越军火力点,又将火炮推到大街上,抵近平射,步兵再冲上去肃清残敌。中午12时,164师491团3营冲入了省府大楼,在楼上升起了中国军队的红旗。随后,谅山市公安局、国际旅行社等地纷纷陷落,各路中国军队会师于奇穷河大桥。战斗至3月2日晚,越军的零星抵抗被肃清,谅山北市区全被中国军队控制。
仗打到这时,可以说战前的预定目标已全部攻占,按中央军委的要求可以撤军了。然而越南此时却通过宣传工具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军队没有占领谅山!原来,谅山北市区不过是新市区,而奇穷河南的是老市区。越南政府肉烂嘴不烂,口舌之争招致了更大的打击。这一下中国军队被激怒了,东线总指挥许世友在请示了中央军委后,下达命令:"奋勇前进,打过奇穷河!"
3月4日6时50分,中国军队55军、43军等部队组成突击集群,以猛烈的炮火开路,冒着弥漫天地的浓雾,沿奇穷河大桥和乘冲锋舟、橡皮舟等分数路抢渡奇穷河。越军第3师据守南岸的428、391和文庙等3个高地,进行了顽强抵抗。然而大势已去,在优势中国军队的进攻下,越军伤亡惨重,陷入混乱之中。至4日中午11时,3个高地全被中国军队夺取。越军第3师苦战不退,结果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主力部队基本被歼,谅山彻底陷落,中国军队最远向奇穷河以南推进了5公里。
影响
谅山战役至此结束。中国军队占领此处,再向南已是一马平川。如果中国愿意,饮马河内也是指日可待。越南首都此时已是一片混乱。
3月5日,中国政府宣布:"中国边防部队自2月17日起,被迫自卫还击,现已达到预期目的。自1979年3月5日起,中国边防部队开始全部撤回中国境内"。
55军一战成名,在此次对越作战中歼敌1.3万余人,成为东西二线9个军中歼敌最多的部队。
简评:从东线战场最高指挥官许世友的本意来说,谅山战役除了拔点,更重要的目的是歼灭大量援军,歼灭越军有生力量,也就是围点打援,但熟知解放军战术的越军并没上当,不愿意增援,结果战役演变成边境城镇的死守与强攻,解放军战果不大,伤亡却不小。越军的战术类似二战后期日军死守滇西缅北的战术,就是牺牲自己一部来消耗敌军有生力量。相比之下,西线战场的杨得志虽然兵力远小于东线,但运动战打得更出色,伤亡更小,而且利用围点打援重创了越军增援的王牌部队316A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