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学习吧
查词典
lian的词语
恋师情结

恋师情结

拼音:liàn shī qíng jié

基本解释


 “恋师情结”是种心理障碍。情窦初开的害羞少女喜欢上英俊帅气的男老师、清涩多情的阳光少男迷恋起清秀温婉的女教师……这并非是琼瑶小说中的情节,而是不少走过学生时代的人曾经有过的经历。作为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师生恋常常会在平静的校园里激荡起阵阵涟漪。尽管类似鲁迅与许广平等师生恋终成正果的例子也不少见,但更多的师生恋则是尝尽酸甜苦辣最终不了了之。心理学专家认为,某种意义上来说,“恋师情结”也是种心理障碍,对于一些心智尚不完全成熟的青少年来说,需要专业人士为他们指点迷津。

详细解释




 发生机制

美国心理学家赫洛克从发展的角度,把青少年性意识的形成分为4个阶段:疏远异性的反感期——牛犊恋时期——接近

异性的狂热期——正式的浪漫恋爱期。赫洛克把进入性萌发期的青少年,对某一特定年长异性倾心和爱慕的情感、形象称为“牛犊恋”(calflove)。中学生的“恋师情结”即是牛犊恋的一种表现形式,琼瑶、茨威格等中外作家的文学作品及影视作品中对这种现象时有描写。

日本一位心理学家曾对大学生做过回溯性调查,了解他们在中学时代是否对异性老师产生过超过一般师生关系的恋慕心理,相当一部分学生尤其是女生作了肯定回答。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讲,“恋师情结”一般发生在处于青春期的部分中学生身上,其产生原因在于:进入青春期后,中学生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和注意,产生朦胧的性爱心理体验,这种心理的成熟和接近异性的渴望,是“恋师情结”发生的内在动因。其次,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殊性与自我意识特点,是导致“恋师情结”产生的心理基础。由于身心发展以及在家庭和学校中地位的变化,中学生进入渴望离开双亲的保护以求自立的“心理断乳期”。

他们发现了自我,但又为自身的种种缺陷苦恼;他们试图了解社会和人生的真谛,但在错综复杂的现实面前又茫然困惑;心理状态十分矛盾复杂。由于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与学生朝夕相处,和学生情感比较亲切深厚。如果此时在青少年身边,出现一位既富有才华和人格魅力,又尊重和理解他们的独立意愿,满腔热忱地关爱学生,引导学生顺利步入人生的优秀教师,处于青春萌发期的某些中学生,就有可能在潜意识中,对某位异性教师产生一种朦胧的、混杂着信任和崇拜,依恋和爱慕的微妙情感,进而导致“恋师情结”的发生。“恋师情结”是青少年性意识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正常现象,不能不加区分地简单视之为“变态心理”。

心理特征

1.有一定积极的潜在动力

一般而言,中学生的“恋师情结”多属于一种纯真的精神人格向往。人们观察到,中学生迷恋的异性教师,往往是那些仪表、风度、智慧和人格出类拔萃,对学生倾注了无私的爱,深受学生钦佩敬仰的人。从心理的深层次分析,中学生这种对异性教师的钟情与“英雄崇拜”,实质上是他们内心自我完善动机的自然流露,他们常常产生一种自我完善的迫切意向,表现出较高的进取心和行动的积极化。例如,有的学生在学习中迸发出饱满的热情,力求取得优异成绩,以引起这些老师对自己的好感和注意;有的学生希望将来报考师范学院,伴随自己钟情的老师终身从事教育事业。可以认为,中学生的“恋师情结”,透射出青少年对美好事物的纯真向往,从某种意义上讲,具有一定积极的潜在动力作用。

2.有闭锁心理

观察发现,具有“恋师情结”者大多具有闭锁心理,他们极少向父母、师长或同伴吐露内心的隐秘,这和一般中学生中流行的追星族的张扬、炫耀和相互模仿行为有很大区别。由于传统的伦理观念和社会舆论,人们对于年龄、能力、社会地位悬殊过大的恋情,通常采取不接纳态度,这种无形的压力迫使许多中学生将自己的情感深藏心底,或是通过日记独自倾诉和品味,表现出严重的闭锁心理。他们常常把倾慕对象过分理想化,羞于道出,怯于表示,惟恐自己冒失、轻率的举动会引起对方的不满和反感。因此,多数具有这种情感的学生发展为一种炽烈虔诚而又虚幻的单恋。这种理智与情感、幻想与现实、冲动与压抑的激烈思想斗争,常常搅得他们焦虑不安,对中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以及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3.多发于女孩身上

学者认为,“恋师情结”存在某些性别差异,一般以处于青春萌动期的少女居多。这可能是由于青春期的女孩对情感的要求比较深刻和细腻,有高度的情绪易感性,渴望被人理解和保护有关。而且,这种情感的发生以内向型的中学生居多,尤其是那些社会适应不良,缺乏家庭温暖与关爱、性格孤僻的青少年较易发生。

4.绝大多数“恋师情结”难遂其愿

一是同龄异性相恋,信息与情感容易为对方所感受,关系的明朗和频繁的接触,易于使爱慕情感转化为恋爱行为。而“恋师情结”多是一种精神上的单相思,被倾慕的教师往往并不知晓,即使偶尔有所察觉,大多也只能以一种慎重、得体的态度,巧妙地加以处理。所以随着时间流逝,这种得不到强化的情感会逐渐淡化,只留下一缕美好而温馨的回忆而已。二是随着阅历增长和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大,青少年评价自己与他人的能力逐步提高,他们到了一定年龄阶段后,不再像过去那样盲目地崇拜偶像,甚至发现原先爱慕崇拜的偶像身上,也有某些常人不可避免的人格弱点。这时,许多青少年开始能够比较理智地判断自己与对方在各方面巨大的甚至是不可逾越的差距。在多种因素作用下,他们原有的痴情会随自我意识的成熟而逐渐冷却消退。

一般结果

多数“师生恋”不了了之

专家认为,同“老少恋”一样,“师生恋”绝大多数不会有好的结局。这是因为少女此时的思想和情感尚处于幼稚不成熟的阶段,对老师的背景、性格等各方面缺乏了解和判别,多半是一时感情冲动,盲目性很大。也许恋情来得的确热烈。但由于缺乏实在的基础,很难持久。加上读书时代谈恋爱容易分散精力,影响学业。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少女有可能由于和老师谈恋爱又不为周围的人接受,感情受到挫折而无心学习,使学习荒废,甚至辍学。如果遇上老师已有家室,那么扮演不光彩的“第三者”角色,更是遭到家庭和学校反对、社会舆论谴责、老师妻子的怨恨,这几种压力会使她难于在社会上做人。

因此,专家提醒学生们,如果你的心灵深处也产生了对老师的崇敬、倾慕,那么请你珍惜,不要用非分的欲念和失误的行为去玷污它。一旦师生情谊变为师生恋或越轨行为,也许就失去了它的美好与纯洁性。随之而来的则是无尽的尴尬和烦恼。

辅导建议

1.尊重学生情感,注意教育方式。

“恋师情结”是青少年的性生理成熟与心理发展的特殊性、自我意识水平和客观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是处于青春期的少数青少年可能产生的一种正常的阶段性心理现象。对于发生这种情感的中学生个人来说,它既有积极的内涵,又有某些负面影响。由于闭锁性,“恋师情结”客观上很少给集体或他人造成危害,但是,过度的情感压抑和持续的内心冲突,往往容易导致个体的自我心理失调,诱发某些精神症状或病态人格的发生,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不利影响。在心理辅导过程中,如何扬长避短,因势利导,是教育工作者处理此类情感的着眼点。

教师要理解学生的这种情感,以个别辅导为主,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和自尊心。同时,要把正面教育与暗示性引导巧妙

结合,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和理智处理自己的情感。

2.提高学生评价能力,促进自我意识发展。

在“恋师情结”的形成、发展、转化过程中,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与成熟度始终起着关键的作用。要不断提高青少年自我评价与评价别人的能力,这是减少和消除“恋师情结”发生的有效手段。心理教师可通过“我是谁?”、“自画像”、“个性发现”等团体或个别辅导方式,提高学生对自我的理解和感悟。

同时,教师还要对那些识别能力差,社会阅历浅的青少年给予更多关注,帮助他们理性地认识社会和人生,防止他们由于认知偏差和晕轮错觉,误把某些品德不良的年长异性当作“英雄”崇拜迷恋,甚至上当受骗,造成不良后果。恪守教师的职业道德,保护青少年一代身心健康的成长,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天职。

3.组织集体活动,增加与同龄人交往。

缺乏集体交往,与同龄人沟通不畅,是促发“恋师情结”的客观因素之一。如果青少年长期沉溺于“恋师情结”难以自拔,在一个偶象的卵翼下,人的依赖性和自卑心理很难消除,而且容易造成将来和同龄人的交往困难。教育工作者应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如旅游、劳动、演出、文学社团、科技小组等),增加他们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促进同龄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这对于转化和消除某些青少年的“恋师情结”具有积极意义。

4.通过模仿和升化机制,挖掘“恋师情结”的潜在动力作用。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成长过程中的这种美好情感和追求理想自我的强烈动机,迁移到更有价值的精神领域的不倦追求中去,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促使个人情感的顺利转化,使心灵和情感得以升华。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正确教育和引导下,青少年“恋师情结”的消失和转化,无异于心理的一次精神洗礼,也是青少年对自我的一次超越和重新发现。

心理调节

恋上老师的少男少女需要调节自己的性心理。首先应想到,老师再优秀,但毕竟是老师,大多与自己是两代人;其次,还应明白,自己看到的毕竟只是老师的一面,对老师的全部并不了解。

专家认为,青少年男女正常的异性交往对性心理的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与多个异性同学保持友谊关系,就能更客观地看待对方,也能通过比较来明白异性真正的优点是什么。这样的少年男女,心态比较平和,内心充实,精神生活比较丰富,不太容易钻牛角尖。反之,性格内向,朋友较少或根本没有朋友的人,容易陷入对某个特定对象的情感之中,而且易走极端,不容易从情感旋涡中走出来。

由此看来,让青少年学生意识到“恋师情结”的危害,为他们创造更多与异性交往的机会,鼓励男女同学间发展友谊,消除对异性的神秘感,对他们性心理的健康发育实在是有益而必须的。

事例分析

学生易对老师产生移情

号称“校花”的少女菲菲身边不乏暗送秋波的男孩子,但她内心却喜欢着自己的语文老师,以至于每到语文课常常走神。这位老师是中文系毕业的大才子,瘦瘦的个子,忧郁的表情,肚子里装满了雨果、斯汤达、巴尔扎克、福楼拜、川端康成、海明威等名家的作品和故事,写得一手好诗,朗诵起来也是声情并茂,喜欢文学的菲菲和班级里另几名少女都被他吸引了,女孩子们甚至都喜欢找他单独请教,甚至为他而争风吃醋。

心理专家认为,当代青少年的性心理转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易将爱恋转移到年轻的异性老师身上。因为师长是青少年首先认识、效仿的楷模,学生对老师的感情往往会由尊敬、爱戴进而转向爱恋。然而爱上老师的学生往往又是惶恐不安的,如果他们得不到正确对待,便会走向极端,导致心理障碍或疾病。

暗恋老师导致抑郁迷惘

高一男生小可英语成绩一直在班级下游,温柔秀美的英语老师每天单独“开小灶”为他补课,让小可的成绩突飞猛进。与老师单独接触的时间长了,小可不知不觉从内心喜欢上了自己的英语老师。他喜欢老师微笑时翘起的嘴巴,喜欢她披散的长发散发出的阵阵清香。后来有一天,他突然听到老师要与未婚夫结婚的消息,小可顿时感觉如雷轰顶,内心世界愈加迷惘和抑郁。

毫无疑问,在“恋师情结”中迷惑的青少年需要指点迷津,而教师的楷模作用、教育方式和青少年心理的理解是预防、解决他们心理障碍的重要因素。市十医院心理科主任朱荣申教授指出,青春期的困惑远不止这些,然而可以说这些是重要的、较常发生的困惑。如果家长、教师和青少年自身都注意学习基本的心理知识,进行正确的青春教育,包括接受性心理和性道德教育,将可能大大减少青春期的困惑。

恋师学生需调节性心理

上海心理咨询中心青少年心理门诊部主任杜亚松教授认为,恋上老师的少男少女需要调节自己的性心理。首先应想到,老师再优秀,但毕竟是老师,大多与自己是两代人;其次,还应明白,自己看到的毕竟只是老师的一面,对老师的全部并不了解。

专家认为,青少年男女正常的异性交往对性心理的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与多个异性同学保持友谊关系,就能更客观地看待对方,也能通过比较来明白异性真正的优点是什么。这样的少年男女,心态比较平和,内心充实,精神生活比较丰富,不太容易钻牛角尖。反之,性格内向,朋友较少或根本没有朋友的人,容易陷入对某个特定对象的情感之中,而且易走极端,不容易从情感旋涡中走出来。

由此看来,让青少年学生意识到“恋师情结”的危害,为他们创造更多与异性交往的机会,鼓励男女同学间发展友谊,消除对异性的神秘感,对他们性心理的健康发育实在是有益而必须的。

得出结论

恋师源于校园接触面窄

综合了多位专家的观点,得出如此结论:青少年学生容易“恋师”的原因除了因为自己处于生理特殊时期外,跟在校园内接触面窄有一定的关系。如正处情窦初开年龄的女生,身边围着的却都是一群傻头傻脑的幼稚小男生,受言情小说和影视剧的影响,她们无一例外幻想自己的白马王子是高大英俊有经济基础的成熟男子,可身处校园中,与社会的人少接触,自然就没有遇上。所以学校里的单身男老师就成为众多女生目光追随的对象。对于年轻的男老师来说,大学毕业不久,刚开始自己的事业,就被年轻漂亮的女学生频频放电,这当然是件有面子的事情。心无杂念的男老师笑笑就过了,而不是很受得了诱惑或是还没有女朋友的男老师呢,就可能很受用,三番五次下来,就走到一起了。

有相关专家认为,身处青春期性意识萌发的阶段,学生喜欢上自己的老师是很正常的,但如果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势必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甚至还可能扰乱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毕竟老师们多数都已进入恋爱阶段,有自己的意中人,还有的已成家,有自己的配偶。因此,学生在此方面如果感觉不能自拔,应及早调适自己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