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学习吧
查词典
li的词语
利比亚

利比亚

拼音:lì bǐ yà

基本解释


利比亚 -简介

利比亚全称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The Great Socialist People's Libyan Arab Jamahiriya),是北非的一个国家。位于地中海南岸,与埃及、苏丹、查德、尼日、阿尔及利亚跟突尼西亚相邻。除沿海地区及南部山区外,利国大部分均为沙漠。利比亚战略位置重要,并为产石油国,曾使它成为欧洲各国重要的贸易伙伴,但因该国政府反对西方霸权主义,使其在政治上被西方国家排斥。从2003年起,利比亚积极与欧美各国改善关系,也达成许多的重大共识,目前联合国对利国的制裁已经解除。

历史

古代利比亚居民是柏柏尔人、图阿雷格人和图布人。公元前7世纪左右迦太基人入侵。公元前201年利比亚人在反抗迦太基统治的斗争中曾建立统一的努米底亚王国。公元前146年罗马人入侵。7世纪阿拉伯人打败拜占庭人,征服当地的柏柏尔人,带来了阿拉伯文化和伊斯兰教。

16世纪中期奥斯曼帝国攻占的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控制了沿海地区。1912年10月利比亚在意土战争后成为意大利的殖民地。1943年初英、法占领利比亚南北部。英国占领北部的黎波里塔尼和昔兰尼加地区,法国占领南部费赞地区,并分别成立了军政府。二战后,由联合国对利全部领土行使管辖权。1951年12月24日利比亚宣告独立,成立利比亚联合王国,实行联邦制,伊德里斯一世为国王。

1963年4月15日取消联邦制,改国名为利比亚王国。1969年9月1日,由卡扎菲领导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伊德里斯王朝统治,成立了以卡扎菲为首的革命指挥委员会,行使国家最高权力,并宣布建立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1977年3月2日卡扎菲发表《人民权力宣言》,宣布利进入“人民直接掌握政权的民众时代”,取消各阶级政府,建立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委员会,改共和国为民众国,同时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建立各级革命委员会。1986年10月,又改现国名。

地理

面积1759540平方公里。位于非洲北部。东部与埃及交界,东南与苏丹为邻,南部同乍得和尼日尔毗连,西部与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接壤。北部临地中海。海岸线长约1900余公里。全境95%以上地区为沙漠和半沙漠。大部分地区是平均海拔500米的低高原,受宽阔低地分割。北部沿海有狭窄平原。荒漠与半荒漠占总面积90%以上;西北部与南部多砾漠、石漠;其余为沙漠,间有绿洲。境内无常年性河流和湖泊。井泉分布较广,为主要水源。

资源

利比亚(Libya)是主要的石油出口国之一。

利比亚1955年颁布国家石油法,并开始石油勘探。1959年发现了第一批油田,1961年开始出口原油。2004年,利比亚原油产量达到160万桶/ 日,国内消费约25万桶/日,净出口约134万桶/日(2004年6月恢复对美出口石油),出口占总产量的83.75%。利比亚原油油质好,并且含硫量低,蜡油产率高。

利比亚油田通过管道网络接至地中海。利比亚国家石油公司拥有7条输油管道,有6个石油储备基地,并还在筹化扩建石油储备和炼油基地。

利比亚的天然气开发项目尚处起步阶段,主要有萨拉赫、那胡拉、法里格、瓦法等气田,以及在锡尔特盆地发现了135亿立方米的新气田等。

气候

北部沿海属亚热带地中海型气候,冬暖多雨,夏热干燥,1月平均气温12℃,8月平均气温26℃;夏季常受来自南部撒哈拉沙漠干热风(当地称“吉卜利”风)的侵害,气温可高达50℃以上;年平均降水量为100—600毫米。内陆广大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干热少雨,季节和昼夜温差均较大,1月15℃左右,7月32℃以上;年平均降水量100毫米以下;中部的塞卜哈是世界上最干燥地区。的黎波里1月气温8—16℃,8月22—30℃。

人口

583万(2003年),主要是阿拉伯人(约占83.8%),其他为埃及人,突尼斯人、柏柏尔人。绝大多数居民信仰伊斯兰教,逊尼派穆斯林占97%。阿拉伯语为国语,在主要城市也讲英语和意大利语。

严格遵循伊斯兰教传统的利比亚大多数妇女都习惯披戴头巾出门。

首都

黎波里(Tripoli),人口:175万(2006年)。的黎波里是利比亚最大港口,位于国境西北部,濒临地中海南岸,自古便是重要贸易中心和战略要地的黎波里作为城市名称,有着一段漫长的历史。的黎波里是一座拥有27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城。公元前7世纪,腓尼基人在北非地中海沿岸建立起3座城市,这就是奥萨、布雷撒和莱普蒂斯,统称为“的黎波里斯”。公元365年,地中海地区发生了一场严重的特大地震,3座古城中的布雷撒和莱普蒂斯在这次地震中被彻底毁灭,唯有奥萨古城幸免于难,虽然遭到相当程度的破坏,但整座城市还是存在,历经沧桑,发展成为今天的的黎波里市。

利比亚首都和最大港口的黎波里,位于国境西北部,濒临地中海南岸,自古便是重要贸易中心和战略要地。

政治

革命领导人是实际上的国家最高领导人,兼任武装部队最高统帅,现任领导人是穆阿迈尔·卡扎菲。总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总人民委员会是其执行机构,它协助总人民代表大会的总秘书处行使日常制订政策的权力。

领导人

卡扎菲执政40年来,致力于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兴办社会福利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1973年5月,卡扎菲提出了既非资本主义也非共产主义的“世界第三理论”,并于1976年至1979年陆续出版了阐述这一理论的《绿皮书》。1977年3月,卡扎菲发表《人民权力宣言》,宣布利进入“人民直接掌握政权的民众时代”,取消各级政府,代之以各级人民大会和人民委员会,同时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建立各级革命委员会组织。2008年,利当局把握国内外形势发展的变化,对内继续保持社会稳定和发展经济;对外奉行灵活务实政策,积极改善与西方大国关系。

全国政府主席是国家元首,同时也是全国的最高军官(军衔为上校),目前为卡扎菲上校。卡扎菲执政40年来,致力于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兴办社会福利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1973年5月,卡扎菲提出了既非资本主义也非共产主义的“世界第三理论”,并于1976年至1979年陆续出版了阐述这一理论的《绿皮书》。1977年3月,卡扎菲发表《人民权力宣言》,宣布利进入“人民直接掌握政权的民众时代”,取消各级政府,代之以各级人民大会和人民委员会,同时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建立各级革命委员会组织。2008年,利当局把握国内外形势发展的变化,对内继续保持社会稳定和发展经济;对外奉行灵活务实政策,积极改善与西方大国关系。

宪法

1969年12月曾颁布临时宪法。1973年,卡扎菲发动“文化革命”,宣布停止执行一切现行法律。1977年3月发表的《人民权力宣言》规定: 《古兰经》为利的社会法典;人民直接行使权力是民众国政治制度的基础;保卫国家是每个公民的职责。宣称利信奉自由、社会主义和阿拉伯统一等原则。 革命领导人是全国的最高政治领袖和精神领袖。

国家元首

单一元首制,称“全国政府主席”,由革命领导人提名或兼任。现任国家元首为卡扎非。实际上全国政府主席仅仅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利比亚国家的实权掌握在最高革命领导人和军队手中。现任革命领导人还是卡扎非(自称“九·一革命领导人”)

军事领导机关

全国最高军官为“三军上校”,三军上校主持总防御委员会。现任上校为卡扎非

议会

称总人民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由总人民大会秘书处秘书和总人民委员会全体秘书、各人民省和地区人民大会和人民委员会秘书、各地基层人民大会和人民委员会秘书等逾千人组成。负责讨论和制定国家的有关法令、预算、对外政策、缔结条约;任命总人民大会常设机构与总人民委员会的成员;审查总人民委员会的工作等。1976年11月举行第一次大会,此后每年召开一次例会,必要时召开特别会议。常设机构为总人民大会秘书处,秘书处成员任期一年,可连任。

总人民委员会

是国家最高行政机构,它协助总人民代表大会的总秘书处行使日常制订政策的权力。

政府

称部长会议,实行总理负责制,现任总理为卡扎非,另外还有19名部长,卡扎非上校目前已经组织过8届部长会议了。

司法机构

1979年9月卡扎菲宣布由司法人民委员会掌管司法权。原有最高法院等机构基本上被各地革命委员会建立的特别法庭和革命法庭等取代。为统一审判工作,1988年3月成立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局(1996年2月14日改为人民检察院)。1990年10月恢复最高法院。

政党

除了“革命统一战线”外禁止一切政党活动。完全一党专政。

经济

北非重要的石油生产国,石油是它的经济命脉和主要支柱。经济原以农牧业为主。1961年以来迅速成为世界重要石油生产与输出国之一。石油生产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0-70%,石油出口占出口总值的95%以上,还出口铁矿石、花生、皮革等,进口以机器设备、车辆、粮食为大宗。除石油外,天然气储量也较多,其它资源有铁、钾、锰、磷酸盐、铜等。1985年石油探明储量29.18亿吨,产油5000余万吨,已探明天然气储量6053亿立方米。主要工业部门是石油开采、炼油,还有食品加工、石化、化工、建材、发电、采矿、纺织业等。铁、锰、铜、锡、铝土、磷灰石、钾盐等矿藏尚少开发。可耕地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粮食不能自给,大量靠进口。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麦、玉米、花生、柑桔、橄榄、烟草、椰枣、蔬菜等。畜牧业在农业中占重要地位。牧民和半牧民占农业人口一半以上。货币名称:第纳尔。境内运输以公路与管道为主。有1800公里长的现代化沿海公路,5000余公里的能源运输管线和5个油港。

文化

舞蹈

利比亚舞蹈有北部地区舞蹈和中南部沙漠地区舞蹈两大类。北部地区舞蹈,女子舞蹈以胯部扭动和颤抖为特点,以自娱为主,有时观者也加入同舞,共尽其兴。中南部沙漠地区舞蹈,女子舞蹈以腿、脚的动作为主,没有胯部的扭动。男子舞蹈有以部族称呼命名的退哇利格舞,动作集中于腿脚和双肩,伴奏乐器为各种鼓。

新闻出版

主要报刊有《新黎明报》(阿文日报)、《绿色进军周报》(阿文和英文)、《民众国周报》(阿文和英文)。民众国通讯社为官方通讯社,每天出版阿、英、法文新闻稿,在巴黎、伦敦、罗马和贝鲁特等地设有分社。官方电台有(1)创建于1957年的民众国广播电台,1979年后改为现名,用阿语和英语从的黎波里和班加西广播;(2)大阿拉伯祖国和革命委员会之声电台,用英、法、俄、德、罗、匈、南、保、捷等语言广播;(3)民众国电视台,创建于1968年,后改现名,用阿、英、法语播放。

教育

利实行免费教育。15岁以上接受过教育的人口约占人口总数的79%,利现有小学3451所,各类职业中学1150所,总计在校学生为145.555万人,各级学校教师总数为30.3146万人(据2006年公布数字)。

利比亚高等教育事业归高等教育人民委员会(高教部)管理,各大学和院系也都设有各级人民委员会,负责学校的具体管理。利目前有14所高校,著名大学主要有:最高研究院、的黎波里法塔赫大学、班加西高尔尤努斯大学、宣教学院、石油学院、锡尔特塔赫迪大学、贝达欧麦尔•穆赫塔尔大学、胡姆斯纳赛尔大学、扎维亚四月七日大学等,其中前4所大学有授予硕士和博士学位的资格。截至2005年,利共有大学教师11928名,就读学生254456名,其中研究生2095名,教师学生比为1:21,基本与国际平均水平持平。学生在大学第1年接受全科教育,从第2年开始自主选择各系学习,本科阶段一般为4年,研究生教育一般为2-3年。利具有高等学历人口占总人口的13%。

核问题

利比亚的核计划始于20世纪70年代,其核计划在80年代开始加速。由于1988年洛克比空难带来的封锁、禁运和制裁,利比亚的核计划曾一度停顿。90年代中期,利比亚的核计划再度启动。美英情报机构认为,利比亚拥有11处核设施。

长期以来,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利比亚支持恐怖主义和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等方面深怀疑虑,对其实施制裁。2003年3月中旬,伊拉克战争前夕,利比亚曾主动提出与英国政府进行秘密谈判的要求。后在多方斡旋下,利与美英就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问题进行了多次秘密会谈。同年12月,利正式宣布自愿放弃研制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接受国际社会的核查。12月28日,巴拉迪率领国际原子能机构专家组视察利首都的黎波里地区4处核设施。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初步调查,利比亚的核计划仍处于“低水平、小规模”的铀浓缩试验阶段。

瑞士商人电脑惊现核武设计图

《华盛顿邮报》称,前联合国武器核查员、高级核武器专家大卫?奥尔布赖特最近撰写的一份报告警告说,向利比亚、伊朗和朝鲜出售武器的国际走私集团试图获得一种先进核武器的设计图。这份报告研究了2006年在一个瑞士商人的计算机上得到的核武器设计图和数据,而《华盛顿邮报》通过研究报告副本称,这个设计图包括用于建造一个紧凑型核装置的关键细节,这种小型核弹头可以安装在类似伊朗这样的十多个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弹道导弹上。报道

称,最近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监督下,瑞士商人的计算机中的内容(占据空间超过1000GB的数据),被瑞士当局销毁,但是联合国的官员不能排除设计图在被发现之前,已被其他国家分享的可能。目前国际原子能机构正在确认该核弹设计图扩散的程度。

核武进入实战要过四道关

一般来说,核武器从制造到形成实战能力要过四道关。首先,制造核弹要解决核燃料的问题。核弹的基本原理并不复杂,但是高浓度的核燃料,包括高浓度的武器级铀或者钚却非常难得,很多试图制造核武器的国家首先被这一关拦下了。其次要有高精度的起爆装置。起爆装置的最大技术难题是高爆炸药的爆炸精度。起爆时,爆炸装置必须在百万分之一秒的时间内引爆炸药,才能实现真正的核爆炸。此外,核武器原理样弹设计完成后,还必须进行核试验。尽管通过巨型计算机可以完成模拟核爆试验,但是如果没有实际的核试验,很多关键数据无法获得,核武器的可靠性也难以验证。此后,就要考虑如何把核弹头投放出去的问题了,因为扔不出去的原子弹的威慑能力必定大打折扣,这就要解决核弹头小型化的问题。

利比亚骚乱

自2011年2月16日以来,利比亚爆发的骚乱及流血事件不断升级,其死亡人数之多、暴力程度之严重。对于该国动乱的原因,一般认为主要由于总统卡扎菲受到近来席卷中东地区的抗议浪潮的影响。但事实上,这个国家正在陷入的分裂还有着深刻的根源。

利比亚曾经是意大利的殖民地。在意大利殖民统治时期,利比亚由三个自治邦组成。东部地区和班加西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治的。

美国因素

美国和卡扎菲政府之间的积怨由来已久。1969年,卡扎菲推翻了亲美的利比亚国王伊德里斯。1970年6月,利比亚宣布收回美国设在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附近的军事基地。1980年,美国宣布利比亚为“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关闭了驻利比亚大使馆。1981年,美国海军的飞机击落了两架利比亚飞机,两国断交。1986年,美国总统里根下令停止与利比亚的经济和贸易关系,冻结利比亚在美国的资产。 此后,美利接连发生军事冲突,里根下令空袭利比亚。1988年12月,美国泛美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47客机制造爆炸,机上的259名乘客和地面11人罹难,即洛克比空难,美国认为是两名利比亚情报官员所为(但当事人始终未认罪)。

美国政府在大败萨达姆之后,在所谓的“战后重建”中越陷越深,从而对卡扎菲采取了怀柔政策。而卡扎菲在威慑和利诱的情况下,也选择了退让。现在,美国已经开始从伊拉克脱身,而且有埃及政变这么好的机会,美国会趁机顺手推动卡扎菲下台。

核心利益在石油

美国为什么对中东和北非这么感兴趣?众所周知,核心利益就在于石油。

利比亚虽然地处非洲,但跟中东有着密切的政治关系,而且本身就是石油出口大国。该地区的任何动荡,都会引起国际油价的大幅波动。

自埃及动乱发生以来,原油价格大幅攀升,美国原油一度突破100美元关口。在埃及事件发生后,随着该国总统的下台以及政局逐步稳定,油价一度有所回落;但2月中旬动乱开始出现向中东扩散的迹象,油价立即迅速上涨,并在利比亚骚乱开始后,出现向上突破。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卡扎菲在1969年的一场军事政变中掌权后,依靠武力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他还迁都至的黎波里,将利比亚的政治重心向西转移。其政权对东部基本上是不管不顾,尽管利比亚的很多石油财富都在那里。

他还通过定期改组整个政府,使潜在政治对手失去支持基础或威信,从而成功地抑制了其他政治权力中心的生长。作为其伊斯兰革命意识形态招牌的体现,他还在20世纪80年代对全部民营企业实行国有化。

据利比亚知情者说,卡扎菲自己的部落“卡扎法”(Gadhafa)控制着部分武装部队,他们花费数年时间摧毁了对手“瓦尔法拉”(Warfalla)的基地。瓦尔法拉曾被认为是该国最大的部落联盟,但这已成过去。

现在,在利比亚的政治忠诚遭受严峻考验之时,很多曾被卡扎菲冷落或压迫的部落都在反对他。瓦尔法拉的几位部落首领日前就曾现身,号召人们推翻卡扎菲。来自利比亚东部的“扎维亚”(Al-Zawiya)部落也在周末加入了示威人群,一位首领曾威胁说,如果卡扎菲继续当权,就要切断至关重要的石油供应。

卡扎菲

事实上,持续的冲突和内战的可能性已经惊扰了全球石油市场,国际油价跃升到两年多以来的最高水平。外电分析称,利比亚动乱将影响整个地中海经济,而作为其前殖民统治者的意大利将首当其冲受到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