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活字
基本解释
金属活字 - 简介
金属活字是指用金属制作的活字。韩国和中国对于金属活字的发明各执一词。
金属活字 - 历史
1234年,韩国世界最初创造了金属活字印刷术[1](中国对此提出质疑,但中国国内没有实物,而是在韩国)。高丽高宗时,崔怡铸字刊印《详定礼文》28本,经考证为世界上最早使用金属活字( 铜活字)印刷的书籍。
1376年, 活字印刷在高丽和日本13世纪末,高丽用金属活字印《清凉答顺宗心要法门》,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金属活字本。
1377年,铸字施印的《佛祖直指新体节要》,是现存最早的韩国金属活字印本。此后朝鲜设置铸字所,大力发展活字印刷,其活字种类计有铜、铁、 木、陶、瓢等。
1448年,德国金匠谷登堡发明了包括印刷机、油墨、金属活字在内的一整套印刷术,建立了西方第一个印刷所。
1454年,德国人约翰·谷登堡在毕升的发明基础上,进行了革新,将一个个金属活字镶嵌在金属棒上,运用他“发明”的活字印刷,印刷了世界最早的圣经版本。
1822年,澳门创办了第一份报纸《蜜蜂华报》,这是一份使用金属活字印刷、用葡文出版的现代报纸。
1833年,基督教传教士马礼逊创办的不定期中文刊物《杂闻篇》,是最早以金属活字印刷术印刷的中文期刊,也是在中国境内最早出版的中文期刊,同时是澳门历史上最早出版的中文期刊。
1966年,其中,台北学海出版社出版的《中韩两国古活字印刷技术之比较研究》,作者曹炯镇是韩国人,提出金属活字印刷最早为韩国所创,同时比较了两国印刷之不同。 中韩之间,由于1966年庆州佛国寺释迦塔内发现中唐时期的汉字纸印《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而引起了两国学者关于雕版印刷出版技术哪国 ...其中,台北学海出版社出版的《中韩两国古活字印刷技术之比较研究》,作者曹炯镇是韩国人,提出金属活字印刷最早为韩国所创,同时比较了两国印刷之不同。 中韩之间,由于1966年庆州佛国寺释迦塔内发现中唐时期的汉字纸印《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而引起了两国学者关于雕版印刷出版技术哪国最早的讨论。 但中日两国之间的出版文化交流,没有出现过类似的讨论。
2001年6月,韩国的《白云和尚抄录佛祖直指心体要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最古老的金属活字印刷品。
金属活字 - 中韩发明之争
韩国
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商务印书馆1959年,伍况甫等译):“木板活字印刷术原是十一世纪中国所发明。金属活字在十四世纪时由朝鲜人首先使用。”
日本《简明出版百科词典》(中国书籍出版社1990年版)“铜活字”条:“用青铜做材料铸造的活字。朝鲜最早是李朝三世太宗于1403年由朝廷设立铸字所,铸造铜活字,以后在整个李朝时代多次进行改铸,铸造了各种大小的铜活字,用铜活字出版了《国朝宝鉴》、《三韵通考》等书。中国最早是1494(明弘治七)年的《锦绣万花谷》,清朝的《古今图书集成》刻工最精。”(第331页)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朝鲜通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73年)上卷第二分册:“十三世纪中叶的文学家李奎报为1234年至1241年在江华岛刊印的《古今详定礼》一书所写序言中说,这本书使用铸字刊印的(传至今的只有这篇序言)。这是现存关于使用金属活字的最早记录。……高丽发明金属活字后,历代相传,活字印刷从未中断,从当时的条件来看,这也是值得自豪的。但是,金属活字的使用并不是由于社会上对书籍有了大量需求,而是由于木版印刷在技术上和经济上有限制,设想用活字加以补充。”(第533-536页)
中国著名印刷史专家张秀民先生在《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对亚洲各国的影响》一文(载《张秀民印刷史论文集》,印刷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指出:“朝鲜在印刷史上最大的贡献,是最先使用铜活字。铜活字朝鲜名为‘铸字’。一般人都知道朝鲜铸字始于15世纪初,其实13世纪初年已开始铸字印书了。大约在公元1234年晋阳公崔怡用铸字印成《详定礼文》二十八本分付各衙门收藏。崔氏又于已亥年(公元1239年)募工重雕铸字本《南明证道歌》,可见原来铸字本还在公元1239年前。这里所说的两种铸字本,我们不能不承认为金属活字,因为金属才能熔铸。李朝时代铸字本又多专指铜活字,所以我把这两种高丽铸字本,也归入铜活字中。其时间后于毕昇约二百年,而早于谷腾堡约二百年,这是多么惊人的发明!真值得朝鲜人民夸耀的。……统计李氏王室自15世纪初,至19世纪中叶260年间,铸造铜字约达二百多万个,凡十八次,平均每20年一次。15世纪内竟多至九次,其中癸未字、庚子子、甲寅字,均在谷腾堡之前,价值尤大。每次铸字,必印行大批书籍,当时说‘用铸字印书,凡经、史、子、集无家不有’,可见铸字本流行之广。”(第21-22页)
《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据朝鲜书籍记载,在10世纪中叶已有了铜板印刷,但主要仍用木刻印制书籍。……高丽高宗时(1234),崔怡铸字刊印《详定礼文》28本,经考证为世界上最早使用金属活字(铜活字)印刷的书籍。1239年以前并印行了铸字本《南明证道歌》。1298年刊印的《清凉答顺宗心要法门》,为存世最古金属活字本。朝鲜还用木活字刊印《功臣督监》等。15世纪以来还曾用铅活字、铁活字、陶活字进行印刷,如《通鉴纲目》,直到19世纪才逐渐为近代印刷术所取代。”(第354页)
黄建国《古代中韩典籍交流概说》一文(原载杭州大学韩国研究所《韩国研究》第3辑,杭州出版社1996年,作为附录收入《中国所藏高丽古籍综录》,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8年)称:“宋朝与高丽在典籍交流方面另一个突出之处,就是高丽既学会了中国雕版印刷术,又学会了北宋毕昇发明的胶泥活字及其后的木活字印刷术,并首次发明铸造金属活字,主要是铜活字印刷。这比欧洲谷腾堡使用活字印约早四百年,在世界印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国所藏高丽古籍综录》第227页)
张树栋、庞多益、郑如斯等著《中华印刷通史》(印刷工业出版社1999年)称:“大量铸造金属活字,是朝鲜印刷史上最突出的成绩。”(第439页)该书不同意朝鲜人“发明”金属活字印刷之说,理由是朝鲜铜活字等跟中国史籍记载的其他活字在工艺上没有多大区别。这一点其实无所谓,我们可以否认他们“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但不得不承认他们最早使用这种技术,而且在具体的印书实践中大量使用。
美国人卡特在其久负盛名的著作《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商务印书馆1957年)中称:“(金属)活字印刷的使用,由朝鲜首先传回到中国,以后又传到日本……”(第197页),并提及在南北韩、美国等地保存至今的朝鲜金属活字实物。
1972年,韩国人在法国国立图书馆发现了《白云和尚抄录佛祖直指心体要节》(简称《直指》),卷末有“宣光七年丁巳七月日清州牧外兴德寺铸字印施”字样,确认了刊行时间为1377年,刷新了以前的纪录。如果说《直指》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金属活字印刷品”,学术界完全没有异议;因之,《直指》的地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承认并列入世界遗产档案,实属正常。如果中国学界对此有异议,应该通过中国驻该组织的代表,提出充分证据加以否定。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看到中国学术界做过这种努力。
中国
中国印刷术的发明,经历了唐初的雕版印刷,到宋代发展为活字印刷。从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所进行的改善技术和优化处理,统称为发明。从非金属活字到金属活字,运用同样的印刷原理,进行印刷材料和造字工艺上的革新,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发明,应称之为改良,但广义讲,也可称之为发明。
依据文献记载和现存的早期印本,经笔者考证认为:木活字、泥活字等非金属活字发明于北宋,锡活字、铜活字等金属活字亦发明于北宋。在此后的数百年间,以木、泥、锡、铜、所造的活字,一直被前后交替地使用。由于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对书籍的需要量大,因此,金属活字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金属活字发明于宋代的根据是:
①元代科学家王祯(1260-1330)在《造活字印书法》(1298)中谈到:“近世又铸锡作字,以铁条贯之,作行,嵌于盔内,界行印书,但上项字样,难以使墨,率多印坏,所以不能久行。”这是我国关于金属活字的早期记载。元初人所说的近世当然是宋代,说明用锡活字印书是在宋代。由非金属活字到金属活字,是印刷材料和造字工艺上的重大改革。
②清藏书家孙从添(1769-1840)在《藏书纪要》(18lO)中载:“宋刻有铜字刻本、活字本”。明明确确说明宋代有铜活字本。
其佐证1,明《梦林玄解》(北图藏崇祯本)转载宋孙爽的文章,文内有“镌金刷楮,敬公四海”……“景佑三年4月上浣休老人孙爽叙于园梦秘策之端”。著名印刷史专家张秀民先生认为镌金应是镌铜,以为印《圆梦秘策》至八卷,以镌刻铜活字的可能性最大。“以铜为金”的称谓历代沿习成俗。笔者以为镌金应是镌铜的分析是正确的,理由一,景佑三年即1036年的金矿产量为1万5千两,折1千5百斤,而当年的铜产量为510万零8百斤,这样悬殊的金、铜比例,决定了北宋不可能将稀有的贵重金块用于镌刻书籍;理由二,金性柔软,不适于制作活字。而且北宋的冶炼技术达到历史高峰,用铜活字印数量庞大的著作是完全可能的。《园梦秘策》比1234年朝鲜的《详定礼文》早198年,比1377年朝鲜的《直指》早340多年,甚至比同时代毕昇发明的胶泥活字还要早5年。
宋代铜版钞票和铜、锡书版的出现证明了这种分析是能够成立的。在镌印《圆梦秘策》的前二年,即1034年,政府曾下达“发内府金,收换会子。收铜版,勿造”(辞源铜版条引)的命令。更可上溯到唐代的铜书版,宝鸡市博物馆藏有813年唐代千佛像铜铸印版。
五代的铜版印本更印证了宋代发明金属活字的真实性。明景泰年间进士杨守陈在《朱氏经义考》中说:“晋天福(936-943)有铜版九经,皆可纸墨摹印,无庸书写。”天福铜版在宋人岳珂(1183-1234)的《九经三传沿革例》中提到过,证明确有此事。不少史学家认为九经有40多万字,将如此浩大的工程镌刻在铜版上是不可能的,天福铜版有可能是铜活字。退一步姑且说此铜活字本为孤本,当时的物质、技术条件还不完全具备镌铸活字体,但五代出现铜版印本,却是对宋代发明金属活字的有力推动。
佐证2,金皇统戊辰(1148)平阳府李稀所造千佛铜牌两旁文字为铜活字。根据是字身歪斜。笔者以为金朝的冶炼业,在造型和工艺水平上,都已超过北宋时代。宋已有铜活字本问世,那么与宋同时代的金代当然也具备了出现铜活字的技术条件。这比1234年朝鲜的《详定礼文》早86年,比1377年朝鲜的《直指》早229年。
佐证3,元人黄溍(1277-1357)所作《金华黄先生文集》里有一篇给智延和尚作的《北溪延公塔铭》说英宗(1320-1323)三年即1323年准备“镂铜为版”出版前朝仁宗赏赐给智延和尚的金玉佛像经卷,后又命于永福寺与诸尊宿校勘三藏。惜英宗早逝未能实现。但说明刊印佛经的铜活字技术早在1320年以前就已存世,它比1377年朝鲜的《直指》早57年。
以上所述的事实证明了金属活字发明于宋代,与非金属活字的发明处于同一时代。
铜活字的大规模制作和流行,则是在明代的弘治、正德、嘉靖年间(十五至十六世纪之交),其中最著名的是无锡的华家和安家,其印书数量多,流传下来的也不少。明清两代还有创制铅活字的记载。清代最有影响的是“武英殿活字版”,最有名的内府铜活字印本是《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有66部,每部1万卷,1.6亿个字,分订成5020册,装522函的巨著)。清代铜版书数量虽不及明代多,但流行范围之广和镌铸的精致都超过了明代。
物质和技术条件
任何一项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发展,都离不开所处时代的社会历史条件。宋代具备了发明金属活字的必要条件:
①宋代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比较重视教育。教育的发展,书籍需要量大为增加,使印刷业有了广阔的市场;各类著作的繁荣,为印刷提供大量书源;对民间印刷实行奖励开放政策,更推动了印刷业的发展。宋代不仅印书数量达到历史高峰,而且纸墨精良,字体优美,校勘严谨,版式疏朗悦目,在书写艺术和刻印技巧上都达到成熟的境地。特别是全国三大印刷业中心的杭州,在近200年中偏安一隅,避免了战祸的破坏,印刷业成为全国之冠,毕昇等一批雕印工匠面临供不应求的书籍需要量,有可能共同切磋工艺,创造出更省便、快捷的各种印刷活字来。
②活字版的前身是压印、范模和摹拓。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有铸印、铸钱、铸镜、铸佛像等技术的长久实践,在此基础上完全有可能创造出先进的印刷方式——金属活字。他们刻成许多文字的印章、压印曾给发明雕版印刷以启发,联想到将单个字的印章排在一起压印,也可以改进为活字版。近人罗振玉于《辽居藁》《徐氏古玺钱谱序》中,在说到活字版发明时,也曾提到“印刷肇于玺印”。玺印起源在秦以前,战国时期燕国(今河北易县)发现铜印玺,汉有铜印,六朝后流行朱文,北宋初年已有用六颗带花纹的印章拼合成铜版印刷纸币和仿单,这种用多块小印版合拼印成整张印刷品的技术,便是后来铜活字的雏型。古器物的范模,有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铜器陶范,是镌或铸着文字图案的模子。清蔡澄、张廷济都提到“书苑”。铜质,方一、二寸,类铜印,凿反文诗集“易奇而法、诗正而葩,春秋谨严,左氏浮夸”,四句十六字,以为是宋初或五代蜀主用做刻书的范模。
南北朝、隋朝有了摹拓文字的方法,敦煌千佛洞发现唐永徵四年(653)温泉铭拓本。摹印也是活字印刷的前提条件。
③金属矿藏的丰富和高水平的冶炼技术,为宋代发明金属活字提供物质和技术条件。宋代盛产铜,其矿冶工业,无论在产量上或是冶炼技术上均远高于唐代的水平。从产量看,矿产增加最快的是铜、铅、锡三种。太宗至道末年(997)产铜412万斤,铅7.9万斤,锡26万斤。到神宗元年(1078),这三种金属矿产量扶摇直上,铜1460万斤,铅919万斤,锡232万斤。
从冶炼技术上看,首先是胆水浸铜术的推广。胆水即胆矾,沈括记载了信州铅山县工人用铁锅熬“胆矾”(其实胆矾是不用熬的,铁置胆水中,便自然能取代出单质铜)炼铜的先进技术。这种炼铜法在西汉即已发明,而大规模应用于实际生产的则是北宋中叶。铜的大量生产,推动了印刷业的重大革新。
以上印刷业发展的社会需要,各项技术条件的成熟,加上金属矿藏的丰富和大量开采,为宋代铜活字的发明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条件。
总之,从中、韩两国关于金属活字的早期文献记载及实物比较中证实,中国均比韩国早几十年至几个世纪,金属活字发明权的归属问题自然就解决了。金属活字的发明权是中国。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正如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所说:“要是没有这种贡献(中国人在过去对科学技术的卓越贡献),就不可能有我们西方文明的整个发展过程。因为如果没有火药、纸、印刷术和磁针,欧洲封建主义的消失就是一种难以想像的事”。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古代朝鲜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贡献,其印刷品赏心悦目,有的甚至超过中国。但是讨论这种技术的历史,宜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不能舍本忘源。
金属活字 - 最新发现
韩国庆北大学文献学学者南权熙教授2010年9月1日表示,对首尔仁寺洞多宝星古美术展示馆(以下简称多宝星)收藏的100多个金属活字进行分析后证实,其中的12个是13世纪初的金属活字,比1377年的《直指心体要节》早138年以上。多宝星将于2日正式公开12个金属活字。
据南权熙教授表示,这些金属活字的字体与1239年的木版印刷本《南明泉和尚颂证道歌》完全一致,因此暂称为“证道歌字”。
这12个“证道歌字”是“明”、“所”、“於”、“菩”、“善”、“平”、“方”、“法”、“我”、“福”、“不”、“子”。
据悉,1239年出版的木版《证道歌》上写道,此前有过金属活字本《证道歌》,但因失传,重新克制了木版活字。根据该记录,韩国文献学界都认为,1239年木版印刷《证道歌》之前,曾有过金属活字本《证道歌》。
南教授主张,此次找出的12个金属活字,就是当时用于印刷金属活字本《证道歌》时使用的活字。
报道称,若这些金属活字被公认为世界最古老金属活字本,世界印刷术的历史将再次被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