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疗法
基本解释
家庭疗法(Feamily Therapy)又称家庭治疗,是以家庭以对象而施行的心理治疗方法。协调家庭各成员间的人际关系,通过交流,扮演角色,建立联盟,达到认同等方式,运用家庭各成员之间的个性、行为模式相互影响互为连锁的效应,改进家庭心理功能,促进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夫妻治疗(也叫婚姻治疗)是家庭治疗的一种特殊模式。
详细解释
概述
家庭疗法与以个人为对象而施行的个体心理疗法有所不同,其特点是不太注重成员个人的内在心理构造与状态,而是把焦点放在家庭各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上。
由于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功能单位,它与每个家庭成员的关系最为密切。家庭中每个成员的个性、价值观、以及对社会的适应模式等,皆在家庭的熏陶下形成。家庭成员之间密切交往,互相产生正性的和负性的影响。但是,由于家庭功能不良,诸如家庭领导功能不良、家庭界限不清、外人插人、家庭内部互相折磨、家庭关系扭曲、单亲家庭、重组家庭、寄养家庭、家庭松散、互不关心、中老年人的困难,以及家庭交流模式不同等,都能使所有家庭成员在不同程度上卷人家庭纠纷,在病态的家庭关系中都占有一角,从而导致各种病态情感和行为障碍。
理论观点
家庭疗法的主要理论观点是把家庭看成一个私人性的特殊“群体”,需从组织结构、沟通、扮演角色、联盟与关系等观念和看法出发,以了解此小群体,并且依据“系统论”的观点来分析此家庭系统内所发生的各种现象。即在家庭系统内,任何成员所表现的行为,都会受家庭系统内其他成员的影响;个人的行为影响系统,而系统也影响其成员。这种系统相关的连锁反应,可导致许多所谓病态的家庭现象;而一个人的病态行为,也常因配合其他成员和心理需要而被维持。基于此种观念,家庭疗法主张,要改变病态的现象或行为,不能单从治疗个人成员着手,而应以整个家庭系统为其治疗对象。家庭治疗通过语言疏通家庭关系,指导生活模式,对家庭成员进行心理治疗,以改善病人生活环境,促进病人康复。
有关家庭治疗的学派纷陈,理论和术语各异,治疗模式也有差别。例如,行为学派的家庭治疗家把要解决的问题明确下来,进行行为矫正。精神动力学派的家庭治疗家以探讨家庭中潜在的心理冲突和投射机制,启发内省力,促进人格成熟,以和谐家庭关系。然而所有这些学派又都有共同之点,那就是把整个家庭作为治疗对象,并采取积极干预的策略,一方面力图打破原有的僵局;一方面重建健康的交流和行为模式。
精神疾病与社会心理因素的关系不言自明,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家庭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显而易见。家庭关系不和睦,成员间时常争吵、打闹,甚至反目,常会成为沉重的心理压力,致使疾病发生,对精神疾病的恢复也有不良影响。有些病人,一进医院病情就缓解,回到家里病情就复发,完全能说明病人与居住的环境、人际关系不相适应。在预防精神疾病方面,没有什么别的群体组织比家庭更重要。在日常的家庭交际中(特别是在孩子成长的最初五年中),常埋下精神疾病的种子。数以万计的成年精神患者早期病史表明,尽管原因千差万别,但至少包含了下列因素之一:家庭破裂、社会不稳定造成的家庭问题(酗酒、分离、家庭争吵、失业)以及(或者)家庭内实际的精神疾病。缺少家庭内的适当关注、不会塑造孩子健康心理(溺爱、放任、隔绝等),错误模仿等更容易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
家庭不和,孩子网瘾难治: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完善,网络迅猛发展。最近几年,心理咨询室的访客中出现了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与网络有关,主要有两类:其一,来访者是因为上网成瘾,课都不上了,直接旷课去网吧玩游戏,由班主任带来咨询辅导的。其二,心理矛盾者。上课时想专心听讲,但脑海中总是浮现网络游戏的场面,看见网吧就心里痒痒,导致成绩下滑,自己又想好好学习,无力自救者。
事实上,这个迷恋网吧问题已经成了当前家庭问题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难题,或者说是一个“热点”问题。据调查,这样的家庭有个很相似又普遍的现象:婆媳关系等家庭关系之间总有着吵不玩的架,妻子(或丈夫)操持着整个家务,但也总是有无边无际的怨言,指责丈夫(或妻子)对家事不闻不问,怪罪家庭成员对自己不公。对于妻子(或丈夫)的抱怨,丈夫(或妻子)选择了逃避,撒手不管。丈夫和妻子之间分床睡。这时,网络游戏逐渐成了小孩的爱好,但会惨遭父母的封杀。表面上亲子之间约定以后除了假期、节假日谁也不准再碰电脑。可始料未及的是,因为父母关系不和,父母会在漫漫长夜偷偷上网排遣寂寞和空虚,时间不长小孩会发现父母也在上网……小孩对这个世界所有的信任轰然倒塌。从此他们逃学、逃课,或干脆辍学在家或网吧与电脑游戏相依为命,与父母对抗,最后家人对他们束手无策,只有送他们去接受网瘾治疗。
从医学角度来说,因为经常上网用眼过度,电脑辐射过量,自由基大量增多,容易造成间接的肝胆损伤、皮肤损伤等氧化应激类疾病,熬夜上网也容易吸烟、喝酒上瘾易损伤心肺,心浮气躁、脾气不好容易发火,不愿与亲人沟通交流,逐渐内向孤僻或有暴力倾向。经常用耳麦表面伤的是耳朵,实质上伤的是肾,肾不好,注意力不集中、耳根子软等,视频聊天伤的不仅仅是身体,而且极容易被不良企图的人利用,受骗上当。所以无论大人和小孩造成网瘾的后患无穷。网瘾等的不良生活习惯造成的氧化应激类疾病的身体损伤虽然可以用抗氧化剂类药物如维生素E、β-胡萝卜素、虾青素(英文称Astaxanthin,简称ASTA)维生素C等治愈。可是家庭不和是孩子网瘾难治的根源。要妥善解决孩子网瘾的问题首先从家庭疗法做起。
适应范围
家庭治疗的适应性,从理论上来说,假如一个家庭在家庭结构、组织、沟通、情感表现、角色扮演、联盟关系或家庭认同等方面有非功能性的现象,并影响其家庭的心理状态,而且难以由家人自行改善或纠正时,宜由专业人员协助辅导,通过家庭治疗来改进其家庭心理功能。从临床的角度来说,假如我们发觉一家人常不和谐、父母教育子女有困难、兄弟姐妹难于相处、夫妻感情不佳,影响全家人的日常生活,也可考虑采用家庭治疗。假如一个家庭遭遇重大的挫折或困难,家里人不知如何应付与适应时,均可考虑进行家庭治疗。
此外,家庭从一对夫妻结婚成家到生育子女、养育子女、子女长大并离开家,直到夫妻年老、丧偶、去世为止,要经历“家庭发展”的各个阶段。在各个阶段需面对特殊的心理课题,也会遭遇各种不同的心理问题。这也是需要通过家庭治疗来解决的。
适应症
家庭危机、子女学习困难,子女行为障碍。
夫妻治疗:婚烟危机,夫妻适应困难,性心理障碍、性变态。
治疗目标
家庭治疗的目标,在于协助一个家庭消除异常或病态的情况,以便能执行健全的家庭功能。所谓健全的家庭功能应有健全的“家庭结构”,适当的领导、组织与权威分配,没有散漫或独权的现象;成员间的角色清楚且适当,没有畸形的联盟关系;健康的家庭有良好的沟通,能维护交流功效;成员间有情感交流,相互提供感情上的支持,能团结一致对付困难;对内有共同的“家庭认同感”,对外有适当的“家庭界限”。一个健康的家庭在其生活中能有适当的家庭仪式与规矩,也有家人共同生活的重心与方向。家庭治疗的目的在于,通过了解家庭环境及家庭成员间的人际关系,让病人及其家庭成员之间展开讨论,找出矛盾的焦点,指导他们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以建立一个良好的、利于病人康复的家庭环境。
治疗模式
针对家庭出现的不同心理问题,可采用不同的家庭治疗模式。主要的家庭治疗模式有以下四种:
1.结构性家庭治疗模式。这一治疗模式的重点放在家庭的组织、关系、角色与权力的执行等结构上,使用各式各样的具体方法来纠正家庭结构上的问题,促进家庭功能的改善。例如,家庭成员间的自我界限划分不清,没有各自的自主独立的角色,犹如粘在一起的“混合体”,可用’家庭形象雕塑技术”帮助家人了解各自的权利、义务、角色,并把治疗重心放在建立家庭成员间应有的界限上。假如家庭成员之间的角色扮演不妥当,甚至颠倒,包括夫妻、父母、亲子或同胞间,则治疗的重心应放在角色扮演的纠正上,特别是父母与子女间所产生的三角性冲突与情结,更要纠正改善。成员间的沟通方式,权力的分配与执行,情感上的亲近与否,都是家庭结构上的问题,也是促进家庭功能改善的要点。
2.行为性家庭治疗模式。行为性家庭治疗的着眼点放在可观察到的家庭成员间的行为表现上,即建立具体的行为改善目标与进度,充分运用学习的原则,给予适当的嘉奖惩罚,促进家庭行为的改善。
3.策略性家庭治疗模式。这一模式的特点在于对家庭问题的本质有动态性的了解,并建立一套有步骤的治疗策略,着手更改认知上的基本问题以求有层次地改变家庭问题。例如,一个成年的孩子仍依赖母亲,无法独立自主地应付社会刺激,治疗的策略应行先把重心放在如何协助母亲去“放走”自己的孩子,不要不放心、舍不得;接着探讨为何父亲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去协助妻子教育孩子;还可把治疗的重点移到父母所扮演的角色上,或是夫妻之间的情感问题上,以便解决因夫妻关系不调,使得妻子把情感的重点放在孩子身上,潜意识地希望孩子永远陪伴自己,弥补心理空虚,策略性家庭治疗就是要了解这一切的来龙去脉,并制定治疗的先后步骤与策略。
4.分析性家庭治疗模式。这一模式是以心理分析来了解家庭各成员的深层心理与行为动机及亲子关系的发展,主要着眼于了解且改善家庭成员情感上的表达、满足与欲望的处理,促进家人的心理成长。
治疗步骤
不管运用何种治疗模式,家庭治疗的进行,从开始到结束,需按下列步骤进行:
(1)开始阶段。在治疗之初,施治者宜将家庭治疗的性质作一简要的解释,说明互相要遵守的原则,以便治疗工作顺利进行。施治者在治疗早期,要用心让求治者家人接纳自己,并共同寻找问题的所在及改善的方向。
(2)进行阶段。此阶段中,施治者需运用各种具体方法,协助家人练习改善个人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时时去处理家庭对行为关系改变所产生的阻力,适当地调整家庭“系统”的平衡变化与发展,以避免一些成员变好时,而另一些成员却变得更坏。犹如站在跷跷板上,一边上来,另一边却下去了。
(3)终结阶段。求治者家人要养成自行审察、改进家庭病理行为的能力与习惯,并维持已纠正的行为。施治者宜逐渐把领导权归还给求治者家人,恢复家庭的自然秩序,以便在治疗结束后,家庭仍能维持良好的功能,并继续发展与成熟。
治疗前准备
在施行家庭诊断与治疗之前,施治者要了解所谓“个人”与“家庭”之间的各种病理关系,即个人的症状与家庭成员的心理问题的相互关系。
(1)“家庭问题”的产生是单一成员“个人心理障碍”的反应。即指全家人的心境困难是因家里某一成员个人的心理问题而引起的。比如,一个人心情烦闷,或脾气暴躁,往往害得一家人无法安宁、情绪不稳。可以说,全家人的心理问题,源于个人的心理障碍,从而影响了整个家庭的心理生活。出现这种情况,辅导的方向在于帮助此人得到适当的治疗,解除其问题;同时协助配偶或家人应付和护理这样的家庭成员,努力减少家人的烦恼和心理负担。
(2)“个人心理问题”的形成源于过去的“家庭问题”。虽然目前的家庭生活已稳定下来,但家庭成员仍继续受其影响,导致心理或行为问题。如幼小时父母关系不和谐,常闹矛盾,以致情绪极不稳定的孩童,长大后情绪仍不稳定,时常表现得战战兢兢,唯恐父母又闹离婚。又如,一个婚后常对自己的配偶缺乏信任,怀疑配偶会有不贞的行为,这可能与小时候父母曾相互背叛,让孩子们感到连夫妻都不能信任有关。
(3)“个人心理问题”是目前“家庭问题”的表现。这种情况表明,尽管是因个人的心理或行为问题而来就诊的,可是仔细一观察,我们就会发现个人的问题只是露出海面的冰山这一角而已,主要问题还是背后存在着家庭关系问题。比如说,妻子抱怨身体不适,可能是最近在家里为了子女的管教问题而与丈夫吵过架所致。或者,妻子郁郁不乐,心情很忧郁,与其会谈时,却发现她最近发觉丈夫有婚外情,面临婚姻的危机。这些情况显示,治疗不能就事论事,只注意如何避免个体的忧郁与沮丧,而须与婚姻关系或家庭关系相联系,否则就只是治标不治本了。
(4)“个人心理问题”与“家庭问题”是同时共存的。有时,个人的问题与家庭问题,是同进并退的,而不是因果关系。例如,父亲下岗,家人都因经济困难而担扰时,儿子偏偏又没考上大学而情绪低落。遇此情况,治疗时应双管齐下,兼顾双方,不可厚此薄彼。总之,我们应以动态的目光,仔细分析“个人的心理””与“家庭心理问题”到底有何种关系,待正确认识并诊断之后,才能进一步决定如何处理个人与家庭的心理问题。在上述各种情况下,心理医生最应注意的是:所谓个人心理所表现的症状,实际是源于家庭里的人际关系问题,即是家庭的问题,要依靠家庭治疗,才能解除个人的心理问题。
治疗原则
家庭治疗的特点,在于将着眼点放在全家人身上,注重家人的相互往来、人际关系及家庭机能的执行情况。治疗的目的是使一个家庭成为心理机能健全的家庭,并不在于深入了解个人的心理状况,而是想办法矫正家庭关系,以改善家庭成员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因此家庭治疗应坚持:
1.一切以“家庭”整体为重点。家庭治疗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脱离只对某“个人”关心的立场,而把注意力转移到“家庭”这个整体上,治疗所关心的不单是一个人小时候怎样被朋友欺负过,被母亲虐待过,考试时作弊过,吃饭的习惯不好,或半夜常被恶梦惊醒等等。换句话说,进行家庭治疗时,要以“婚姻”及“家庭”的关系与系统为主要着眼点,少以“个人”的观点来探讨、了解心理与行为现象。即以夫妻的关系、感情、角色、沟通,或以婚姻的动机与发展等观点来了解家庭里的“夫妻”状况,并以家庭的结构、组织、功能、人际关系或家庭认同等等来探讨家庭问题,而少以“个人”的内心状况,即思维、动机、欲望、心理症结等来分析心理与行为。
2.采用系统的观点与看法。系统论认为,世界上所有现象都可划分为大小不同、层次各异的种种系统,而每个系统之间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一个系统会因各个子系统彼此间的相互影响而导致整个系统产生变化。再者,任何子系统内的变化,会影响到大系统的情况;反之,大系统的变化,也会影响到子系统的状况。彼此相互影响,改变其平衡状态。家庭治疗必须采用系统论的观点。比如,个人的心理状态,会影响夫妻的关系,而夫妻的关系,会影响到全家的行为与家庭气氛;反之,全家的行为,会影响夫妻的情绪,而夫妻的情绪,会改变个人的心理状况。再如,一对夫妻欲改变他们的婚姻关系时,需要夫妻双双努力;一家人想改变家庭行为时,需要全家人的协力合作;只靠个人的尝试,这一努力常会被淹没在其他家庭成员不想变化的趋势、受到家庭此系统想保持平衡的阻力之中。所以施行家庭治疗宜运用系统的观点,注意个人、兄妹、夫妻、家庭与大家庭各系统的相互关系与影响;要以系统论的观点来了解夫妻两人或一家人的因果动态关系,并且考虑系统的整体结果、意义与效果。
3.以“人际关系”分析成员间的相互行为。跟婚姻治疗一样,家庭治疗也要注重人际关系,以相互间的人际反应。来了解家人的心理行为。家中所呈现的夫妻、亲子、同胞关系均属于一种特殊的、私人性的人际关系。各个家庭成员间所发生的行为,要从人际关系的角度去体会、了解其性质,再者,所有两人的反应,都是“双方”相互影响而产生的结果就算有时从表面上看来,只是一方在表现行为,另一方很少说话、表示意见,但这本身就是一种反应与影响,是很强烈地参与、影响对方,促成两者的总合行为反应,可见,家人的事,都是人际关系的总表现,应持这种观点来对待。
4.以群体的观念了解全体家庭成员的行为。从家庭施治者及家庭行为研究者的角度来说,家庭是一个小群体。所谓群体,是指多数个体经某种目的而相处在一起,形成某种关系,包括组织、领导,维持沟通,产生关系与感情。家庭乃特殊的小群体,是由婚姻关系及有血亲关系的人员所组成,通常由父母及不同年龄的子女所构成,是私人性、长久性、发展性的小群体。因此要用群体的组织、权力分配、领导角色、沟通、情感与关系诸观念来把握其团体的心理与行为,同时要以“家庭发展”的眼光来了解家庭的心理与行为的发展,即随婚姻的关系及子女的出生、成长与分离而经历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分而治之。由于家庭是由一群有特殊关系的成员所组成,有特别的感情,而且长久生活在一起,其心理治疗与一般心理治疗有所不同,需要注意一些基本的治疗原则:
(1)淡化“理由与道理”,注重“感情与行为”。由于家庭成员关系特殊,假如发生了什么问题,不能像对待外人一样,单靠说理来追究原因与责任,也不能依靠处罚配偶或子女来解决问题,而要考虑到“情”的一面。因为夫妻或家人都是自己人,只要让对方有诚恳、关心、相爱的感觉,问题常会很快解决。所以只要能抓住情感,千事万事都可解决。
(2)抛弃过去,关心现在。虽然求冶者的早期经验及经历可以有深度地帮助我们了解其行为的来龙去脉,但从家庭辅导与治疗的立场来说,需要注重的是家人目前所遭遇的困难与问题,以及如何调整、改善、适应现在他们所面对的情况。如此才能把握他们要求辅导、治疗的动机,才能继续治疗过程。
(3)忽视缺点,强调优点。一个人也好,一对夫妻也好,一家人也好,当其心情不好、情绪恶劣时,所想所讲的,都是对方的缺点、坏处而忽视好处、优点。因此,关系越恶化,希望也越渐淡薄,好转也越不易。所以,施治者要用心帮助他们从负载正、由“短”转“长”。一般说来,施治者可用“改观重组”的技巧,帮助家人将同样的事情,换一个观点或立场,往好的方向去解释。因为,同样一件事,从不同的角度不有同的看法。施治者要帮助被情感所影响的夫妻或家人,能体会配偶的良苦用心,家人的长处,以此协助他们恢复好的情感。
(4)只提供协助、辅导,不代替作重大决定。在进行家庭治疗的过程中,施治者只能提供意见,协助他们分析求助问题的利弊及可能遭遇的结果,以便他们作出决定。但千万不能越俎代疱,替夫妇或家人做主,决定重大事情。因为就一般原则来说,家庭的事终究要由家人自行决定,任何人都不能代替。这是一开始就须向求治的家人所交代的,也是要时时提醒自己的原则。
总而言之,家庭是每个人心理发展的摇篮,也是日常生活的基地,对个体的心理与生活影响重大。当前,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家庭内部也在发生变化,包括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尤其是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因此,家庭关系深受不稳定因素的威胁,所以家庭治疗尤为必要。由于社会与文化环境不同,家庭与婚姻制度和性质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在家庭治疗时,要考虑其主体文化所强调的人际关系与价值观念,以及社会所期待的家庭关系。
组织与实施
首先,在进行家庭治疗时必须坚持三个基本原则:①针对整个家庭成员,进行集体治疗,纠正共有的心理病态;②“确诊的病人” 所存在的问题只不过是症状而已,其家庭本身才是真正的患者;③家庭治疗医生的任务在于使每个家庭成员了解家庭病态情感结构,改善和整合家庭功能。
(1)参加的对象。凡与家庭功能紊乱有关的成员均参加,甚至可包括一些有关的社会成员,如朋友、医师、监护人等。要克服参加人员的顾虑和阻力,如怕家丑外扬、互相抱怨、家庭被社会歧视等。
(2)接谈技巧。首先使气氛和谐,每个成员都能自由地、心平气和地发表意见。注意各成员之间的关系,如谁和谁坐得最近,各人选择坐位的方式,每个人发言的频度,其他成员的反应和表情。而家庭治疗者担任指导、启发、协调角色。要让家庭成员之间在思想和情感上直接交流,鼓励互相尊重,避免争吵、抱怨,各人多作自我批评,宣讲家和万事兴的道理。
(3)分析问题。对家庭的结构和性质先有一个分析和类化。家庭的结构形式,可以引导出家庭存在的问题。例如,家庭可分为:不和谐家庭、破碎家庭(有人死亡或离异)、杂合家庭(一方或双方带有儿女,再婚组合家庭)、不幸家庭(有慢性病人、残疾人,或受政治迫害的家庭)。下一步则要找出存在的问题,目前的烦恼和困境产生的根源有哪些?
(4)协商讨论问题。以集体心理咨询和集体心理治疗的形式进行。家庭治疗者和家庭成员一起共同分析、讨论,找出问题的症结,研究如何摆脱困难,解决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强调每个成员都应承担义务和责任,都应互通信息,相互了解和理解,并能相互尊重和容忍,不能只强调自己的家庭角色,而一味指责他人。家庭治疗还应包括家庭生活艺术、家庭管理、心理卫生知识介绍,照顾老人和病人的护理知识,以及如何争取社会的支援等。 (何慕陶 万文鹏撰 杨津广 刘协和审) 心理治疗手册
相关背景
家庭治疗由麦尔首创。他认为一个人一生中每个阶段的心理发展与其家庭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并试行家庭治疗,以纠正这些心理病态。早期的家庭治疗(1940-1945)多受精神分析心理治疗的影响,只对家庭成员中的病人进行个别心理治疗。但在此时期内,麦德(Madd)和巴伯(Buber)等人则受集体心理治疗的影响,重视对家庭成员的集体治疗。1948年,我国台湾省精神病学家林宗义根据中国和西方的传统文化家庭模式,综合日本的职业治疗,建立了家庭治疗中心。70年代,美国马斯汀(Mustin,R.T.H.)在家庭治疗中,尚提及家庭妇女参加妇女解放运动的意义。自1962年《家庭过程》杂志发行后,家庭治疗就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发展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使其成为不可被取代的心理治疗类型之一。美国婚姻家庭治疗协会从1970年的913个,增加到1979年的7567个,并成立了300多个家庭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