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脸琵鹭
基本解释
黑脸琵鹭-概述
黑脸琵鸳(Platalea minor)是中等体型的涉禽,隶属于鹳形目、鹭科、琵鹭属。琶鹭属与众不同的特征是生有一个似琵琶或汤匙状的长嘴,所以它的英文名称是“Spoonbill”。琵鹭属在全世界共有6种,其中有2种在亚洲有分布,即黑脸琵鹭和白琵鹭(P.leucorodia)。前者仅见于亚洲东部,其特征是全身羽毛大体上为白色,有黑嘴和黑色腿、脚,前额、眼先、眼周至嘴基的裸皮黑色,形成鲜明的“黑脸”。白琵鹭则分布广泛,几乎遍布全球,不过在亚洲也主要见于东北亚。它的外观与黑脸琵鹭极似,唯一明显的区别是嘴的先端黄色和没有“黑脸”。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Temminck et Schlegel, 1849
保护等级: 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l., 1994)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脸琵鹭-名字来源 黑脸琵鹭为1849年由Temmincket Schlegel根据在日本采到的标本命名的,据文献记载,在迁徙期曾普遍见于中国东北松花江、鸭绿江及山东沿海;越冬于湖南岳阳、广东、海南岛及台湾;在福建沿海为留鸟。在国外见于朝鲜 半岛、日本及越南。但是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水域污染的程度日益严重以及栖息地破坏、乱捕乱猎等因素,它的分布区已大为缩小、种群数量锐减,成为濒危物种。
黑脸琵鹭在何处繁殖仍是一个谜,至今只在朝鲜西海岸紧临三八线的4个无人小岛上发现了繁殖种群,总计约30只。朝鲜与韩国的鸟类学家近年又相继考察了许多海岛,并未发现新的繁殖种群。因而大多数现存的黑脸琵鹭是在哪里繁殖的?是亚洲鸟类学家迫切希望调查清楚的,因为对繁殖栖息地及其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应该说最有希望的潜在繁殖地在中国,特别是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的近海无人居住的岛屿。此外在吉林省向海以及黑龙江省的许多内陆水域,也是有可能繁殖的。只是由于中国鸟类学工作者相对太少,调查经费远远不足以支持如此广泛的调查罢了。
黑脸琵鹭-外形特征
大型涉禽。全长约80厘米,体羽白色。后枕部有长羽簇构成的羽冠;额至面部皮肤裸露,黑色。嘴黑色,长约20厘米,先端扁平呈匙状。腿长约12厘米,腿与脚趾均黑。雌雄羽色相似,冬羽与夏羽有别:冬羽纯白,羽冠较短;夏羽羽冠及胸羽染黄色。体略大(76厘米)的白色琵鹭。长长的嘴灰黑色而形似琵琶。似冬季的白琵鹭但嘴全灰,脸部裸露皮肤黑色且少扩展。 虹膜-褐色;嘴-深灰色;腿及脚-黑色。 叫声:繁殖期外寂静无声。
大型涉禽。体羽白色。后枕部有长羽簇构成的羽冠;额至面部皮肤裸露,黑色。嘴黑色,长约20厘米,先端扁平呈匙状。腿长约12厘米,腿与脚趾均黑。雌雄羽色相似,冬羽与夏羽有别;冬羽纯白,羽冠较短;夏羽羽冠及胸羽染黄色。栖息于湖泊、沼泽及沿海滩涂等处。涉水觅食小鱼、虾、蟹及螺类等动物。
长像与白琵鹭极为相似,在野外常常会把它们弄混。它的体形比白琵鹭略小一些,全身的羽毛也都是雪白色的,夏季时,后枕部长有很长的发丝状桔黄色羽冠,项下和前胸还有一个桔黄色的颈圈。虹膜为深红色或血红色。嘴全部都是黑色,不象白琵鹭嘴的前端为黄色,形状也是长直而上下扁平,呈琵琶状。黑色的腿很长,胫的下部裸露,适于涉水行走。与黑色部分仅限于嘴的基部的白琵鹭明显不同,它的额、脸、眼周、喉等部位的裸露部分也都呈黑色,并与黑色的嘴融为一体,故名“黑脸琵鹭”。
栖息于湖泊、沼泽及沿海滩涂等处。涉水觅食小鱼、虾、蟹及螺类等动物。
黑脸琵鹭主要分布于中国、俄罗斯、朝鲜及日本。在中国发现的大部为迁徙及越冬种群,台湾台南县曾文溪口海岸滩涂是世界最大的越冬种群栖息地,多时可达200只;海南东寨港自然保护区、广东福田自然保护区及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也曾记录有数十只的越冬小群。
黑脸琵鹭-分布地区
繁殖在朝鲜岛屿,中国东北可能有繁殖地尚未被发现。冬季至中国台湾及南部、越南北部,过去曾在菲律宾越冬。
种群数量越来越少。迁徙时见于中国东北,于近辽东半岛东侧的小岛上近期有繁殖记录。春季在内蒙古东部曾有记录。冬季南迁至江西、贵州、福建、广东及海南岛。世界上仅存600余只,多数在台湾及香港越冬。
中国发现的大都为迁徙及越冬种群,台湾台南县曾文溪口海岸滩涂是世界最大的越冬种群栖息地,多时可达200只;
海南东寨港自然保护区、广东福田自然保护区及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也曾记录有数十只的越冬小群。
黑脸琵鹭是一种候鸟,没有亚种分化,在国外见于亚洲东部的日本、朝鲜、韩国和越南等地,在中国分布于北京、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山东、湖南、广东、香港、广西、海南、贵州等地。其中可能繁殖于东北的中部,越冬于四川、贵州、湖南、江西、广东、香港、海南、福建、台湾等地,迁徙时经过其他地区。
黑脸琵鹭-生存习性
黑脸琵鹭一般栖息于内陆湖泊、水塘、河口、芦苇沼泽、水稻田以及沿海岛屿和海滨沼泽地带等湿地环境。它们喜欢群居,每群为三、四只到十几只不等,更多的时候是与大白鹭、白鹭、苍鹭、白琵鹭、白鹮等涉禽混杂在一起。它们的性情比较安静,常常悠闲地在海边潮间地带、红树林以及咸淡水交汇的基围(即虾塘)及滩涂上觅食,中午前后栖息在虾塘的土堤上或稀疏的红树林中。觅食的方法通常是用小铲子一样的长喙插进水中,半张着嘴,在浅水一边中涉水前进一边左右晃动头部扫荡,通过触觉捕捉到水底层的鱼、虾、蟹、软体动物、水生昆虫和水生植物等各种生物,捕到后就把长喙提到水面外边,将食物吞吃。飞行时姿态优美而平缓,颈部和腿部伸直,有节奏地缓慢拍打着翅膀。
繁殖期为每年的5—7月,但常常3—4月就来到繁殖地区。它们营巢在水边悬崖上或水中小岛上,常常二、三对一起在临水的高树上营巢。巢的形状像一个盘子,主要由干树枝和干草等构成。每窝产卵为4—6枚,卵是长卵圆形的,白色,上面布有有浅色的斑点,孵化期大约需要35天。新出生的雏鸟全身被有绒羽,除眼周外脸面并不呈黑色。育雏期间,雏鸟靠亲鸟捕捉贝类、小鱼、小虾等食物来饲喂,一个月后即能离巢出飞,与亲鸟一起活动,练习捕食等。幼鸟长大以后,随亲鸟于10—11月离开繁殖地,前往越冬地。
黑脸琵鹭-保护价值
黑脸琵鹭历史上在华南地区数量很多,甚至在福建沿海终年居留。但近年来开展的水鸟调查结果,却引起了人们的高度警觉,因为它们的数量正在急剧减少,许多原来有分布记录的地方再也见不到它们的身影了。1989年在亚洲各国的调查结果为288只,1993—1994年冬季进行的更加全面的调查,其结果也仅有341只,现在估计全世界的总数为500只左右。迄今为止,它的准确的繁殖地点、迁徙路线和途中停歇的地点等仍然并不十分清楚,唯一已经确定的繁殖地位于朝鲜北部平安北道和平安南道以及韩国三八线附近西面沿海的多岩石的岛屿上,曾发现有15对黑脸琵鹭繁殖。近年来确认的比较固定的迁徙停歇地点有我国东部的江苏、上海以及韩国的南康其洼岛等地,较稳定的越冬地有台湾的西北部沿海、香港米埔、广东的福田、广西山口红树林、海南岛的东港寨、越南的红河三角洲和河口湾等地。此外,最近在吉林的向海自然保护区也发现了黑脸琵鹭,是否在该地繁殖尚不清楚。
在黑脸琵鹭的最大越冬地台湾,其西北沿海正受到工业化的严重威胁,香港米埔也受到了污染,越南尽管在它的越冬地建立了保护区,但仍受到连续地将泥滩改为水产养殖场的威胁。目前,黑脸琵鹭已成为仅次于朱鹮的第二种最濒危的水禽,国际自然资源物种保护联盟和国际鸟类保护委员会都将其列入濒危物种红皮书中。
作为主要越冬地之一,总面积为300多公顷的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每年都能记录到50只左右的黑脸琵鹭,但随着香港经济的发展,不断有开发商企图蚕食这块仅存的湿地,他们向港府不断施加压力,甚至上告法院,让水鸟们让出部分栖息地。在香港自然环境保护者的努力下,一次又一次勉强顶住了商界的巨大压力,暂时保住了这块黑脸琵鹭的越冬地。
无独有偶,与香港米埔紧密相连的深圳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以及台湾黑脸琵鹭最多的曾文溪口,也分别面临修建高速公路和工业开发区的问题,产生了空前的人鸟争地现象。虽然由于环保部门和鸟类保护组织的强烈反对,据理力争,使得开发进程减缓或做出一些让步,但人类经济发展的势头,使得黑脸琵鹭等珍稀水禽的最后家园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
现在黑脸琵鹭已被列为亚洲东部各国最重要的研究和保护对象,并拟定了一项“保护黑脸琵鹭的联合行动计划”,其中首要的任务就是对黑脸琵鹭的繁殖地、迁徙停留地和越冬地加以完全的保护,杜绝不利的湿地转换,禁止猎捕,合作研究其生态学和彻底调查整个种群的分布和数量。我们期望着通过鸟类保护部门和专家的共同努力,使黑脸琵鹭彻底摆脱数十年前朱鹮曾经面临的厄运。
黑脸琵鹭-濒危珍稀鸟类
黑脸琵鹭是全球濒危珍稀鸟类,它已成为仅次于朱鹮的第二种最濒危的水禽,国际自然资源物种保护联盟和国际鸟类保护委员会都将其列入濒危物种红皮书中。
经过10多年的调查研究发现,1998年亚洲各国的黑脸琵鹭不足300只,1999年为500只,2001年为700多只,迄今只确定了它的越冬地最主要在中国台湾西北部的曾文溪口及香港特区的米埔、越南红河三角洲等地,其中台湾占二分之一,其余各处都只有几十只。2007年最新调查的统计数据是1695只,全球前五大黑脸琵鹭越冬地均分布在中国。
广东省野生动物保护办有关负责人说,每年冬天,都会有一批黑脸琵鹭从“三八线”起飞,到南方过冬。其中一部分在海丰沿海一带滩涂栖息过冬,待到第二年春天再飞回去。
黑脸琵鹭-中国发现黑脸琵鹭繁殖地
石城岛是中国已发现的黑脸琵鹭惟一繁殖地。石城岛位于大连东北部庄河市的黄海水域。这里景色迷人,物产丰富,并有大量的野生水鸟。传说在很久以前,石城岛周围海域渔业资源非常丰富,老百姓用瓢在海水中舀起一瓢水,就会有半瓢鱼,打鱼不用去远处。整个岛上森林茂密,各种果树满山坡都是,在密林深处,鸟巢比比皆是。海鸟的叫声与山脚下大海的涛声交织在一起,令人心旷神怡。每当潮水退去,大片海滩露了出来,小鱼小虾在等待着鸟儿的到来,那里真是鸟儿的天堂。
黑脸琵鹭是一种大型候鸟,每年4月从南方飞来,在石城岛外的一个坨子上筑巢繁殖;8月底,飞回南方。石城岛是中国已发现的黑脸琵鹭惟一繁殖地。黑脸琵鹭已被列为亚洲东部各国最重要的研究和保护对象,保护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对黑脸琵鹭的繁殖地、越冬地以及迁徙停留等加以调查和保护。
关于繁殖地,人们认识得还很有限,现在惟一确定的最主要繁殖地位于朝鲜北部平安北道和平安南道以及朝、韩两国“三八线”附近沿海的岛屿上。这些岛屿多为军事禁区,只有日本研究人员在1996年搞过一次调查。那次调查费尽周折,专家们只能通过望远镜在朝鲜的巡逻艇上进行,初步查明了黑脸琵鹭在朝鲜岛屿的分布特点。黑脸琵鹭在每个岛屿上的巢穴最多不超过5处,共发现30多处。由于是军事禁区,调查也就仅限于此。根据黑脸琵鹭在朝鲜的分布特点和调查统计,世界鸟类保护委员会把中国大连附近的各岛屿也列为最重要的调查地区。1997年,国际鸟类保护基金会出资,由中科院动物研究所派人到此地区展开联合调查,用了4个多月的时间,基本走遍了大连附近黄海、渤海的100多个岛屿,但没有发现黑脸琵鹭。调查行动的最后一站是石城岛,也没有发现黑脸琵鹭。此时,调查的费用已基本用完,调查组就印制了几百张黑脸琵鹭的照片,分发给当地的渔民,并告之渔民如果发现黑脸琵鹭就给他们打电话,之后调查组返回北京。
1998年的春天,一位细心的周姓渔民发现距石城岛不足1000米的一个坨子上有七八只鸟与照片上的鸟相似,就打电话给中科院。中科院动物所马上派人来到这个坨子,确认这正是黑脸琵鹭。随即动物所的魏博士就留在岛上进行长期的考察研究。就这样,位于石城岛附近的这个坨子成了中国已发现的黑脸琵鹭的惟一繁殖地。当年发现的黑脸琵鹭有7只,共筑3巢,成活6只幼鸟。随后几年,动物所每年都派人来这里考察研究。
黑脸琵鹭-近况
享有“鸟中大熊猫”之称的黑脸琵鹭,近日首次出现在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10年3月30日上午8时左右,大丰麋鹿保护区科研人员在野生麋鹿放养区距离新海堤约500米处的互花米草沼泽地中,发现和白鹭差不多大小的21只鸟儿和一群苍鹭一起在水边觅食。据科研人员描述,鸟儿体长约70多厘米,嘴巴灰黑色,形状像琵琶,浑身白色,眼四周、脸颊裸露部分均为黑色,冠羽、胸羽为黄色。经仔细辨认,科研人员确认它们是全球易危物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中国濒危物种红皮书将其列入濒危物种的黑脸琵鹭。
根据2005年全球同步统计结果,目前黑脸琵鹭的数量为1475只。截止到2006年,我国大陆越冬的黑脸琵鹭的数量为250余只。繁殖在中国东北的辽宁省和朝鲜岛屿,冬季南迁至江西、贵州、福建、广东、香港及海南越冬,迁徙停歇地有江苏、上海等地区。黑脸琵鹭首次出现在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其迁徙停歇地新增加的地点,为研究人员更深层次的了解和保护这一珍稀物种提供了补充资料。
湿地专家、麋鹿专家、麋鹿保护区负责人丁玉华说,该保护区将在深入了解黑脸琵鹭种群分布和数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其生态学的研究,和社会相关方面共同做好迁徙停留地、繁殖地和越冬地的保护,为它们创造良好的生态栖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