蜉蝣目
基本解释
拼音:fú yóu mù
解释:属古翅类,具网状翅脉,静止时竖立不折叠,具退化的咀嚼式口器,胸部各节并合不紧密,腹部具尾须和中尾丝,原变态。通称“蜉蝣”。
蜉蝣起源于古生代,现存种类保留着一系列祖征和独征,它们对探讨和研究有翅昆虫的起源和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很早就引起了人类的注意。
蜉蝣目(Ephemeroptera)目名源自希腊文εφημερο?,意为 “仅一天的生命”。蜉蝣的法文称谓(Ephemères)也源于此。其在德文中的称谓(Eintagsfliegen)也是“进有一天生命的昆虫”之意。在英文中,蜉蝣一般通称为mayfly,指其在春夏之交常大量发生。
蜉蝣是一类独特而美丽的昆虫。它的稚虫生活在水中,羽化后成为亚成虫。亚成虫再蜕皮一次就变为能交尾、产卵的成虫(个别种类的亚成虫也能交尾产卵)。亚成虫和成虫都能够在空中飞行。成虫体壁薄而有光泽,常见为白色和淡黄色。有翅一对或两对,飞行时振动频率很小。腹末有长而分节的终尾丝两或三根,飞行时在空中随风飘动。又由于成虫期蜉蝣不饮不食,肠内贮有空气,身体比重较小,故蜉蝣飞行姿态十分优雅美丽。
蜉蝣羽化具有时间性,大多在春秋两季。而且种群的羽化时间往往比较集中,一般为春夏之交的黄昏时分。因此有时在水面上方会看到有大量的蜉蝣在飞舞。蜉蝣成虫的生活期很短,一般为几小时至几天,超过十天的极少。刚蜕皮的成虫就进行交尾,完毕后雄虫就大都立即死去,雌虫产卵后也就死亡了。大量蜉蝣几乎同时死亡后跌落水面,成为水生动物的良好饵料。
也许正是蜉蝣的美丽、成虫极短的生活期以及有时水面会漂浮大量死亡了的蜉蝣,自古以来,这类“短命的昆虫”引起了人们的极大注意,成为哲人感叹和文人咏怀的极好材料。又由于蜉蝣的古老性和独特性,是现存的一类活化石,对研究有翅昆虫的起源和进化极具价值,因此也成为生物系统学工作者研究的重要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