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薯
基本解释
大薯 dà shǔ
缠绕藤本;块茎野生的多为圆柱形或棒状,栽培的形状变化较大,掌状、棒状或圆锥形,表面棕色或黑色,断面白色、黄色或紫色。茎基部四棱形,有翅;叶腋内常生有形状大小不一的零余子;单叶互生,中部以上叶对生,叶卵状心形至心状矩圆形,顶端尾状,基部宽心形,两面无毛;有时压干后,叶边缘向内卷褶。雄花淡绿色,构成狭的圆锥花序。雌花为简单的穗状花序。
详细解释
简介
品种全称: 大薯
主题关键词: 山药 蔬菜 薯芋类品种简介
①品种来源。广西自治区地方品种。
②特征特性。植株缠绕蔓生,节间长23厘米,横径0.8厘米,青绿色,四棱,紫红色,棱翅高。每节对生叶片,叶长14厘米,宽13厘米,青绿色,有光泽,叶背叶脉明显,叶箭形。叶柄长10厘米,青绿色。柄节部紫红色,叶腋有两条分枝,节密叶细。薯脚板形,长30厘米,宽14厘米,表皮粗糙,灰褐色,皮层紫红色,肉白色。单薯重2~3公斤。味甜有胶质,含淀粉多。品质中等。生长期长,从种至收获180~200天。耐旱,耐热。产量高,亩产2000~2500公斤。
③栽培要点。当地在3月至4月种植。选择砂壤土,单行栽植,行、株距各33厘米;深耕浅种,起墩或起挑种植。种时表皮向下,切口向上。苗高时立支架,每两株插一根竹,长2米左右。追肥2~3次。注意轮作。7月至8月防治斜纹夜蛾为害。10月至11月收获。
形态特征
多年生缠绕草质藤本。野生者块茎多为长圆柱形;栽培者块茎变异较大,呈长圆柱形、圆锥形、球形、扁圆形而重叠,或有分支。茎右旋,无毛,通常有四条狭翅,基部有时有刺。单叶,在茎下部的互生,中部以上的对生;叶柄绿色或带紫红色,长4-15cm;叶片绿色或带紫红色,纸质,卵形至卵圆形,长6-20cm,宽4-13cm,先端短渐尖、尾尖或凸尖,基部心形、深心形至箭形,有时为戟形,两耳钝,两面无毛;叶腋内有大小不等的珠芽,珠芽多为球形、卵形或倒卵形。雌雄异株;雄花序为穗状花序,长1.5-4cm,通常2至数个簇生或单生于花序轴上排列成圆锥花序,花序轴明显地呈“之”字状曲折,雄花的外轮花被片为宽卵形,内轮倒卵形,雄蕊6;雌花序为穗状花序,1-3个着生于叶腋,雌花的外轮花被片为宽卵形,内轮为倒卵状长圆形,较小而厚,退化雄蕊6,子房下位,花柱3,分离。蒴果三棱状扁圆形,长1.5-2.5cm,宽2.5-4.5cm。种子四周有膜质翅。花期11月至翌年1月,果期12月至翌年1月。
分布范围
原产印度,在中国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常有栽培。
性状鉴别
呈不规则圆柱形,长7-14cm,直径2-4cm,表面浅棕黄色至棕黄色,有纵皱纹,常有未除尽的栓皮痕迹,质坚实,断面淡黄色,散有少量淡棕色小点。无臭,味甜微酸,有粘性。 显微鉴别 块茎横切面:外皮已除去,薄壁组织中散有含草酸钙针晶束的粘液细胞,以皮层为多,粘液细胞长径86-120μm,草酸钙针晶长约100μm,中柱鞘有石细胞组成的环层,石细胞直径13-34μm,内含草酸钙方晶。后生木质部导管直径约35μm。薄壁细胞内充满淀粉粒,淀粉粒类圆形、卵圆形、不规则形,大粒层纹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