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学习吧
查词典
cheng的词语
城市建筑短命症

城市建筑短命症

拼音:chéng shì jiàn zhù duǎn mìng zhèng

基本解释


一段时间以来,各大媒体关于“短命”建筑报道不绝于耳:大连60栋海景别墅建成14年因新项目面临拆除;江西南昌一个使用不到13年的四星级大酒店被爆破拆除;武汉马湖新村小区400多套入住不足5年的住房面临整体拆除;福建一所投资1500万元的小学只用2年就面临拆迁;仅“存活”了20年的北京四星级凯莱大酒店也将不久于“人世”。这一系列的事件造就了新的名词“城市建筑短命症 ”。

城市建筑短命症-病症分析

城市建筑短命症缘于“先天缺陷”

偷工减料、以次充好是造成建筑“短命”的原因之一,过低的设计标准乃是“潜伏”在建筑物寿命周期中的“致命基因”。很多时候,一些原本可以继续使用的建筑因为规划设计等原因被拆除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全国90多个城市中的180多个建筑工程检查显示,96.1%的建筑工程合格。 可是,一段时间以来,频繁见诸媒体的“短命”建筑仍不绝于耳:大连60栋海景别墅建成14年因新项目面临拆除;江西南昌一个使用不到13年的四星级大酒店被爆破拆除;武汉马湖新村小区400多套入住不足5年的住房面临整体拆除;福建一所投资1500万元的小学只用2年就面临拆迁;扬州刚入住不久的两个小区被政府二次出让土地使用权要拆除重建;仅“存活”了20年的北京四星级凯莱大酒店也将不久于“人世”……难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得出结论,中国的建筑寿命平均只有30年。

根据我国一些建筑设计通则规定,砖混结构建筑的使用年限为30年,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的使用年限为50年,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的耐久年限为100年。合理拆除或搬迁一个房屋的时期分别为30年、50年、80年。

“国内在技术上完全能做到让建筑寿命与发达国家一样长。”全国政协委员陈清华、郭松海认为,建筑短命问题不是书面规定的年限过短,也不在于技术能力达不到。随着建材科技的发展和设计、施工及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建筑物耐久性也在不断提高,由原同类环境下房屋合理使用年限50年提高到70年,仅现代技术即可完全达到。经验表明,有的砖混结构建筑几百年也都能安全使用。我们古建筑的辉煌也表现在使用年限很长,如山西应县木塔、河北赵州石拱桥等。现代建筑中,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大楼已使用51年了,结构还很好。北京的十大建筑也使用近50年,结构仍然很好。

“建筑设计和施工质量本身不过硬所造成的建筑短命现象是一个极为普遍的现实。这需要加强建筑监督。”全国政协委员安纯人等痛陈城市建筑“短命”原因:目前,我国建筑材料仍以传统材料为主,材料部件缺乏统一标准,性能低,通用性、耐久性差,施工多采用手工操作或半机械化操作,使得建筑产品质量难以得到保障。一位从事多年建筑工程安全检查的业内人士说,建筑工程里使用材料不同工程质量也有所不同,使用寿命长短也不同。有些人在施工时偷工减料主要体现在水泥和建材上,水泥有的标号不够,不达标必然导致建筑“豆腐渣”。为此,政协委员呼吁严查工程腐败问题,加快推行建筑工程质量险。

“我们的住房和城市建设,规划变更频繁, 标准制定落后,也是建筑短命的主要原因之一。”全国政协委员刘志峰认为,从实质上遏止中国建筑的“英年早逝”,就要切实改变一些地方“规划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橡皮擦擦,最后能不能实施,全靠领导一句话”的做法,强化城市规划的严肃性,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的执法力度。

折射“政绩崇拜”

网友在网上将建筑“夭折”戏称为“拆一次就创造了GDP,再盖一次又创造GDP”。为建“标志城”、“月光城”,政府砸巨资重塑“包装”,名为旧城改造,实为“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形象工程使然

为建“标志城”、“月光城”,政府砸巨资重塑“包装”……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的政绩工程、面子工程频频上马,唯政绩论的倾向屡受非议。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一些地方在城市建设指导思想上急功近利,重速度、轻质量,大拆大建,政绩工程和开发商的商业利益相结合,造成不该拆的房屋大量被拆除。”刘志峰委员一针见血地指出。

从GDP来看,拆新建新、大拆大建本身可以增加GDP,GDP的增加又可以带来官员政绩。一些城市中普遍存在的道路挖了建、建了挖问题,也是根源于此。而且,建筑高速周转,还能带来大量的钢材和水泥的消费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消化了过剩产能。

“拆新建新带来的GDP增长是表面的,并没有实质性增加社会财富和经济价值。相反,不正常的拆建本身浪费了巨大的财富和资源,除了能带来政绩,对社会经济毫无益处。”郭松海委员认为,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建设速度也在加快,在一个个新城崛起的同时,旧城改造规模也越来越大,大量的原有房屋被拆除,名为旧城改造,实为“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形象工程在作怪。有的将拆完房子的土地再进行高价拍卖,获得高额收益;有的将拆完的土地盖所谓“全国最高的楼”,盖大酒店……名为提升城市形象,实际让百姓利益受损,如变相提高了城市的房价等。当前,房地产市场火爆,但繁荣背后,一些地方对建筑质量的监管、监理、后续管理并没有跟上,以至频出漏洞。2009年中国不断出现的“楼歪歪”、“楼脆脆”、“楼裂裂”等建筑质量问题为人们敲响警钟。

此外,郭松海委员还建议改进当前的审批办法。审批制度需要改进,审批权要集中,审批过程要公开。对于较高较大较新的房屋和基础设施的拆除,“拆与不拆,不能听‘领导人’和‘开发商’的。”郭松海说, 谁提议拆除、谁申请拆除、谁批准拆除,都要有明确的责任人,由具体的责任人在当地媒体上公开说明拆除的必要性和拆除方案,接受社会监督。而对原有闲置房屋,可予以出租或转让、置换;对于国有房屋,有些需要由政府出面协调,比如,原来的大学搬走后,可协商转让给中小学使用;原来的党政机关搬走后,转让给基层的党政群机构;有些空置的办公楼甚至可改为商务楼或廉租房。

呼唤“低碳样本”

新建建筑99%以上属高碳建筑,建筑能耗已占社会总能耗的30%,建筑垃圾已占垃圾总量的30%—40%。上海世博会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低碳建筑样本。时代呼唤“自然美、生态美、生活美”于一体的节能环保建筑

“‘短命建筑’与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相背离,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对人类生存环境构成威胁。如一些地区配制混凝土的黄砂现已十分紧张,挖掘砂石严重损毁河床,给一些水利工程带来重大安全隐患。”郭松海委员说。

“人类进入21世纪,资源的匮乏初见端倪,将有限的资源用到最需要的地方,是世界各国研究的重要课题。”陈清华、安纯人委员认为,延长建筑物使用年限是节约资源的重要领域,但是必须要有政策和相应法律支持做保证,如果能提高40%的使用年限,以2006年全国房屋竣工面积为例,每年可为国家节约资金约234.14亿元,使用年限增长20年共节约资金约4682.86亿元。

据了解,我国每年新增建筑垃圾4亿多吨。拆除房屋不仅形成大量建筑垃圾需要空间堆放,从而占用土地资源;而且拆建的各种建材、设施,它们在生产的各个环节消耗了大量资源和能源;虽然拆除和重建以及建材生产的过程都创造了GDP,但实际财富的增加,往往不抵资源的消耗。看到好端端的一栋栋矗立楼房被夷为平地,人们深感惋惜。

“2004年,我在德国曾考察过‘三升房’,印象很深。”刘志峰委员说。据他介绍,德国一家能源公司利用其资源和技术优势,将一幢已有70年历史的老建筑改造成为典型的被动式节能住宅,通过对门窗、外围护结构、设备设施等的改造,每平方米采暖耗油量从20升降到了3升,仅是过去能耗的15%。同时二氧化碳排放量也降至原来的1/7,舒适性也大大提高,很值得我们借鉴。

“让建筑延年,就得走绿色低碳之路。”刘志峰认为,城市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建筑及其使用,交通只居其次。构建百年住宅首先要树立两个方面的理念:一是提高住宅(建筑)使用寿命是最大的节约;二是要从规划、设计、建造、使用、维护和拆除再利用全过程和住宅(建筑)全寿命周期综合考虑建筑节能。在生产方式转变上,关键是大力推进住宅产业化,推行低碳建筑、绿色建筑。

一些委员还指出,解决建筑短命,往往不在于节约意识、建筑质量的不断重申,而需要在根本的体制机制上有突破、有变革。他们建议在保护城市建筑方面,好好借鉴上海世博会,好好学习国外的经验。比如,英国1967年颁发《城市文明法》,其名称直译是“有关市民舒适、愉悦的法律。”即把保护历史街区当成使市民精神愉悦、心情舒适的必要条件。保护工作必须是城镇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和各层次计划的组成部分,鼓励居民积极参与,摒弃城市建设发展中出现的大拆大建的“激进式改造”方式,使城市建设与社会发展实际进程相协调。

城市建筑短命症-原因分析

城市建筑短命症

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在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上说,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相当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而只能持续25-30年。而实际上,根据我国有关规定,民用建筑的最低设计寿命至少为50年。与我国建筑普遍“早夭”相比,英国的建筑平均寿命达到了132年,而美国的建筑寿命也达到74年。我国国民平均寿命与发达国家相差无多,建筑寿命何以如此短暂?

仇保兴副部长关于建筑的寿命数字,必定不会是一个草率的印象,而应以住建部或者相关部门的专业调研为依据。北京市汇融律师事务所律师秦富亭就作如是观。4月19日,他投书住建部,要求该部公开我国住房质量调查鉴定结果。

住建部公开发言引发各界关注

2010年3月29日至31日,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绿色建筑委员会、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主办的“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发表主旨演讲时说,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相当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但住房使用寿命只能持续25-30年。

由于业务范围很大一部分是房地产,北京市汇融律师事务所律师秦富亭平时对房地产方面的新闻比较关注。看了媒体的这段报道后,秦律师很震惊。秦律师向本报记者表示,房屋质量关乎国计民生。从涉及的人口数量来讲,十几亿人口均需住房;从涉及的资金金额来讲,需以万亿计算;从国民生存环境来讲,住房寿命终结后人们将超大范围地居住危房;从涉及的安全主体来讲,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和身体健康至高无上;从问题处理的复杂性来讲,历史沿革使改变现状绝非轻而易举,已经涉及安居、环保、赔偿、追责等多个领域。

他在申请书中援引《信息公开条例》的有关规定,认为住房质量问题,完全符合《信息公开条例》所规定的政府应当主动公开的条件。

但是,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在谈话中只说了几个数字,蜻蜓点水,对这一数据产生的过程只字未提。秦律师认为,“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内容,住建部并未将这一信息通过各种途径向社会披露,由此引发国民对我国当前的房屋规划和质量产生种种猜疑。”

建筑质量问题频出让楼房折寿

越来越多的关于当前我国建筑质量问题的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仇保兴所言非虚。

2009年6月,上海闵行区莲花河畔一幢13层在建商品楼,因施工程序错误形成地基压力差,楼体整体倒塌,造成一名工人死亡,引起业界巨大震荡。

这是住房质量问题最极端的典型。此外,在其他建筑工序中,偷工减料几乎成了业界的“潜规则”。北京媒体曾借泛海国际项目经理之口披露建筑领域的种种猫腻。这位负责人表示,一般而言,工程的重点部位少有掺假的,越是不重要的部位越喜欢掺假。浇混凝土时加石头、安装钢筋时少那么几根,或干脆用稍小一点规格的钢筋替换,打锚杆时减少长度等等。有些人在施工时偷工减料主要体现在水泥和建材上,水泥有的标号不够,不达标就导致建筑质量差。另外,也听说过有施工单位趁甲方和监理不注意的时候往阀板基础中扔大块毛石,这样可以节省很多混凝土。

另外,石经理向记者透露了一下钢筋工程惯用的一些偷工减料手段,主要表现为6点:1、框架柱与梁交接处的加密箍往往会少放1-2个,有的只有外箍而没有内箍;2、梁筋的绑扎接头倍数不足,梁筋端部的90度锚固长度不足;3、板筋根数往往比理论计算要少1根以上,板筋伸入梁内的锚固长度不足;4、柱、梁加密区的箍筋往往少1个;5、箍筋弯钩的平直长度不足,弯钩圆弧直径不够大;6、墙体拉结筋的长度不足等。

其实业内人士都知道,在建筑业的建材当中,有国标与非国标之分。非国标建材一般比国标建材便宜一些,虽然使用后不会出现重大质量问题,但标准已经发生变化,抗震效果也大打折扣。

对这些猫腻,监理公司并非毫不知情,但是多采取睁只眼闭只眼的态度,客观上纵容了工程建设领域的不正之风。去年,上海倒楼事件发生后,住建部紧急电令全国筛查建筑领域质量问题。

不过,上海倒掉的楼体刚刚清除不到4个月,武汉新洲区邾城街南街社区振兴里,一栋新建6层正在粉刷装修的楼房突然倒塌,未发现人员伤亡情况。居民们分析,可能是地基不牢固引发倒塌。

“拍脑门规划”致楼房殒命

除了这些因为质量而“猝死”的建筑外,还有一些因为规划更改而惨遭拆除。

江苏扬州古运河畔一居民小区,房子刚交房7年,小区的土地就被开发商看中。然后,政府以“公共利益”为由,要将居民区全部拆迁。此事引发全国媒体关注,最终扬州政府收回成命。而海南建造不足10年、高达131米的“千年塔”,因为城市规划更改惨遭拆除。类似的例子在全国屡见不鲜。

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高级规划师马良伟指出,让城市建筑“短命”的主要原因就是盲目拆迁,这种拆迁不但浪费资源,而且会产生大量建筑垃圾,关键是当前的城市规划缺乏前瞻性。

马良伟认为,城市规划是公众的事情,应该有公众参与,以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这样才能避免盲目规划和盲目拆迁,而不是几个专家在屋子里就能解决的事情。有评论认为,建筑规划上一代官员往往有一代官员的打算,在建筑上随意性比较强。这很难保证现在建的楼过一两年之后就没人想去拆它。

业内指出,在中国,城市规划受制于各种因素制约,一定时期的经济条件、城市产业布局、地质条件……甚至领导人的建筑观念,都会影响城市规划。一位受访者表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盖的一些居民楼,楼体外观简陋,内部户型单一,仅仅满足‘能住’,谈不上居住的舒适性。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对舒适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很多老旧小区的楼房虽然结构还可以,但是因为户型设计不适应市场要求,改造起来困难极大,所以尽管没到设计使用年限,也面临被拆除的境遇。这是今后在设计城市建筑中应该极力避免的问题。”当前,很多城市提出了打造百年不落伍建筑、百年不落伍城市的口号,为此,不少地方开放城市规划市场,引入各种层次的专业设计机构,和当地百姓一同设计居民日夜生活的城市,在规划中,百姓参与度增强、领导意识减弱,应该成为一个趋势。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车学娅指出,造成中国和英美等国建筑寿命差距大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英美等国的建筑都是私人财产,即使规划要动迁,也必须征得物权所有人的同意,不能随便拆除;而我国在城市化进程的建设过程中,有大量的拆迁行为,直接压缩了建筑的平均寿命。

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对政府的拆迁不能武断地认为盲目,应一分为二地区别对待。广州大学建筑节能研究院院长周孝清教授认为,有些是因为城市的规划发生改变,原有的建筑不符合新的定位和功能需求,必须拆除。

城市建筑短命症-根源

城市建筑短命症

根源一:“豆腐渣”

问中国建筑为什么寿命短,很多人想到的是“豆腐渣”——质量问题。中国人深受“豆腐渣”的伤害,难免记忆犹新。去年6月,上海闵行区莲花河畔一幢13层在建商品楼,因施工程序错误形成地基压力差,楼体整体倒塌,造成一名工人死亡,被网友称之为“楼倒倒”。2009年7月,南京城南花神大道入口旁正在施工的“中兴大楼”靠近公路一侧发生塌方,被网友称之为“楼脆脆”。

这些基本已建成的楼房突然倒塌,一个原因是设计缺陷使得一些建筑“未老先衰”,不堪续用。二是偷工减料,一些开发商为最大化降低成本,往往以牺牲建筑的某些功能,尤其是“超前”的功能为代价。而2009年不断出现的“楼倒倒”、“楼脆脆”等建筑质量问题,给政府敲响了警钟。

根源二 政绩工程大行其道

比“豆腐渣”还让建筑寿命短的另一个原因是拆了又建建了又拆的政绩工程大行其道,同时城市规划缺乏科学性和连续性。评论人士陈一舟认为,在一些地方,“有钱搞形象工程,无钱办百姓大事”,或者“想的是建利民工程,搞出的却是伤民工程”。原因在于:一没有充分考虑民生民情,让城市建设规划更符合公共利益;二没有吸纳民意民智让公共建设决策更科学完美,决策失误造成财政浪费;三缺乏有效的公共监督,导致相关权力的腐败和资本暗箱操作。从这个角度看,如果上述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纵然我们学来了英美高超的建筑技术和安全理念,杜绝了“豆腐渣”工程,国内的建筑也照旧会短命下去。

据报道,2月6日,曾是南昌市的地标性建筑之一的四星级酒店五湖大酒店在爆破声中倒下。该酒店建成于1997年,只服务了13年,而爆破之后原址建一座五星级酒店,只为多一颗星。在“经营城市”的口号下,这样的镜头已经司空见惯。城市高架路桥、轨道交通沿途“拆新建新”,更是屡见不鲜。

根源三 监管的失效

网上曾经流传一个笑话:推倒一座房子,又重新建起一座房子,轻松两下就创造了双倍的GDP。事实上,尽管我们不好直接论断规划朝令夕改是否有GDP方面的追求,但此类现实案例实在太为普遍了:一个小区才刚建好,要修一个高架,崭新的房子就拆了;小学才刚刚翻新,因为划入了新规划的CBD范围,拆除于是成了唯一的命运;开发商要土地,明明才一二十年的房子,立马就成危旧房;因为要修一个星级酒店,十来年的大楼就被“成功爆破”,完全不管以限高名义炸的房子最后却越炸越高……

正是因为城市规划缺乏真正的科学性与严肃性,有关部门非但无需对短命建筑负责,反而能尽享双倍GDP收获,公民对个人房产享有的神圣财产权,以及纳税人对短命建筑的出资贡献,于是都成为了可以忽略不计的牺牲品,对私人财产权的肆意侵犯以及对财政资金的巨额浪费成了家常便饭。所以说,短命建筑的背后,首先是对政府规划部门有意或无意的不专业不科学的痛斥。

无论是城市规划朝令夕改,还是质量监管失却作用,短命建筑都与政府监管部门的消极作为或者作为不力紧密相关。如果要想将目前30年的建筑平均寿命延长至100年,那么政府监管部门的专业性和有效性,首先必须得翻上三番。

城市建筑短命症-社会反映

有网友感叹:“买一套房子,贷款还完,差不多也该拆了。”这确实是一种悲哀,70年的使用权似乎只是一种“传说”,而关于70年使用权到期后是不是可以续约的讨论,现在看来似乎也毫无必要。

专家认为,“短命建筑”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精神相悖,尽管今天我国的建设规模还未达到高峰,可是烧制水泥用的优质矿料已感短缺,配制混凝土的砂石在许多地方已十分紧张。一些地区开采砂石已经严重毁损河床、破坏植被,沿海地区如宁波、舟山等地因滥用海砂已给一些工程带来了重大隐患。

据报道,英国建筑的平均寿命是132年,美国是74年。而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称,将目前30年的建筑平均寿命延长至100年。这真是一个好的提议,但是首先我们的官员应该去调查为什么中国的建筑寿命短,再有就是有没有具体的执行方案,最后就是有没有决心要把我们的城市规划,建筑质量提高到100年这么一个档次!切忌纸上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