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学习吧
查词典
bei的词语
北方大平原

北方大平原

拼音:běi fāng dà píng yuán

基本解释


北方大平原(拉丁语:Vastitas Borealis)是火星北半球的广大平原,范围为北纬54.7度以北,一般指不包含北极冠的平原地区。Vastitas为广大的低原,borealis为北方。

北方大平原-简介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凤凰”火星着陆探测器美国西部时间5月25日16时53分(北京时间5月26日7时53分)成功降落在火星北极附近区域。这是1976年以来首次有探测器采用有动力方式成功登陆火星。在惊心动魄的7分钟下落过程中,探测器先是成功打开了降落伞,然后又启动制动火箭,时速从20400公里一路下降,最终用三条支腿实现了软着陆。在探测器发回的信号证实这个史上第一个在火星北极着陆的探测器成功抵达目的地后,任务控制中心一片欢呼。人们相互拥抱,击掌相庆。

着陆后,探测器很快完成了太阳能帆板展开以及立体相机和气象站支杆竖起等动作,并很快发回了图像。NASA次日公布了该局“火星侦察轨道器”上的“高分辨率成像科学实验仪”(HiRISE)相机拍摄到的“凤凰”乘降落伞下落的照片。这是首次有探测器为另一正在登陆火星的探测器拍照。HiRISE相机通常是对着正下方的,但拍摄这幅照片时侧摆了62度(靠轨道器整体侧摆来实现)。3天后的5月28日,“凤凰”展开了它的机械臂。由于“火星侦察轨道器”通信出现了小的故障,机械臂展开被推迟了一天,并改用“奥德赛”轨道器来中继指令。经过两次试挖后,机械臂于6月6日挖起一铲火星土壤,并送入所携带的分析仪器中。

“凤凰”的着陆区位于火星北极周边一片称为“北方大平原”(Vastitas Borealis)的平坦区域内,纬度相当于加拿大北部。所选着陆区岩石相对较少,地势平坦,被称为“绿谷”。由于自1960年前苏联发射首个火星探测器以来所有火星探测器的失败率高达50%左右,项目团队一直在为该项目的高风险担忧。喷气推进实验室“凤凰”探测器项目经理戈尔茨坦说:“坦率地讲,这是迄今最难的一项工作。我做梦也没想到今夜的着陆过程会如此完美。”

北方大平原(拉丁语:Vastitas Borealis)是火星北半球的广大平原,范围为北纬54.7度以北[1],一般指不包含北极冠的平原地区。Vastitas为广大的低原,borealis为北方。本文介绍北方大平原和整个北半球低地。

北方大平原-地形

中央为北极冠,周围环绕的就是北方大平原,再往外的平原大致可分成三区,七点钟方向的阿西达利亚平原、克里斯平原,三点钟和两点钟方向的伊希地平原、乌托邦平原,和十一点多方向的阿卡迪亚平原、亚马逊平原。有三个火山区:九点钟方向的塔尔西斯,一点钟方向的埃律西昂,和伊希地平原西边的大瑟提斯高原。四到六点钟方向的是阿拉伯高地。

北方大平原-侵蚀地形与冰河

平原与高地的交界有一大部分为侵蚀地形(fretted terrain)--如同被刻画般在高地边缘分布交错的长条谷地,呈现桌山大片分布的地形,因此地形以桌山(mensa,复数mensae)命名之。阿拉伯高地北缘,从克里斯平原往东依序为凯多尼亚桌山群(Cydonia Mensae)、都特罗尼勒斯桌山群(Deuteronilus Mensae)、普罗敦尼勒斯桌山群(Protonilus Mensae)(此两者恰好是氘原子核、氢原子核)、尼罗瑟提斯桌山群(Nilosyrtis Mensae),过了伊希地平原,喜美利亚高地北缘则有尼本席斯桌山群(Nepenthes Mensae)、艾奥利斯桌山群(Aeolis Mensae)。

自海盗号即发现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有流动状的地形特征,称为舌状岩屑坡(Lobate debris aprons,LDA)和线状谷底沉积(Lineated valley fill,LVF)。运用HRSC影像和其他观测资料,发现这些应为被岩屑覆盖的谷地冰河,属于晚亚马逊纪,可能是来自亚马逊纪早期适合的气候条件下在中纬度高原沉积的大量冰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