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克球
基本解释
包克球是在恒星形成阶段中有时会产生的由尘埃和气体组成的高密度暗云气。包克云通常都在游离氢区内被发现,典型的质量大约是10–50 太阳质量,大小约为1光年 ,内部有氢分子 (H2)、碳的氧化物和氦,还有大约1%(质量)的含硅的尘埃。包克球通常会导致联星或聚星系统的形成。
包克球是在1940年代被天文学家巴特·包克首度发现的,在1947年的一篇论文中,包克和E.F. Reilly假设这些云气很像是昆虫的茧,会经历重力崩塌后形成新的恒星,也就是恒星或星团的诞生。这个假说很难在观测上获得证实,因为内部散发出来的可见光被浓密的黑暗云气遮蔽掉而难以看见。1990年,分析在近红外线的观测才证实了恒星在包克球内诞生。进一步的观测显露出包克球内嵌有热源,有些是哈比—哈罗天体,和向外喷流的分子气体。微米波发射线的研究,也提供了落入的气体吸积成原恒星的证据。
包克球依然是积极研究的主题,是在自然的宇宙中所知最冷的对象(像是3K),她们的结构和密度仍有许多神秘之处。目前能运用的方法,是依靠近红外线消光导出的柱密度和未来的恒星计数,以进一步的探测这些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