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嘎遗址
基本解释
拼音:bāng gā yí zhǐ
邦嘎遗址
西藏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山南地区琼结县邦嘎村附近,海拔3 700米。遗址地处二级台地上,背山面水,东面是拉当山,西面是琼结河。1985年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首次发现,并对该遗址进行50平方米试掘。200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藏自治区博物馆、山南地区文物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考察及考古发掘。遗址东西长100米,南北宽30米,占地面积约3 000平方米,呈条形状分布。
文化遗存 邦嘎遗址中出土最重要的是建筑遗迹。通过对已揭露的部分遗迹观察,推测这是一处平面形状为方形的石墙房屋建筑。在已发掘的范围内,南墙长度近4米,西墙近3米,高度为0.6米。在房屋遗址的围墙内,还发现有5座直径约0.6米、深度达0.4~0.7米间的圆形坑洞。遗址发掘的出土物主要有陶器残片、石器和各种动物遗骸,能看出器物形制与具有人为加工的陶器残片共99件。其中,大小陶罐口沿残片53件;有纹饰陶片20余件,以刻划几何纹为主,个别有戳印纹;陶器耳部20余件;穿孔陶片4件;磨边陶饼残片1件;陶塑1件。遗址出土石器总共为186件,有打制、磨制两种。遗址中没有出土加工精致的典型磨制石器。陶器残片以夹砂类灰陶、灰褐陶为主,遗址上层则以夹砂红褐陶为主。可以辨认的器形以罐类为主,罐的口沿和器物耳部都有一定的变化。其他器型还有钵、盆等。出土的石器以磨盘、磨石为主,其他还有敲砸器、砍砸器、砍斫器等。另外,部分石器有涂红现象。邦嘎遗址与拉萨曲贡遗址、山南昌果沟遗址出土的涂红石器现象有一定的相似性。遗址中还出土了羊趾骨,其中有一件打磨加工较为精致的羊趾骨,是从遗址最早期地层堆积中出土。这块经人工打磨的羊趾骨,除与古老的传统游戏有关联外,还与苯教的占卜、卦算等涵义更为深刻的社会活动有关。
文化内涵 遗址的陶器群、石器的种类所表现出的风格有较明显的本土特征,与拉萨河流域的曲贡遗址,雅鲁藏布江中游的山南贡嘎昌果沟遗址有一定的共性。邦嘎遗址的发现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西藏腹地或雅鲁藏布江中游流域,藏族先民就生息、繁衍于此,并具有较高的物质文明程度。邦嘎遗址出土的建筑遗迹是雅鲁藏布江中游流域考古发掘的首次发现,填补了这一区域该项研究的空白。这一建筑遗迹与西藏东部昌都卡若遗址建筑相比,有着明显的差异,表明两个不同区域所处的自然环境及人们生活方式的不同。所以,邦嘎遗址的建筑遗迹为藏族建筑历史的研究以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此外,在那曲地区的许多牧区,直至今日居民搭建的帐篷,先是在地表下挖一座与帐篷底径大小合适的圆坑,深度基本在0.5~0.6米,而后将其边围用石块垒砌。这种垒砌方法,与邦嘎遗址出土的建筑遗迹很有相似性。由此可以推测,作为藏族文明发祥地之一的山南雅砻一带,从3 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使用的房屋建筑,迄今从其形式到结构上基本未发生很大的变化。邦嘎遗址的发掘,对于西藏考古学史前文化序列、时空框架的建立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遗址出土的炭化标本、动物骨骼遗骸,对于雅鲁藏布江中游流域的生态环境,复原邦嘎远古先民的生活环境、食物结构等都是不可多得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