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掌会
基本解释
巴掌会-组织目的
组织者:抽掉隔膜与限制
组织者“牛杂”曾在培训学校做老师,现在在文化传播机构工作。“不是为发泄情绪”。“牛杂”解释说,很多年轻人从小娇生惯养,较少遭遇挫折。“扇巴掌就是受到侮辱的表现,以此让人重新认识自己”。
组织者“牛杂”强调,互扇巴掌就是一个游戏,游戏就要有游戏规则:5个人一组,然后开始抽牌,A最小,King最大,抽最大牌的人扇最小牌的人的耳光,用力要八成以上。
“牛杂”说,游戏之前必须说明规则:不带情绪,如果有人生气,就必须制止。此外,手上的戒指、表也要摘下,以免刮伤别人。
“疼痛感是必要的,否则不能达到游戏的目的。”
参与者不一定完全赞同自己的理念,这只是一种可能的自我教育的方式。
巴掌会-活动介绍 组织者所发的活动介绍:
楼不在高,有人则灵。巷不在深,有掌则鸣。
此巴掌会,瞅尔德行。掌痕褪面具,血色爆青筋。
谈笑胜哥们,往来一家亲。可以扇巴掌,话闲情。
无逼逼之乱耳,无装逼之劳形。
东方优托皮,西方须摩提。
吾等云:“扇疼了没?”
敢爱敢恨,敢来敢扇!
自备会费,每人三十。
总舵:广州市荔湾区周门路25号荔天大厦分楼201室
巴掌会-活动概况
2010年4月24日,首场活动举行,共有9人参加。活动开始时大家都很兴奋,但并未敢真抽别人耳光,有的轻轻地打下去,或者是留力打。但当“牛杂”抽到最大牌时,他确实是用力抽别人的耳光的。“啪”很响的一声集聚大家的目光,被打者捂着脸,“疼啊,很疼。”
此后,大家逐渐进入游戏状态,扇耳光的声音也是不断。
巴掌会-活动效果
“活动结束后,大家都有一致的感觉,很疼但感觉很好。”Marco说。在游戏结束后,大家还会讨论。之前同朋友玩过这游戏的Clara说,“人与人之间难免有隔膜,和朋友一起玩,越打关系越好,隔膜反而没有了。”
“刚开始放不开,一次之后就完全放开了。”Marco说。活动参加者Sandy则与此相反,“无论别人打我多大力,我依然还是很小力打别人,用力很难的,要挣扎很久。”
巴掌会-各方评论
牛杂(巴掌会发起人):现在很多年轻人从小娇生惯养,被教训的少,也较少遭遇挫折,有人被批评两句就难以接受。扇巴掌就是受到侮辱的表现,以此让人重新认识自己。
M arco(参加者):活动结束后,大家都有一致的感觉,很疼但感觉很好。
Clara(参加者):人与人之间难免有隔膜,在巴掌会一起玩,朋友之间越打关系越好,隔膜反而没有了。
柠檬树(1988年生):扇耳光不够,直接互殴,拳击啊什么的更好。这个人想出名想疯了。组织者应该先自己抽自己1000耳光,打醒自己。
赵琳(1984年生):这个蛮有意思的。过程和目的真的能一致?感觉抽耳光像发泄多过发现自我。挫折教育应该是从生活中得到,做错事然后被教训,这很正常。但无缘无故被抽耳光,甚至把抽耳光当成游戏,根本没有受教训的源头,何以“重新认识自己”?
鲁建敏(1980年生):如果大家都不介意,倒可以成为发泄压力和紧张情绪的渠道。挫折教育确实是很多年轻人所欠缺的,但也不是抽几个耳光就能解决的。
Tony(1988年生):如果说抽着玩,可能是哗众取宠。但如果真能像他们说的那样“知耻而后勇”,我倒觉得挺有创意的。
Rebecca(1982年生):我不能接受,太极端了,有点哗众取宠的感觉,虐待别人和自虐。
曾雅(1983年生):没参加过这种激烈的活动,也不想参加。如果认识自己还要通过被扇巴掌来实现的话,就算有效,会不会自虐上瘾呢?
陈诗风(1976年生,网络安全专家):第一感觉,怎么那么多人欠揍?
黄才志(1990年生,广外学生):培养挫折感,就一定要通过肉体折磨?没准还会对人与人的关系产生误解呢。